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思路探究
2024-11-07刘明洁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征与优势,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高校图书馆作为促进知识传播、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其各项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古籍资源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在研究历史文化、传承民族智慧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保护好、利用好古籍资源的重要性毋庸赘述。作为古籍资源重要的收藏与利用场所,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保护、整合、传承古籍资源的重任,然而,就现阶段而言,这一重任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问题。信息化背景下,如何与时俱进,优化古籍资源整合工作和创新服务模式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深入探讨、广泛实践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展开探究,以期为提升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读者满意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的古籍资源整合与利用工作进展良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资源整合平台的搭建、跨学科合作的深化等方面。一方面,在前沿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图书馆实现了对部分古籍的数字化处理,使其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被查阅,有效提高了古籍资源的利用率与查询的便捷性。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发起了“中华古籍资源库”项目,对其馆藏古籍资源进行了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建立起囊括数万册古籍的数字资源库。这一项目的推进,在提高馆藏古籍资源的可访问性、推动学术研究之余,也为古籍资源的长期保存与稳定利用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已着手搭建统一的古籍资源平台,将原本分散的古籍资源进行集中展示与统一管理,用户可以更高效、便捷地进行检索与浏览。此外,在同其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中,高校图书馆依托多方合力,进一步推动了古籍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深入研究。
然而,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古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资源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与全方位的工作规划,古籍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出现。[1]这不但耗费了大量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用户对古籍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体验。其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数字化已然成为古籍资源整合的有力手段与必然趋势,但现阶段依然存在大量未实现数字化处理的古籍资源。同时,一些古籍资源即便已经得到数字化处理,但其品质良莠不齐,可用性较低,难以适应用户日趋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需求。其三,在古籍数字化建设中,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古籍资源的整合与数字化处理应当交由具备相应知识与技能的专业人才来进行。但是现阶段高校图书馆中负责古籍管理工作的人员信息素养不高,影响了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进程。[2]除此之外,古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同样牵涉一定的版权问题,因为古籍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与稀缺性,其版权归属及使用权问题更显复杂,这也加大了古籍资源整合与利用的难度。
二、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探究
(一)设定统一的工作标准
为确保古籍资源整合工作有序推进,首先要制订一套完善细致、统一可行,兼具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的工作标准。其一,高校图书馆要加强顶层设计工作,明确古籍资源整合的目的及范围,把握好需要整合的古籍资源的类型、数量及相关要求,以此为基础设定统一的工作标准,使其同实际需求相契合;还要广泛调研并积极借鉴已有的标准与规范,具体应涉及国家或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以此作为参考依据,致力于工作标准同地域特点、院校状况、实际需求相适应。[3]其二,在具体的古籍整合工作中,要明确古籍资源的分类标准,诸如以题材、体裁、时间、地域等作为分类标准,也可以参照图书馆学分类法或者其他通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要明确古籍资源的命名规范,具体应包括文件夹、文件、元数据等的命名规则,确保命名规则的一致性与可读性;还要确保数字化古籍资源的质量,诸如文件质量、色彩模式、图像分辨率等,确保所得到的数字化结果清晰、可用。其三,在技术设备方面,要尽量统一硬件设备的配置和各项参数,诸如扫描设备的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等;还要确保数据存储与管理方面的统一性,诸如包括数据格式、存储设备、备份方案等,以全方位确保数据的兼容性与可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古籍资源整合工作标准的制订本身是一个动态化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实际情况,参照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
(二)搭建古籍资源管理平台
针对古籍资源整合过程中资源分散的问题,完善古籍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势在必行。信息化时代,古籍资源的整合离不开智慧管理平台的支撑,其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促进古籍资源整合与利用的智慧化转型。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事先做好用户调研工作,了解他们对古籍资源管理平台的期待与需求,综合考量用户群体、使用场景、功能需求等不同要素,搭建实用性强的古籍资源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就平台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优化,将资源整合、检索、浏览、下载、分享、评论等功能一一细化到位,以适应古籍资源整合的工作要求和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用户界面的设计应秉承直观性与简洁性的核心理念,旨在构建清晰直观的导航界面,从而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轻松地进行各项操作。此外,由于古籍资源往往涉及大量的图片与文本,因此在综合考量功能需求与预算水平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数字化古籍资源存储、检索、传输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挑选最佳技术方案来搭建古籍资源管理平台。[4]另一方面,在平台搭设基本完成后,便要着手将馆藏古籍资源整合到平台上,依靠数据清洗、转换、导入等方法将分散的古籍资源整合至统一的数据库中。在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之余,还要实施一定的安全保护措施,依托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备份与恢复等手段为用户数据与平台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在平台正式上线前还应进行全面的测试,确保平台相应功能的正常运行,发现问题要尽快处理与解决,致力于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
(三)应用多元化技术手段
高校图书馆在古籍资源整合工作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其一,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古籍资源的自动化识别、分类与描述,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操作,提高古籍资源整理的效率;还可将机器学习用于古籍元数据的提取,促进检索准确性的提升。其二,引入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实现对古籍资源的三维扫描,可以打造精确性更高的数字模型,为古籍原件的修复与保护提供更多助力,也为古籍的数字化展示提供有力支持。[5]其三,引入云计算技术可以为古籍资源的整合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与更广阔的存储空间,让古籍资源的大规模数字化成为可能,同时还能实现古籍资源的远程访问与交互协作。其四,引入区块链技术创建古籍的数字指纹,以保证数字化古籍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为古籍资源的高效利用奠定基础。其五,引入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深度剖析古籍资源中的文本信息,从中挖掘更具研究价值的信息,为相关学术研究的推进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在上述前沿技术手段的助力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快古籍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提高古籍资源利用效率之余,也为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提供支持。
三、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模式创新
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是影响读者满意度与图书馆整体形象的重要因素,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读者服务愈发重要。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样也要注重服务的人性化,让用户可以享受到更舒心、便捷的服务,提升他们的体验感与满意度。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服务模式已很难适应读者多元化的古籍资源需求。对此,高校图书馆须不断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一)提供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
读者需求是创新与优化古籍资源服务模式的重要参考与强大动力,高校图书馆应在深层次剖析读者需求与兴趣偏好的基础上,打造以读者为中心的古籍资源服务模式。依托数据分析、读者调研等方式,就读者的研究方向、学科背景、阅读喜好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以这些信息为参照,高校图书馆可以为读者提供针对性的古籍资源推荐服务,推送与读者需求相符的古籍资源。另外,还可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界面调节功能,通过字体大小、背景颜色等的个性化设置,为读者提供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二)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古籍资源服务模式创新的有力保障。高校图书馆应广泛引入、充分利用好前沿技术手段,促进古籍资源数字化水平与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致力于馆藏古籍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将更多古籍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形式,使用户可以在线查询、利用所需的古籍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还应致力于用户服务体验的提升,比如可以利用AR或VR技术,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古籍阅读体验,让他们可以深入虚拟环境“翻阅”古籍,不断学习和探索优秀的传统文化。[6]
(三)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决定服务模式创新成效的关键,因此,图书馆应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构建一支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首先,高校图书馆应重视人才引进工作,这些人才除了要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拥有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具备一定的数字化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负责古籍资源整合工作,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还要做好基本的培训引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定期组织形式丰富的培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工作人员不断习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四)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读者不管身在何处,皆可以享受到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一方面,智慧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充分借助专业数据库与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的优势,实现对海量庞杂数据的有效整合与深入剖析,使读者利用更少的时间便可以获取到更全面、准确的古籍资源信息。另一方面,人工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利用在线聊天或视频通话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动态化的古籍查询与研究指导服务,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7]
(五)拓展跨界合作渠道
高校图书馆在推进古籍资源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深化同其他公共文化机构、学术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在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中构建更为广泛的学术研究网络,以促进古籍资源服务覆盖范围的拓展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依托多方力量开展古籍修复工作坊、主题讲8bJ/VSudtv92YT2R/UYq0Q==座等多样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余,也加深了他们对古籍资源的了解与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和服务模式创新是一项兼具繁复性、长期性、系统性特征的工程,需要多方协作与努力。高校图书馆应立足于馆内古籍资源现状,多措并举,致力于古籍资源高效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应以用户需求为依托,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以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吴雪梅.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创新[J].兰台世界,2011(21):69-70.
[2]刘奕娜.高校图书馆古籍图书数字资源建设现状探讨[J].办公室业务,2022(05):178-180.
[3]王镇.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古籍资源开发问题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43(03):92-94.
[4]王红,杨晴.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古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图书情报导刊,2022,7(07):1-6.
[5]扶京菊.图书馆古籍资源开放服务的现状分析[J].新阅读,2023(04):55-56.
[6]张敏.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古籍资源整合与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02):29-31.
[7]张翠.数智驱动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4,41(04):92-95.
(作者简介:刘明洁,女,硕士研究生,赤峰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高校图书馆建设)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