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绣的发展现状看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意义
2024-11-07刘宇欣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手工艺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中,鲁绣作为山东省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刺绣艺术的代表之一。然而,尽管鲁绣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尚未得到充分认可。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鲁绣在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鲁绣国际传播的策略,以期为鲁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二、鲁绣的起源与发展
鲁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工艺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显著发展。秦汉时期,山东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全国重要的丝织品中心。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这一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汉代鲁绣的繁荣景象。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以济南、威海、烟台为代表的山东辖区各城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广和弘扬鲁绣文化,使其在全省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近年来,鲁绣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2021年,鲁绣被正式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其在传统手工艺领域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国家的正式认可。同时,鲁绣中的衣线绣、刺绣、绒绣、费县手绣、蓬莱博绣、麻布绒绣等,也入选了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进一步提升了鲁绣的社会影响力。
2022年初,山东省推出相关政策,旨在推动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发展,促使鲁绣手工艺逐渐焕发新的活力。山东各地所独有的鲁绣品种,如济南发丝绣、烟台绒绣和抽纱、青岛即墨花边、蓬莱梭子花边和棒槌花边、威海满工扣锁、乳山扣眼等,纷纷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域特色。同时,衣线绣、云龙绣、地龙绣、抽绣、雕平绣等独有的绣种也逐渐崭露头角,丰富了鲁绣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文化“两创”(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驱动和“山东手造”的加持下,鲁绣手工艺正以其独特魅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三、鲁绣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
(一)艺术特点
总体而言,鲁绣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材质(绣地、绣线)、图案、色彩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其一,鲁绣在材质上,绣线强韧结实、绣地精美独特;其二,鲁绣图案丰富多样,包含植物图案、动物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等;其三,鲁绣色彩浓丽,常使用多种纯度高的色彩,整体色彩对比强烈、层次分明,具有热情奔放的地域气质;其四,在鲁绣制作工艺上,其绣线大多为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
(二)文化内涵
和谐吉祥的寓意是鲁绣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鲁绣主要由齐OucZjBVxLfKV6gS+0nkTOQ==鲁当地妇女日常休闲所做,因此作品图案大多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相关,如花草树木、飞鸟鱼虫等,主要用来祈福或表达祝愿。她们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一直秉持严谨的态度,受此影响,在绣品设计方面往往选择较为规矩的直线、方格等;其次,为确保绣品图案整体的协调性,她们还会根据不同的纹样、部位甚至使用场景等,将图案进行具象化处理,从而确保图案整体的自然、和谐和统一。正是这种兼顾抽象与具象的组合模式,造就了鲁绣软与硬、理智与感性、直与曲之间的协调统一,同时也赋予鲁绣一种独特的、富有韵律的美感。
四、鲁绣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首先,从人文角度看,鲁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强烈的文化符号性。在跨文化交流中,鲁绣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身份象征,用于展示和传递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对鲁绣进行介绍和展示,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促使观者通过欣赏鲁绣作品了解中国鲁绣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审美观念。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将不同的鲁绣图案和不同种类的工艺品、家纺产品相结合,进行国内外销售,出口欧洲和亚洲等地,通过国际贸易往来实现了鲁绣的经济效益。另外,将鲁绣图案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例如明信片、书签、笔记本等,丰富了文创产品的样式,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其创收提供一定助力。
总之,鲁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承载着动人的中国故事,凝聚着匠人精神,对于国际交流、文化传播、经济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受到保护的同时,也要向世界积极地展示,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进而喜欢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鲁绣在国内外的传播现状
(一)传播的成果
1.国内范围
2014年11月,山东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组织了鲁绣艺术展览,展示了山东博物馆馆藏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鲁绣精品佳作,印证着非遗鲁绣的发展传承轨迹,以及齐鲁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者献上一场当代鲁绣粗犷与细腻、传统与现代、承袭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刺绣艺术盛宴,使观者在一睹鲁绣风韵的同时,领略到齐鲁非遗文化的厚重感。2018年9月,山东省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鲁绣作为山东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并受到了广泛关注。2023年5月,山东非遗绽放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该文化周延续了“传承创新共创锦绣世界”主题,由传统织绣印染技艺精品展、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开幕式、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主题论坛三大板块构成,通过时尚演艺、精品展览等形式,展现了传统与时尚碰撞的鲁绣魅力。
2.国际领域
2016年11月,中国山东鲁绣展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共展出山东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的42件经典作品。展览期间还将在中国文化中心举办鲁绣培训班,由山东博物馆鲁绣研究中心专家宋爱华担任教师。2017年,英国伦敦举办了中国文化季活动,“绣梦”主题时装秀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和上千年的中国布依文化,鲁绣首次以时尚的方式走进伦敦,登上世界舞台。2023年5月,“即墨花边”参展土耳其家用纺织展览会,此次展会汇集了全球最新、最前沿的家纺产品。这是欧洲第二大专业家纺展,也是世界领先的家用纺织品B2B平台。
(二)面临的挑战
1.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
文化差异方面,鲁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其图案、样式和寓意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因此在对外传播时,要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障碍,要确保鲁绣的图案和蕴含的寓意被准确传达,以便能被国外人民理解和欣赏。语言障碍方面,鲁绣的宣传和推广要通过文字和口述进行说明,虽然现在各种翻译机器可以快速准确地翻译日常用语,但机器在进行与文化相关的词语翻译时,由于不同语种之间部分词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致使无法进行转译,做不到“信”和“达”,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以确保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
2.市场竞争和产品属性失衡
市场竞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鲁绣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刺绣技艺竞争,如法式刺绣、日本刺绣等。而与这些现代化、工业化的刺绣产品相比,鲁绣在价格和产量方面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缺乏系统的市场推广策略以及有效的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限制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产品属性方面,鲁绣作为一项传统技艺,既要传承保护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又要面对商业化的需求。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平衡鲁绣的文化属性与商业化的需求,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3.技艺传承困难和知识产权问题
技艺传承方面,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鲁绣技艺的传承也遇到了一定的挑战。老一代鲁绣艺人年事已高,新一代的年轻人对鲁绣技艺的兴趣和热情并不高,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学习和追求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传承人短缺。这不仅影响了鲁绣技艺的传承,也限制了鲁绣产业的发展。同时,鲁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市场推广、产品研发等方面。知识产权方面,鲁绣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需要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以防高昂成本的维权困难问题。可以为不同技艺的鲁绣申请专利,在对外传播和推广时避免盗版、仿制和滥用等问题。
六、促进鲁绣国际传播的策略
(一)塑造鲁绣工艺品的品牌形象
促进鲁绣国际传播,就要塑造鲁绣工艺品的品牌形象,走精品之路,实施品牌战略。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纪念品风靡全世界,而带有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鲁绣正是被游客所接纳、喜欢的这种产物。因此,可以打造鲁绣标识和口号、寻找形象代言人等,也可以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品牌等进行合作,共同推广鲁绣,来提升鲁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拓新市场。让鲁绣融入现代生活,创新消费模式,被更广泛的群体所认识和接受。
(二)举办并参加各类形式的活动
可定期举办或参加国际艺术展览、设计展、时尚周、文化节、研讨会等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专家学者参与,先做到鲁绣的省内传播,再打通国内传播渠道,最后实现国际性传播,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此外,通过利用新媒体手段如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积极宣传和推广鲁绣的艺术魅力。
(三)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设培训课程、制订奖学金计划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学习和研究鲁绣工艺。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将鲁绣纳入山东省内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接触、了解鲁绣,培养其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鲁绣的传播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为发现和培养刺绣人才做努力,争取为鲁绣工艺的传承注入新鲜的血液。在高等教育阶段,相关部门可与国际艺术机构、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鲁绣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通过合作项目和交换计划,促进鲁绣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在社会层面,还可以加大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强鲁绣的传承和培养,鼓励老手艺人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鲁绣技艺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丰富文化体验形式
在实际参观过程中,笔者发现威海市文登区博物馆原本设有的“鲁绣展”展厅现已撤展,仅剩几幅作品,可见对鲁绣的宣传力度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博物馆应首先恢复鲁绣展厅,陈列不同种类与图案的鲁绣,并配上扫码语音讲解和文字介绍,使游客与当地居民加深对鲁绣的了解。此外,在展示鲁绣工艺时,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以让鲁绣手工艺人现场展示鲁绣技艺,让动态技艺与静态实物相结合,以丰富文化体验形式,实现鲁绣的活态化传播。
七、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鲁绣在国家和山东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其发展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鲁绣不仅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欣赏,极大地提升了自身的价值与地位,同时也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注入了动力,加深了国际社会对鲁绣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然而,面对现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为鲁绣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应注重对鲁绣的保护与传播,以确保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符号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这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进一步传播与发展,凸显其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沙.鲁绣手工艺术与传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2]马亮.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D].山东大学,2010.
[3]王楠,单莉萍,林燕萍,等.文化强国视域下鲁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纺织报告,2023,42(01):113-115.
[4]刘大川.鲁绣的流变、特色、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J].人文天下,2022(01):77-82.
[5]王小明.乡村振兴中民俗艺术的产业化思考——以民间刺绣艺术为例[J].参花(下),2021(10):62-63.
[6]宋爱华.鲁绣的工艺、艺术特征及非遗技艺保护与传承发展[J].文物天地,2024(08):123-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历文化长河,讲中国鲁绣故事”(项目编号:S202310214178)。
(作者简介:刘宇欣,女,本科在读,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