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中的现存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4-11-07刘凯华

参花(上) 2024年11期

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它源自民众的自发创作,在广袤的民间自然流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鲜明地展现了各地独特的地域风情与艺术风格。传统民间舞蹈是民众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之一,尤其在节庆期间,人们通过舞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在众多娱乐形式的冲击下,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空间正逐渐被压缩,其表现形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新时期如何推动传统民间舞蹈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研究,以期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向更高维度发展。

一、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

我国传统民间舞蹈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根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那时舞蹈便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通过一系列富有节奏、精心设计的动作与造型,舞蹈成为先民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艺术手段。此时的舞蹈多与狩猎、劳动等活动紧密相连,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逐渐从劳动生产中抽离出来,演变成一种独立且丰富的艺术形式。进入西周时期,民间舞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更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各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舞蹈逐渐被纳入礼乐体系,成为宫廷和贵族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使传统民间舞蹈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更加丰富。

唐宋时期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广泛吸纳外来艺术精髓,为传统民间舞蹈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随着戏曲艺术的萌芽、成长与成熟,传统民间舞蹈在主流艺术领域的地位虽有所下降,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并未因此减弱。相反,民间舞蹈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与民众生活的紧密联系,依然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传承不衰。

明清之后,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然而民间舞蹈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生命力,始终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尤其近现代以来,传统民间舞蹈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民间舞蹈也积极借鉴西方舞蹈的精髓和理念,形成了新的艺术风格。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为民间舞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促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1]这使传统民间舞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舞蹈比赛、展演等活动,推动了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二、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传播范围受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民间舞蹈面临着一个显著的问题,即传播范围相对狭窄,受众群体有限。这一现状不仅影响了民间舞蹈的普及度,也对其传承与创新构成了挑战。实际上,众多传统民间舞蹈深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与民族风情之中,展现出鲜明而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紧密的联系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舞蹈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域限制。尽管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现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但地域差异问题依然难以彻底消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统民间舞蹈跨地域传播的难度。

目前,大多数传统民间舞蹈仍然主要依赖于口口相传、节庆庆典表演以及社区内部活动等形式进行传播。尽管这些方式在特定环境下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其受众范围的局限性,难以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不利于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作品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此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也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播构成挑战。在当今社会,人们被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所包围,如流行音乐、电影、游戏等,这些现代化的娱乐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传播力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关注。相比之下,传统民间舞蹈相较其他娱乐活动吸引力稍显逊色,导致人们面对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更新颖的娱乐形式,而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关注度则有所降低。[2]

(二)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从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看,一个长久而严峻的问题就是其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当前,众多传统民间舞蹈团体仍主要依赖传统的运营模式,而未能有效引入和应用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理念、方法及手段。这导致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进而影响了民间舞蹈文化的广泛传承与持续发展。

诚然,传统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著称,但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却有所不足。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尽管内涵深刻、形式优美,却因缺乏有效的商业化包装和推广宣传难以在市场上获得理想的反馈。同时,传统民间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在舞蹈演出、推广等关键环节上。然而,由于市场化水平不高,这些作品难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收入,导致许多民间舞蹈团体因资金短缺而面临发展瓶颈,这无疑对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3]

(三)宣传教育不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文化的深入交融,许多年轻群体对外来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而对本土传统民间舞蹈的关注度却逐渐降低,往往仅将其视为一种娱乐方式,忽略了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文化教育体系中,关于传统民间舞蹈的教育内容普遍显得单一且陈旧。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舞蹈技艺的传授,缺乏对民间舞蹈背后历史、文化、民俗等丰富内涵的深入解读。这导致许多学习者难以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传统民间舞蹈的精髓,从而限制了其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此外,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教育资源也相对匮乏。针对性强、质量高的教材稀缺,加之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都使传统民间舞蹈的教育难以有效开展,加剧了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四)传承人才断层

在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人断层现象较为显著。由于传统民间舞蹈技艺往往依赖于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传承人出现断层,门类众多的珍贵舞蹈技艺便面临失传的风险,这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也严重制约了传统民间舞蹈的持续传承与繁荣发展。因此,解决传承人断层问题,对于保护和弘扬传统民间舞蹈文化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舞蹈的兴趣和认知明显不足。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现代舞蹈或其他流行文化,这导致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民间舞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此现象不仅加剧了传承人才断层的问题,还使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链面临断裂的风险。同时,当前现有的民间舞蹈传承人多数已经步入老年,其身体条件与精力状况难以支撑高强度的传承活动,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加之年龄限制,很多老年传承人与青年一代之间缺少有效交流和沟通,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传承人断层的问题,使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促进我国传统民间舞蹈持续繁荣与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线上线下推广渠道

1.线下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线下宣传是传统民间舞蹈推广的基础。通过组织各类舞蹈表演、文化展览、节庆活动等方式,让人们直观感受传统民间舞蹈的魅力。同时,可以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社区等地设立舞蹈表演区,以吸引市民驻足观看,提高舞蹈的知名度和普及度。还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传统民间舞蹈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舞蹈兴趣和审美能力。

2.线上宣传平台的搭建与运营

线上宣传是现代传播手段的重要方式。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视频分享平台等线上渠道,将传统民间舞蹈的演出视频、教学资料、文化背景等内容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播。这些平台可以实现全天候、跨地域的宣传,让更多人随时随地了解和欣赏传统民间舞蹈。同时,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为传统民间舞蹈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持。[4]

3.线上线下融合互动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可以尝试将线上、线下宣传有机结合,实现全方位宣传。例如,在线下活动中引导观众扫描二维码关注线上平台;在线上平台发布线下活动信息和预告,吸引用户参与;通过线上互动游戏、问答、投票等方式增强用户黏性。基于此种线上线下融合的宣传方式能够构建全方位的宣传网络,有效提高传统民间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开辟市场化发展道路

首先,通过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解传统民间舞蹈的市场定位和目标受众,为传统民间舞蹈的市场化推广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同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对传统民间舞蹈进行适度的创新和改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次,可以通过举办舞蹈节、演出季、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展示传统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最后,还可以同文化、旅游和教育等产业建立合作关系,整合优势资源开发更具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创产品,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具体而言,为了促进传统民间舞蹈的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作,构建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行业协会等可以通过建立联盟机制,加强行业内部的紧密沟通与合作,携手推动传统民间舞蹈向市场化方向迈进。这些都将为传统民间舞蹈的市场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后盾和有力的保障,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三)注重专业舞蹈教育

师资是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应加强对传统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传统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以及教学方法,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传授舞蹈技艺和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创作,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为了在学校中更好地推广传统民间舞蹈,还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可以开设专门的舞蹈课程,将传统民间舞蹈整合到学校现有的教学计划范畴,作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的形式设立。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舞蹈技艺的传授和文化内涵的传承,让学生在掌握舞蹈动作的同时,了解舞蹈背后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等特点,开设不同层次的舞蹈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5]

(四)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为了解决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人断层的问题,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应该重视民间舞蹈传承人才的培养。在相关部门支持下设立专门的传承人才培养基金,为一些有意愿投身民间舞蹈事业的人员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舞蹈传承人开设工作室或培训机构,传授民间舞蹈技艺和经验。在此基础上,积极深化传承人队伍建设,可以定期组织传承人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高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和档案,对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技艺特点、教学成果等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跟踪和管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民间舞蹈传承,还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在线课程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舞蹈比赛、演出等活动,让学习者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艺和表演能力,提升民间舞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民间舞蹈有着不同的特色,新时期为了实现其更进一步的发展,应提高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价值的认知度,正确看待其发展现状,开拓多元化的发展途径,充分挖掘和展现民族个性,推动民族舞蹈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文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三角洲,2024(10):244-246.

[2]郭璟怡.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4(08):132-134.

[3]毛昌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创作中的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研究[J].艺术大观,2023(27):90-92.

[4]胡瑞琪.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播路径探析[J].明日风尚,2024(07):55-57.

[5]徐婧.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J].尚舞,2024(02):138-140.

(作者简介:刘凯华,女,硕士研究生,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舞蹈)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