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摇篮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探究
2024-11-07张競丹
一、引言
东北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成为我国传统民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摇篮曲》作为东北民歌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展现了东北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音乐温暖动人,生动地展现出东北民众豪放不羁且不失细腻的性格特征。本文将从东北民歌概述入手,重点对作品《摇篮曲》的歌词内涵、音乐特点、演唱技巧、舞台表演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研究东北民歌音乐表达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深度领略东北民歌的精妙之处,为演唱者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提供理论指导。
二、东北民歌概述
东北民歌是我国东北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承载着东北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域风情。东北民歌的题材广泛,涵盖劳动、爱情、生活、历史等各个方面。其中,劳动号子《哈腰挂》描绘了人们火热的劳动场景;爱情歌曲《送情郎》《月牙五更》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生活歌曲《小拜年》《回娘家》展现了东北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东北民歌的歌词是东北民众生活语言的诗化,语言具有朴实生动的特点,直观地反映出东北人民的生活、文化和情感。在音乐创作上,有些曲调受地方二人转影响,旋律简洁明快,节奏规整,多采用跳进旋律进行创作,使作品极具动感和活力。在伴奏方面,用钢琴搭配二胡、唢呐、17aaa3a5b92a3c4ca3fc2ee0251fb6924a58fce46ba02d23c01fccb670644a7e板胡等乐器伴奏,这些乐器的音色十分独特,在为作品增添浓郁地方风味的同时,加深了听众对此类作品的记忆,凸显出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东北民歌强调声音高亢嘹亮、豪放洒脱,演唱者常常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技巧使作品更富感染力。此外,东北民歌注重作品的韵味和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处理和夸张的表演,将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摇篮曲》作品分析
《摇篮曲》原名《月儿明 风儿静》,它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首地方民歌,起源于辽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这首作品结构短小但情感充沛,采用五声音阶,以宫调式为主,营造出一种安稳、沉静的音乐氛围,作品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整首作品以简洁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真挚的歌词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深沉的爱。这种情感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能够引起听众共鸣,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温暖。
(一)歌词内涵
《摇篮曲》歌词分三段,对母亲哄孩子入睡这一日常生活场景进行了细致描绘,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进行创作,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深厚,让听众仿佛能够看到那个宁静而温暖的夜晚,听到在安静的氛围中那位母亲的轻声吟唱。第一段歌词是对环境的描述。“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在一个月明风轻的夏日夜晚,母亲望向窗外,茂盛的树叶遮住了窗子,外面虫鸣不断,母亲的目光由景色转到孩子身上,她摇动着摇篮哄她的孩子入睡。第二段歌词写的是母亲的想象,孩子进入梦乡,母亲又看向远方,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个美梦,在梦中仿佛骑着月亮踏着星飞行,立志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第三段歌词写的是母亲对孩子的殷切期待,在这个月明风轻的夜晚,她又摇动了孩子的摇篮,目光再次从窗外移向孩子,她期待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三段歌词都充分展现了一位慈母对孩子长大成人后为国家做贡献的期盼和愿景。
这首作品中的口语化歌词和生活化场景,体现出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作品中多处出现儿化音,如“月儿”“风儿”“树叶儿”,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歌词中多处使用衬词,如“啊”“呀”“那个”,不仅为歌曲增添了韵味,还使歌词更加口语化、通俗易懂。歌词中使用具有东北方言词汇,如“蛐蛐儿”“铮铮”,使作品更贴近生活,富有地域特色。《摇篮曲》还反映了过去东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现代社会引起人们的深刻回忆。歌词中描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场景,如“树叶儿遮窗棂”“报时钟”“摇篮轻摆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总之,整首作品歌词语言简洁朴实,富有生活气息,易于理解和传唱,饱含着母亲的温柔和对孩子无尽的关爱和呵护。歌词中还蕴含着东北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东北人民对家庭、亲情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歌词的内涵使《摇篮曲》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歌曲,更是东北文化的一种生动体现。
(二)音乐特点
全曲布局为反复三遍的单一部曲式,共65个小节,整首作品在F大调上进行,不转调,节拍保持在2/4拍,使音乐发展更为稳定。音乐结构严谨,旋律流畅自然,音乐发展富有逻辑性,多以平稳的级进和小跳进为主,偶尔穿插适度的旋律跳进,使旋律既保持了连贯性,又增添了一定的活泼感。级进的运用使旋律柔和舒缓,小跳进则为旋律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和起伏,让音乐更具吸引力。在旋律发展上,通过重复、变化重复的手法,强化了主题音乐的表达,一些关键的旋律片段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加深了听众对歌曲的印象,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音乐旋律方面还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装饰音,如波音、滑音等,这些装饰音不仅为旋律增添了韵味,更体现了东北音乐独特的风格,使旋律更加灵动、富有情感,进一步凸显了《摇篮曲》的温馨氛围。
这首作品的和声进行比较简单,以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为主,偶尔会出现一些副和弦和变和弦,以增强作品的和声色彩。作品整体节奏较为平稳,以舒缓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前17小节的旋律较为缓慢,钢琴伴奏织体以八分音符为主,营造出安静、平和的安睡环境,整体稳定的节奏为后续音乐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18小节开始变为十六分音符,起到增强作品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作用,增加伴奏织体密度的手法也体现了作品音乐情感的升华。作品通过节奏的略微加快来强调情感或突出某个词汇,这种节奏的变化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动态感。节奏与歌词的紧密配合也是《摇篮曲》的一个重要特点,歌词的韵律和乐曲的节奏相互呼应,使作品词曲和谐统一。
四、《摇篮曲》的演唱探究
《摇篮曲》这首作品对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效果要求较高,需要演唱者通过细腻的声音处理和情感表达将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对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演唱者的艺术水平,从而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气息控制
《乐府杂录》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及噫其词。”这里的“气”其实指的是歌唱中的呼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气息的运用直接影响到声音的效果。在演唱《摇篮曲》这种速度较慢的作品时,气息控制得当尤为重要。声乐演唱讲究胸腹式呼吸,吸气时腔体打开呈半打哈欠的状态。演唱每一个乐句起音时气息先行,结束时先收音再收气息。当一个乐句较长且句中有高音时,气要吸够,充沛的气息配合正确的发声技巧可以唱出松弛圆润的声音。在歌唱时演唱者的喉咙是自然打开的,下巴是放松的,舌根也是不紧绷的,身体放松站直,目视前方,双臂自然下沉,双脚站稳;再控制气息,将气缓慢、均匀地吐出,这样发出的声音就会流畅自然。总之,因为《摇篮曲》这首作品整体呈现的是安静的音乐情绪,所以演唱时的气息要保持平稳连贯,不要忽强忽弱,以确保声音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二)演唱技巧
这首作品在歌词韵律上压“中东辙”韵,以“eng、ing、ong、iong”为韵母。以《摇篮曲》歌词第一段为例,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发中东辙韵的音,如“月儿明”的“明”是“ing”、“叫铮铮”的“铮”是“eng”、“摇篮轻摆动”的“动”是“ong”,中东辙的发音属于撮口音,在演唱时容易将韵母唱到鼻腔,因此,需要演唱者在打开腔体吸气充足的基础上注重头腔共鸣,发声位置要适中,既不能过于靠前,也不能过于靠后;还要注意归韵收音的完整性,确保每个字的发音饱满而富有韵味,使声音唱在同一位置上,保证音色统一。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说话清晰,吐字清楚,但在演唱这首作品时,为了表现母亲的温柔,演唱者的音色应轻柔、圆润,避免发出过于生硬或尖锐的声音。对于演唱者而言,以说话时的音色为基础,正确运用气息和腔体进行演唱是最合理的演唱方式。演唱者可以在日常练习中通过模仿半打哈欠的吸气方式找到一种自然且放松的发声状态,并结合恰当的歌唱位置进行演唱,展现出良好的演唱状态。
以作品第一句歌词为例,在说话时“月儿明”发“yue、er、ming”这几个音,如果演唱像说话一样咬字就会导致演唱位置不统一、发音不连贯的问题,此时演唱者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元音,尽可能地将“月儿明”这三个字都归韵到元音上,就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个问题。如此,“月”就应该先发“yi”的音,然后归韵到“ue”上,并且还要注意作为这首作品的第一个字,一定要找到气息下叹的感觉去演唱这个字,以保证音乐整体安宁、和谐的氛围,切忌加强气息直接发一个快速归韵的“yue”的音。同理“儿”字先发类似“a”的音,再归韵到“er”上。“明”也很容易唱到鼻腔位置,因此,演唱时要先发“mi”的音,再归韵到“ing”上。在此基础上,演唱者还要根据整首作品情感的起伏和歌词的内容适当调整音色的明度,以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三)舞台表演
与其他东北民歌的活泼跳脱不同,这首作品表达的是母爱的深情。演唱者演唱这首作品时一定要表现得沉稳、柔情,营造出温馨、宁静的音乐氛围,可以选择比较朴素的服装,并且在舞台上要保证表演动作少而自然,不需要较为夸张地表演,而更应注意与观众的眼神交流,通过眼神传递情感,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演唱者还要与钢琴伴奏配合默契,在前奏开始时就要进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注意自己的表演和演唱的歌词保持同步。当唱到静谧黑夜中的月、风、窗棂时可以看向音乐厅中间;当唱到梦中的太空、宇宙时要看得更远,眼神要灵动但不要乱转;当唱到摇篮时要看向自己的手,并且手部要模仿摇摇篮、轻拍孩子的动作;最后一句哼鸣要轻,眼神要表达出母亲的期盼和柔情,此时手部还是维持在轻拍孩子的动作,但眼神可以缓缓投向观众;在演唱完歌词后,要沉浸在钢琴伴奏的尾声弹奏中,将情感进一步延伸,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东北民歌《摇篮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精湛的演唱技巧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其歌词内涵、音乐风格、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演唱者而言,深入研究和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诠释这首作品,为观众带来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对东北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摇篮曲》作为东北民歌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加强对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教育和普及,例如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音乐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首作品,提高人们的音乐素养,并鼓励作曲家和演唱者在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音乐元素有机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艺术内涵的作品,使东北民歌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智凯聪.宋代唱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2):134-143.
[2]陶承志.拓展创作路径,赋予东北民歌全新艺术视角[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3(04):5-11.
[3]吴爱华.谈民族声乐表演中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握[J].艺术评鉴,2021(10):35-37.
[4]周小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6]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访谈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競丹,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责任编辑 肖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