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曲调孕育的佳作
2024-11-07韩芳梁琪
《文龙与肖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是东兰县。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那里的人们能歌善舞,用山歌来表达情意,因此山歌已经成为当地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不断发展,当地山歌与民间故事、文学和舞蹈等相结合,发展成为长篇巨幅的壮族山歌剧,山歌剧相较于山歌而言内容更加丰富,剧情更加饱满,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目前东兰县还在上演的壮族山歌剧有《文龙与肖妮》等。《文龙与肖妮》的故事内容丰富,其流传范围也非常广泛,是东兰县第一部较成熟的、规模庞大的壮族山歌剧,为后来的壮族山歌剧奠定了基础,成为东兰县壮族山歌剧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一直以来国内学者的关注点多集中在歌剧和舞剧,近年来逐渐重视山歌剧的研究,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壮族山歌剧,特别是对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研究目前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音乐特点,希望能使壮族山歌剧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一、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特点
壮族山歌剧是通过壮语、人物角色和戏剧情节来传达故事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戏剧,《文龙与肖妮》作为一部经典的壮族山歌剧,它具有典型的戏剧特点,从题材、结构、人物和情节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成熟的壮族山歌剧。
(一)题材的传奇性
《文龙与肖妮》的题材来自东兰县当地流传的传奇故事,主要讲述的是文龙与肖妮的爱情故事。文龙与肖妮是青梅竹马,长大后结为夫妇,但是在新婚的第三天,文龙要前往京都任职,临别在即夫妻二人心痛不已,相互承诺不会忘记对方,之后文龙便上路前往京都。文龙一去就是十八年,他在京都被千金看上,同时,肖妮在家里被员外看上,但双方都忠于婚姻,纷纷拒绝了别人。十八年后,文龙衣锦还乡,与肖妮终于再次相见。这个故事在东兰县流传久远,经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最终发展成为一部经典的壮族山歌剧。
(二)结构的完整性
全剧一共分为四场,第一场是“领旨出征”,文龙与肖妮新婚第三天,文龙要去京都任职,要离开刚刚过门三天的新婚妻子肖妮和家人,他的心情十分复杂。第二场是“送别”,亲朋好友来给文龙送行,夫妻二人心痛不已,相互承诺不会忘记对方,之后文龙便上路前往京都。第三场是“拒婚”,文龙去京都一去就是十八年,夫妻两人已经断了音讯,文龙在京都被千金看上,千金想嫁给文龙;家中肖妮被员外看上,多次来家中找她,但是文龙和肖妮都选择了拒绝,情节充满了戏剧冲突,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第四场是“生死爱”,文龙与肖妮天各一方,但是心里依然牵挂着彼此,十八年后,文龙衣锦还乡,与肖妮终于再次相见并相守一生。四场剧情环环相扣,由各个事件把戏剧串联在一起,形成逻辑清晰的剧情脉络。
(三)人物塑造的贴切性
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主要人物有文龙、肖妮、文龙父亲、文龙母亲、肖妮母亲、文龙的兄弟姐妹、肖妮的兄弟姐妹、千金、员外、媒婆等,是一部大型的壮族山歌剧。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十分贴切,主要通过服饰、唱词、唱腔、舞蹈动作等方面塑造人物。剧中的肖妮温柔贤淑、美丽善良、孝敬父母,体现了生活中正面人物的特点。而千金娇生惯养,身着绿色的服装,头饰也与其他人不同,体现了身份地位的不同以及未婚女子的特点。文龙的人物特点是忠于婚姻、心系百姓,他的服装以黄色为主,体现了角色的年龄,同时塑造出为百姓服务的形象。另外,双宗这一角色肢体语言轻浮,凸显了反面人物的身份。
(四)戏剧情节的民间性
艺术源于生活,戏剧情节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中,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及民间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了当地民俗文化
在第一场“领旨出征”中,新婚当天肖妮送鞋子、脸盆等给父母和亲戚好友,并唱道“肖妮否米来,谷鞋送爹乜”“勒白送伦盆,准勒伦介牙”,翻译成普通话分别是“肖妮没有太多的礼物,只能做双鞋子给公公婆婆”“儿媳送脸盆,愿做公公婆婆的亲女儿”,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当地新婚时女方要送鞋子、脸盆给男方父母和亲戚朋友的婚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婚时新娘送脸盆的习俗已经越来越少见,但送鞋子这一习俗还在延续。
2.贴近当地实际生活
从该剧的很多场景和唱词中都能够捕捉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子。如在第三场“拒婚”中,家丁唱“毛丹海内选,堵斗转边列”,翻译成普通话是“毛丹树在院子里开花,我们围在院子里转”,表达了想成双成对的意思,这里的“毛丹”是当地十分常见的植物,它的嫩芽可以食用,开的花为红色形似喇叭花,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另外,在第四场“生死爱”中,文龙走了两个月的路回到家中并唱“拜累松领永,古马屯班勾”,意思是“我走了两个月回到家中”,这与当时的生活水平相吻合,当时交通不便,主要的出行方式是步行。剧中的这些情节与生活十分契合,人们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3.体现了主流价值观
在第三场“拒婚”中,由于文龙到京城后与家里人断了联系,肖妮的母亲和文龙的母亲都支持肖妮改嫁,但是肖妮不同意。同时,千金想要嫁给文龙,但是文龙也宁死不从,在剧中肖妮多次表示要照顾文龙的父母,要文龙当一个好官,体现了当地人忠于婚姻、孝敬父母、公正廉洁的价值观,深刻地反映了民间的真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愿望。
总体而言,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戏剧结构清晰,所展现的故事情节与人民的生活十分贴切,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该剧流传了半个世纪,人们依旧百看不厌。
二、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音乐特点
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旋律充分借鉴了民间曲调,高亢嘹亮,优美动听,特别是其大篇幅地运用了“勒脚山歌”,使其旋律更加广为人知,再加上“武篆民谣”的旋律,让这部壮族山歌剧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的音乐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曲调与旋律
壮族山歌剧是用壮语演唱的、具有山歌一般特点的戏剧,音乐是山歌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龙与肖妮》作为一部壮族山歌剧作品,它的音乐充分借鉴和引入了当地原有的山歌曲调。
《文龙与肖妮》的旋律由“文龙与肖妮调”“勒脚山歌”“武篆民谣”三部分组成。其中,“文龙与肖妮调”主要以五字为一句,是《文龙与肖妮》中音乐的主要部分,用于叙事、表达情感、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等。“勒脚山歌”来自当地民间原有的山歌曲调,是可以独立演唱的曲调。直到今天,“勒脚山歌”依然传唱于各个街巷,在现今的农村里,家里有各大喜事都会邀请邻里邻居到家中来唱山歌,这个时候大家选择演唱的就是“勒脚山歌”。“勒脚山歌”主要以七字为一句,在《文龙与肖妮》中,有的唱句为五字,如在第三场“拒婚”中,为了强调反面人物的形象,“双宗”和“媒婆”所唱的就是五字“勒脚山歌”。“武篆民谣”也来自当地民间原有的山歌曲调,在《文龙与肖妮》中作为开头过门剧情的场景音乐,仅在戏剧开头出现。
(二)节奏与节拍
由于整部壮族山歌剧在演唱过程中用“文龙与肖妮调”和“勒脚山歌”对不同唱词进行演唱,因此节拍规整,运用的节奏型比较单一,大多用的是一字一音的简单节奏。在演唱“文龙与肖妮调”时,不同的唱词、节奏也有相应的变化,在演唱悲伤的唱词时节奏缓慢,在演唱其他唱词时节奏较快。如在第二场“送别”中,文龙的母亲唱道“冷龙达尼倍,难米伦多到,巴龙倍达劳,罗印到斗汪”,译为普通话是“水流向大江大河,没有往回流,鱼游到大江大河,不知道会不会游回来”。这句唱词十分悲伤,表达了母亲对文龙的不舍,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速度也相应缓慢。而在第三场“拒婚”中,双宗进门调戏肖妮,两人所唱的节奏相对较快,凸显了双宗的反面形象,也展现出肖妮与双宗斗智斗勇的精神。
(三)衬词与衬腔
“文龙与肖妮调”在演唱过程中,在第二句会加入衬词“果”,在当地方言中,“果”是对话中陈述句的语气词,是剧中人物基本情绪、心情和故事意境的体现。在《文龙与肖妮》中,结合下行的旋律音,这样的衬词为山歌剧增添了地域性色彩和诉说般的语气,使旋律更加连贯,让音乐更贴近日常生活。另外,在第三场“拒婚”中,官差所唱的“勒脚山歌”利用重复原有唱词作为衬词,运用调皮的语气,绘声绘色地演绎肖妮的故事。
(四)语音与语调
《文龙与肖妮》是一部壮族山歌剧,它所展现的唱词内容都是以壮语为载体,所唱的歌词都是以壮语来呈现,因此该剧的唱词与当地的语音语调有着直接的联系。壮语的语调一共有八个声调,有六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促声调”又因其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族语言的语音有六个元音韵母和九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之分。第三调j和第六调h之间的音高关系相当于音乐中的大三度,第三调j为上方音,第六调h为下方音。壮语分为南北两大方言,东兰县属于桂北土语区,不同地区之间的声调有轻微差别,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同小异,《文龙与肖妮》结合了东兰县当地的语音语调,使旋律与语调相吻合,也使词曲结合得更加紧密和谐。
(五)即兴添加与二度创作
在山歌的演唱中,有着自由、多样的处理方法和二度创作,《文龙与肖妮》中的旋律也不例外,在不同的场合演唱时旋律有细微的区别,不同的人演唱也有细微的区别,具体体现在演唱过程中即兴添加的“倚音”和对个别旋律音的改编方面,因此没有十分准确的记谱,只有对旋律主干音的记录,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进行二度创作。例如在第二场“送别”中,文龙母亲所唱的“文龙与肖妮调”:“巴龙倍达劳,罗印到斗汪”,译为“鱼游到大江大河,不知道会不会游回来”。这句就改变了原来的部分旋律音,利用下行的旋律来体现人物悲伤的心情。再如在第三场“拒婚”中,官差所唱的“勒脚山歌”加入了重复性衬词,因此旋律也随之发生变化。
总之,壮族山歌剧是用当地语言来演唱的,一定程度上受到其语音语调的影响,只有正确了解语言语调与壮族山歌剧唱词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壮族山歌剧中对唱词的处理和二度创作。
三、结语
《文龙与肖妮》的旋律在当地民间广泛传唱,在各公共场所和中小学,很多年轻人和学生也开始传唱,由此可见《文龙与肖妮》在东兰县的影响力之广。广西东兰县壮族山歌剧《文龙与肖妮》是一部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壮族山歌剧,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该剧对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要有意识地保护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这需要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努力,让经典的壮族山歌剧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曹凌燕.民俗学视野下上海山歌剧的保护与传承[J].人文天下,2019(15):23-28.
[2]胡海兰.试论黎族山歌剧《呦呦鹿鸣》的艺术特征[J].艺术教育,2020(10):231-234.
[3]聂辛宇.浅谈客家山歌剧的表演特点和传承与发展[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2(08):115-117.
[4]王鹂.对脱贫核心话题的观照——评海门山歌剧《田野的希望》[J].剧影月报,2021(05):76-77.
[5]王政.土味短视频情景剧探析——以云南山歌剧为参照[J].青春岁月,2022(07):59-61.
[6]王孜瑞,舒翠玲.龙州壮族山歌剧《天琴声声》民族音乐元素的呈现[J].黄河之声,2022(17):19-21.
[7]吴澄艳.海门山歌剧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20(01):7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城乡互视场域中德保壮族山歌展演的多重文本与族群认同研究”(项目编号:YCSW20234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芳,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梁琪,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