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4-11-07黄瑞妮
秦腔作为中华民族一项传统的戏曲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族风情。在当前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实现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这不仅关乎传统艺术形式的活态传承,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延续。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必然选择。将秦腔艺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拥抱当代文化,有助于彰显秦腔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赋予其持久发展的动力,脱离传承困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历史进行探讨,提出合理化策略以期付诸实践,为相关传承工作提供参考和支持。
一、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历史
秦腔亦称“梆子腔”,是我国拥有悠久历史且极具鲜明特色的戏曲种类之一。秦腔艺术一说起源于西周,成熟于秦。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还有一种说法是秦腔萌芽于明朝万历年间,起初在陕西周至一带以民间演出的形式活跃,后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引入西安亲王府演出,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至清朝初期,秦腔艺术在陕西关中地区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传统剧目作为这一时期秦腔艺术的瑰宝,以其生动的情节、精湛的表演,深刻而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秦腔艺术演出的空前盛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秦腔艺术的持续繁荣,其影响力日益扩大,逐渐跨越地域,流传至甘肃、宁夏、新疆等周边地区。至清康熙年间,秦腔更是远播至北京、扬州等地,成为深受各地人民喜爱的戏曲形式。到了嘉庆年间,秦腔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并在此过程中衍生出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流派,如同州腔、醴泉腔、渭南腔等,这些流派各具风韵,使秦腔艺术内涵更丰富。
当前,各级部门对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将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入秦腔艺术之中,不仅保留了其独特的韵味,还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一系列的努力使秦腔艺术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逐渐确立了其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成为西北名副其实的代表性剧种。[1]
二、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艺术特征
秦腔戏曲表演艺术不仅是西北人民精神生活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剧目取材广泛,深刻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价值观念以及人文精神。这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赋予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同时,秦腔戏曲表演艺术蕴含着丰富且精湛的表演技巧,它以情感为核心,通过生动传神的演绎触动人心,展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这些特点共同构筑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予秦腔极高的艺术价值。[2]
(一)丰富的题材
秦腔作品的内容主要取材于丰富的历史故事、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以及贴近生活的现实题材,致力于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引发人们思考和感悟,进而深层次感受秦腔艺术之美感。首先,秦腔剧目中涉及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作品,如《铡美案》《玉蝉泪》《哑女告状》等,这些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民间对正义、爱情、忠诚等美好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其次,秦腔作品还善于描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ioASTXTTeiQVKrBg9bHKw==物形象,如农民、工匠、商人等,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秦腔作品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及美德,如爱情、亲情、友情、忠诚、勇敢、善良等,这些元素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深深打动了观众,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3]
(二)独特的唱腔
秦腔发音特色鲜明,关键在于丹田音的巧妙运用。演员在演唱时将大量气流蓄积于腹部,随后猛然释放,从而发出浑厚而富有穿透力的共鸣音。秦腔以板式变化为主体,包括慢板、二六板、带板、箭板等多种板式,每种板式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旋律特点。秦腔的唱腔不仅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而且与丰富的文武场面紧密交织,呈现出既具艺术性又充满感染力的戏曲表演,为观众带来绝佳的视听盛宴,深受人民喜爱。[4]
(三)富有韵律的唱词
秦腔的唱词语言节奏丰富又富有韵律感,既有急促的快节奏,也有悠长的慢板,展现出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唱词结构上,秦腔以齐言体为主导,特别是七字句与十字句的应用最为广泛,这些句子排列得如同精心雕琢的无韵诗歌,既工整又富有韵律美,整出戏词朗朗上口,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同时,秦腔的唱词不仅具有文学性,还融入了陕西关中方言的特点,独特的语音语调、俚语俗语为秦腔增添了几分质朴与亲切。此外,秦腔唱词还巧妙地借鉴了汉唐诗歌、词曲的语言元素,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
(四)鲜明的脸谱
脸谱是秦腔艺术的视觉表现艺术手法。秦腔脸谱构图精巧,色彩绚丽,庄重大方,整体呈现出极高的美观性。在色彩运用上,秦腔脸谱严格遵循以三原色(红、黄、蓝)为主,间色(由三原色调配出的颜色)为辅的原则,这种色彩搭配既鲜明又和谐,能够深刻揭示人物性格与情感。秦腔脸谱的绘制技法以平涂为主,通过大面积均匀的涂色奠定脸谱的基础色调,同时辅以烘托手法,利用色彩的深浅变化与光影效果增强脸谱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每一个脸谱都栩栩如生,充满艺术张力。秦腔脸谱在显示人物性格上,表现为红忠、黑直、白奸的特点,格调粗犷豪放,着色鲜明,对比强烈。这些规范的脸谱不仅为秦腔表演艺术增添了视觉美感,也帮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性格与故事情节,获得丰富的观赏体验。[5]
三、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困境
(一)传承人才断层
秦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性与严格的技艺要求,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群体往往倾向于追逐时尚潮流,这使包括秦腔在内的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传承断代的危机。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相继谢幕,秦腔艺术技艺亟待传承。然而,新一代演员的培养与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这一过程耗时且充满挑战,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6]
(二)传播市场萎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在这一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流行音乐等新兴文化形式凭借其广泛的受众基础和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相较之下,秦腔等传统戏曲艺术则面临着市场份额被挤压、地位相对边缘化的挑战。此外,秦腔演出市场内部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不同的演出形式(如剧场演出、社区巡演、网络直播等)与场所(如专业剧院、文化广场等)对秦腔市场的影响各异,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分化的现象要求秦腔艺术不仅要积极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还要在内部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发展,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促进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7]
四、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秦腔艺术广泛宣传
一方面,应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通过秦腔艺术发展基金获得必要的资金援助;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促使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秦腔艺术领域,或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助力秦腔发展。具体实践中,要制订有助于秦腔戏曲表演艺术长远发展的规划,确定合理的目标与路径,并适当提高资金补贴标准,激励更多人才积极投身于秦腔艺术传承和发展中,支持秦腔艺术创作、演出以及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应加大秦腔戏剧表演艺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定期组织秦腔艺术节、展演活动、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展示秦腔艺术的魅力,吸引更多受众关注;同时,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进行宣传与推广,扩大秦腔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认知水平。
(二)加大传承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和选拔渠道
首先,戏曲院团及教育机构应联合设立秦腔戏曲青年传承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涵盖从基础教育到专业实践的全方位培养,包括戏曲理论知识、基本功训练、剧目排练、舞台表演等多个环节。通过系统的培训,使青年人才能够全面掌握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精髓,为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于秦腔戏曲事业,可以设立专项奖学金和资助项目,而对于一些在秦腔戏曲表演艺术领域表现出色的青年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和资助,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鼓励他们更加专注于艺术学习和创作。其次,可以将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通过校园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并接触秦腔戏曲表演艺术。同时,邀请秦腔艺术家走进校园,开展讲座、示范教学和互动体验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秦腔戏曲的兴趣和热爱,并鼓励学校成立秦腔戏曲社团或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展示平台。[8]最后,传统的人才选拔方式往往局限于戏曲院团内部或特定地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传承人才的来源。因此,应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秦腔戏曲比赛、选拔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人才参与。同时,加强与艺术院校、戏曲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合作,共同选拔和培养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后备人才。
(三)立足秦腔艺术精髓,促进秦腔艺术创新发展
首先,要深入挖掘传统秦腔艺术的精髓,包括唱腔、表演程式、剧目内容等方面。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演员能够准确把握其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为秦腔艺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融合现代元素。可以在剧目创作上引入现代题材和故事情节,使秦腔戏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舞台呈现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音响、舞美设计等,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在表演形式上尝试与其他艺术形式如影视、舞蹈、音乐、话剧等跨界合作,增强秦腔的艺术表现力。此外,演员还可以在传统表演技法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艺术特点和时代特色,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例如,演员通过改良唱腔、丰富表演动作、强化角色特征等方式,或借鉴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技法,使秦腔戏曲表演更加生动、形象,进而为秦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9]需要注意的是,艺术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推动秦腔艺术创新时,要注重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喜好变化,通过市场调研的方式来收集这些信息,提炼有价值的反馈,为秦腔艺术创新提供参考。
(四)探索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激发民众参与和互动热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秦腔艺术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一方面,除了传统的剧场演出外,还可以尝试将秦腔元素融入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等现代艺术形式,以更广泛、更便捷的方式触达观众。另一方面,为了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实现秦腔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还应搭建多样化的民众参与平台。例如,首先,建立秦腔戏曲相关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秦腔资讯、演出信息、教学视频等内容,吸引粉丝关注并参与互动。其次,设立秦腔戏曲爱好者俱乐部或社群,为秦腔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还可举办秦腔戏曲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邀请人们参与演出、创作、评论等环节,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在此过程中,还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将秦腔戏曲推向国际舞台,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关注和参与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提升秦腔艺术的国际影响力。[10]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秦腔戏曲表演艺术也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新时期为了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秦腔艺术发展的扶持力度,立足现状,多方整合优势资源,创设适宜秦腔艺术发展的环境,并大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秦腔艺术传承人才,为秦腔戏曲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田艺超.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名家名作,2021(10):110-111.
[2]舒朵朵.论秦腔戏曲表演艺术与传承发展[J].戏剧之家,2024(06):27-29.
[3]田江平.秦腔艺术特色及表演技巧研究[J].参花,2024(13):92-94.
[4]王露.浅谈秦腔唱腔的韵味[J].新疆艺术(汉文),2021(03):116-118.
[5]李昆杰.秦腔花脸表演艺术分析[J].戏剧之家,2019(20):33.
[6]刘晓丽.秦腔戏曲舞台特点及表演艺术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8):17-19.
[7]李林洲.秦腔的表演艺术风格[J].戏剧之家,2018(34):35.
[8]辛雪峰.从“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看秦腔传承发展的成就与问题[J].艺术评论,2021(12):73-82.
[9]刘晓艺.秦腔艺术元素在中国当代西部电影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10]闫晓.秦腔艺术创意化传播方式探析[D].西安音乐学院,2021.
(作者简介:黄瑞妮,女,本科,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二级演员,研究方向:戏曲表演<秦腔>)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