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遗视野下黎平侗戏的传承与保护

2024-11-07付晓娜

参花(上) 2024年11期

黎平侗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在新时期日益凸显。侗戏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乃侗族文化之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民俗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梳理侗戏之源起与发展,揭示其价值之所在,进一步剖析今日传承之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一、黎平侗戏的起源与发展

(一)侗戏的起源

侗戏初为侗族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仪式,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以侗语演绎。其分布广泛,尤以湖南、贵州、广西等地为盛。随着侗戏不断发展,其形式逐渐丰富,融入武打、唱念做打等多元艺术元素。黎平县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侗戏在此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黎平,侗戏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剧本内容主要来源于侗族民间故事、传说,采用评书改编,或移植其他剧种。既有传统剧目,如《梅良玉》《金汉列美》《江女万良》《珠郎娘美》等,又有新编剧目,长期并存,各自发展。侗戏表演常见于“三月三”“六月六”及“侗年节”等传统民间节日的庆典之中。演员身着传统侗族服装演绎侗戏,为观众带来欢乐。2006年5月20日,侗戏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侗戏的发展过程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侗戏的发展历经波折,后不断演变和壮大,这一历程可划分为数个重要阶段。

1.萌芽阶段

侗戏以吴文彩先生根据汉族唱本《朱砂记》翻译改编的《李旦与凤姣》和根据汉族传书《二度梅》翻译改编的《梅良玉》为起始。这两部作品的问世,标志着黎平侗戏的诞生。在此阶段,侗戏剧目在剧本、表演、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都较为简单,通过模仿、学习和借鉴汉族戏曲的艺术形式,逐渐为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发展传播阶段

这一阶段以张鸿干《金汉列美》的出现为主要标志。各地许多接受过汉文化教育的歌师、戏师学习、借鉴了吴文彩先生的创作方法,改编了相当数量的以汉族传奇性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侗戏。这一时期的侗戏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金汉列美》的出现,一些戏师开始意识到侗戏的价值和影响,开始学习、借鉴民间叙事歌的形式来创作侗戏,这标志着侗戏从只讲汉族传奇故事,进入了以揭示侗族人民生活为主体的新时期。

3.繁荣阶段

繁荣阶段以侗戏《珠郎娘美》的出现为标志,进一步推动了侗戏的发展。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黎平侗戏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是黎平侗戏的繁荣时期,剧目数量增多,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侗戏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戏曲的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4.进一步探索阶段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侗戏积极适应现代审美需求,对剧本和演出方式进行了革新,结合传统侗族乐器与现代音乐、灯光、舞台效果,呈现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侗戏的传播与推广,使更多观众能够领略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

二、黎平侗戏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价值

侗戏是侗族独有的文化瑰宝,深深植根于侗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首先,它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侗族文化血脉与族群意识的生动传承。在侗戏的舞台上,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技艺,讲述着侗族人民的故事,引领观众走进侗族文化的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其次,侗戏还展现了侗族独特的民俗特色,通过绚丽的服饰、动人的舞蹈和悠扬的音乐,生动地展现了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较高的精神追求。最后,侗戏作为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演艺活动,不仅传承了侗族文化,更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了解侗族文化的窗口,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沟通,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社会价值

侗戏承载着多重使命,是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重要桥梁。首先,侗戏在促进社区内部紧密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欣赏侗戏,人们得以在共同的文化语境中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进而形成紧密的社会网络。这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为社区的和谐稳定提供LY9ESj3ElxZDbki94/uLzyJcr0nHp8v3VoUFBTFZfWw=了有力保障。其次,侗戏在培育良好社会风气、传承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侗戏中生动的故事展现和鲜活的人物塑造,弘扬了正义、勇敢、忠诚等精神,这些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最后,侗戏在促进人际交往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节日庆典、婚礼庆典等重要场合,侗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庆典增添了喜庆氛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社交互动的机会,也加强了社会成员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与凝聚力。

(三)旅游价值

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侗戏的旅游价值日益凸显。一方面,侗戏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展示了侗族的风俗习惯和古老传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身感受侗族文化魅力的窗口。在欣赏侗戏的过程中,游客不仅能够领略到侗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还能够深入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增进对侗族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与此同时,侗戏的场景布置和服饰设计充满乡土气息,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观赏体验。从舞台布景到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每一处细节都显示出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游客在欣赏侗戏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氛围。另一方面,侗戏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不仅丰富了旅游的活动内容,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游客在欣赏侗戏的同时,也会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体验民俗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此外,侗戏的品牌效应也提升了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黎平侗戏的发展现状

(一)传承人断层

黎平侗戏作为侗族文化的璀璨瑰宝,其传承重任长期落在侗族老艺人的肩上。这些资深艺人不仅是侗戏的演绎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每一场表演都蕴含着侗戏几百年的深厚文化积淀,凭借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以及较强的乐器演奏能力,为观众呈现了视听的盛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新的娱乐方式冲击,老艺人生活压力随之增大,这些现实的压力导致侗戏传承逐渐式微。

与此同时,侗戏面临着文化多元化的严峻挑战,侗戏接班人的培养也面临重重困难,主要体现在语言习惯的变迁。随着汉语的普及,侗语在社区内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尤其在年轻一代,这一趋势尤为显著。这影响了侗戏所依赖的侗语环境,对其传承造成了一定影响。

除此之外,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对侗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间接冲击。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影等现代娱乐形式,对侗戏等传统艺术的关注度大幅下降。虽然相关部门已启动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项目,但侗戏学习周期长、投入时间精力巨大,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这使许多年轻人对投身侗戏学习与传承望而却步。

(二)侗戏班发展受限

在农村社区,小型侗戏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当地文化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团队,承载着侗戏文化的传承使命,每逢节日庆典等活动,便通过精彩的表演为居民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侗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然而,受限于资源,小型侗戏班的演出规模与演出效果比较有限。相较于大型专业侗戏剧团,小型侗戏班在规范化和专业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更为严峻的是,运营压力成为制约小型侗戏班发展的最大挑战。为了维护团队的运营和演出,部分侗戏班不得不尝试通过商业演出和寻求赞助筹集资金。但这种方式往往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和赞助商的变动风险,使侗戏班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在确保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侗戏班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侗戏的表演面临困境

黎平侗戏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人通过表演、教学等方式,将侗戏的技艺和文化内涵传授给下一代传承人。然而,许多传统技艺因缺乏传承人而逐渐失传,导致侗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日趋简化,原有的艺术魅力被削弱。如传统剧本,它是侗戏表演的核心要素,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离世,许多珍贵的剧本已经失传或无人能够演唱。同时,新的剧本创作也面临巨大困难,由于缺乏人才和资金支持,新的剧目难以涌现,侗戏的表演内容逐渐单一化。

此外,侗戏中使用的侗琵琶也是演绎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乐器大多采用手工制作方式,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进行制作。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和传统手艺的逐渐失传,乐器制作技艺也面临着流失的风险,这不仅影响侗戏表演的效果,也加剧了侗戏传承的困难。

四、黎平侗戏的传承保护策略

(一)培养与扶持传承人

黎平侗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主要依赖于传承人。因此,加强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至关重要。首先,相关部门应制订系统的传承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举办侗戏培训班、艺术工作室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侗戏的学习。这些培训课程应涵盖侗戏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剧本创作等方面,确保学员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侗戏的精髓。其次,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相关部门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补贴传承人的教学、创作、演出等活动费用,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侗戏的传承工作中。再次,还应给予传承人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荣誉。通过举办表彰大会、授予荣誉称号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激发他们的传承热情和责任感。最后,建立传承人的档案和数据库,对其传承活动和成果进行记录和跟踪,为侗戏的传承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数据支持。

(二)数字化记录与传播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数字化技术为黎平侗戏的保护与传播开辟了新的道路。通过高清摄像、音频录制等手段,黎平侗戏的表演形式能够全面、细致地捕捉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华丽的服饰等。这些珍贵资料经过数字化整理、存储,能够为后人提供研究学习的宝贵资源。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技术为黎平侗戏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借助网络平台和新媒体的力量,黎平侗戏得以跨越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迅速传播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观众可通过在线视频平台观看演出,或在社交媒体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而增进公众对黎平侗戏的了解,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开展侗戏研究和学术交流

为深入挖掘黎平pVQbhg8krPo8SUcpdwALZSeX3n5U2zyJR0GiyYLilIE=侗戏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相关研究工作的推进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可设立专门的黎平侗戏研究机构,集结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学术探讨。同时,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以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质量。此外,引入民间力量的参与同样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格局,还能为黎平侗戏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具体而言,可以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推动黎平侗戏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能为黎平侗戏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更能为其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助力黎平侗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在非遗视野下,黎平侗戏的传承与保护至关重要。黎平侗戏面对老艺人离世和年轻一代学习兴趣缺乏的挑战,应加大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力度,激发青少年对侗戏的兴趣;同时,应支持侗戏班和剧团的运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场地支持,以确保其正常运作和演出效果;此外,还要加强侗戏的市场推广,通过新媒体等渠道提升其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关注和支持。总之,黎平侗戏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及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以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岐.民间侗戏剧本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2]三江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新编侗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21.

[3]陆中午,吴炳升.侗戏大观[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李瑞岐,主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编.贵州侗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5]陈英.当下侗戏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机遇——以黔东南地区为例[J].多彩贵州文化学刊,2022(01):163-178.

[6]钮小静.侗戏传承人保护路径探析[J].戏剧之家,2023(27):60-62.

(作者简介:付晓娜,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俗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