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研究
2024-11-07陈柏安胡妍璐
一、引言
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音乐类非遗作为传统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是千百年来民众积累和沉淀的艺术智慧,优美的音符记录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群众的思想和情感,汇集成千姿百态的音乐形式,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路径,以期为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经济方面,音乐类非遗不仅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和吸引力,使乡村地区成为游客探寻文化多样性、体验地方特色的热门场所。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不仅丰富了游客的精神世界,还通过旅游产业直接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手工艺品制作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同时,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还促进了乡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从单一农业向多元化、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为乡村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皇都侗歌文旅小镇为例,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尤其侗族大歌享有盛誉。通道皇都侗歌文旅小镇以侗族大歌这项世界级非遗为特色,融合了侗族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这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游客在欣赏侗族大歌的同时也会购买相关的文创纪念品等,为乡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小镇中,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不仅包括音乐表演,还包括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如皮鼓、竹编制品等,这些手工艺品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为乡村拓宽了收入来源渠道。[2]
(二)提升民众音乐素养
音乐类非遗作为汇聚各民族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生产劳作、语言习惯、民俗风情及审美追求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民族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更是民族智慧的生动体现。这类非遗有力地促进了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其跨越界限,广泛触及更庞大的人群,为人们带来多元化、深层次的文化体验,进而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有效激发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并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整体提升。从现实层面看,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与非遗传承人的积极引领,音乐类非遗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限活力,通过将非遗音乐元素巧妙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这些音乐更加贴近人心,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学习与欣赏,这一过程对培育和提升全民音乐素养无疑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3]例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北路八音以歌颂劳动和爱情为主,曲式结构较为单纯,旋律欢快、热烈而流畅,音色甜美、悦耳动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经过传承人的不懈努力,村民对古老民间民俗文化重新燃起了激情,山里不时响起美妙的八音乐器演奏和山歌,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使当地村民重拾对音乐的热情,音乐素养也随之不断提高。
(三)丰富乡村的文化内涵
音乐类非遗深刻体现了当地悠久的历史风俗、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通过活态的传承方式,这些珍贵元素得以完好保存并代代相传,确保乡村能够保留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从而展现出别样的魅力。这一过程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为乡村文化的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性,促进了其创新性发展,吸引了更多外界的关注与欣赏。例如,四川师范大学成功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致力于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该校积极践行文化惠民理念,通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直接送到农民群众身边,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使乡村成为先进文化的活跃舞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丰富与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与品质,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资源,为构建更加繁荣、多元、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的现实困境
(一)资金限制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面临着现实困境,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问题。一方面,音乐类非遗的传承要求做好相关采集和记录工作,以音频、视频、文献、图像等形式对其进行整理,包括采集口传音乐类型、数量、曲谱等信息,需要专业人才、设备、技术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等,这就导致音乐类非遗的采集和分类工作受到资金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宝贵的音乐资源将面临失传问题。另一方面,音乐类非遗的传承需要进行培训、表演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需要筹备如场地租赁、音响设备、教材和培训,如果资金投入不足,这些传承活动将无法有效进行,这也使非遗音乐的传承变得困难,限制了年轻一代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的机会。[4]
(二)文化价值缺失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问题,尤其是部分地区非遗保护的思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愈显短视。音乐类非遗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其传承过程中,一些传承项目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可能将非遗文化传承变为商业活动,过于强调表演的震撼效果而忽略了非遗内在的文化价值,这使音乐类非遗逐渐丧失了纯粹性和传统性,变成商业产品或娱乐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区将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性开发变成纯粹的市场开发,为追求经济效益甚至在开发过程中对非遗本身造成破坏,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非遗保护的初衷,也严重威胁到这些宝贵文化遗产的长期存续与健康发展。
(三)传承人才匮乏
传承人才是音乐类非遗传承中的核心要素,但在乡村地区,人才这一群体严重缺乏。首先,传承人的年龄普遍偏大,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他们的年龄和体力限制了他们的传承能力,同时,年轻一代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机会,无法胜任传承工作。其次,乡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和培养计划,无法为有意传承非遗的年轻人提供系统的培训,这导致潜在传承人才的流失,传承链条中断,造成传承人才培养不足。最后,在现代社会,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传承工作的经济回报有限,这使年轻人不愿意选择非遗传承工作,也导致了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
四、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路径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来推动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
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确保音乐类非遗传承项目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确保对非遗项目的持续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合作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传承事业,从而拓宽音乐类非遗的资金来源。例如,近年来珠海市金湾区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通过搭建非遗传承基地平台、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等多种方式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一度散落民间的金湾记忆得以拾回,并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二)注重音乐类非遗的文化属性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非遗进行保护性开发是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其文化属性。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并坚持对非遗文化内涵的保护,尤其是传统仪式、乡土风情等,确保文化风貌与艺术韵味得以完整保留,避免任何形式的过度改编与商业化包装导致其文化价值与艺术纯粹性的流失。另一方面,积极鼓励非遗传承人深度融入商业开发环节,发挥他们的价值和作用,确保在传承古老音乐艺术的同时,紧扣非遗的精髓与深厚内涵,实现传统继承与现代传承的和谐共生。[5]
(三)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
音乐类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技艺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授者,加强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保护音乐类非遗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应加强对各地传承人的培养,确保传承人数量,构建基座强大的“金字塔式”的传承人才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明确传承人职业发展规划和培训计划,为传承人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晋升机会,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
(四)促进音乐类非遗进校园
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应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对此,可建立校园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将音乐类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这个基地可以是一个专门的场馆,也可以是一个开阔的活动空间,提供展示、学习、体验等功能,与此同时,鼓励音乐类非遗展演进校园。例如云南彝族海菜腔不仅唱响全国各地,还唱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除在省内建立多个非遗传习所和传承点外,相关部门还可以积极开展培训班、民俗歌舞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使海菜腔的教学范围从基层乡村拓展到城市中小学及大学校园。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要强化非遗传播方式的互动性,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不应被局限于传统的表演和传承方式,通过文化节、展览、讲座和互动体验等活动方式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从而推动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五)打造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
1.挖掘和整合乡村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资源
打造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首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乡村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资源,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调查挖掘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明确当地非遗文化的特点和亮点。对非遗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后,还要明确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的定位,包括核心价值、目标受众、市场定位和传播策略等,确保非遗文化品牌同非遗的文化价值、乡村的文化风貌相一致。通过音乐专辑、音乐会、文化节庆等方式做好品牌建设,并注重细节、突出文化元素、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品牌形象和设计应该在传播过程中保持一致,从而提高品牌识别度。
2.重视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的宣传
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宣传推广,品牌推广和传播是将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推向市场的关键步骤,这包括宣传渠道和宣传内容两方面。宣传渠道方面,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渠道,将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推向全球受众;组织音乐会、文化节庆、巡回展览等线下活动,吸引更广泛的受众体验音乐类非遗的艺术魅力。宣传内容方面,音乐类非遗文化品牌的推广和传播应该注重故事性的讲述,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故事与品牌故事相结合,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可以与媒体、文化机构等合作,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例如,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非遗品牌大会”,由开幕式、“非遗之夜”展演、非遗品牌展、主题论坛等部分组成,近150个非遗品牌参加了本届大会,搭建了非遗品牌展示传播交流平台,展示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工作成果。
(六)加强文化机构间合作交流
要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到加强文化机构间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这不仅要求我们打破壁垒,积极搭建沟通桥梁,更要深入挖掘并汲取各机构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通过这样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汇聚起更为强大的力量,形成文化传承的坚实合力,共同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智慧与力量。2023年,北京文博交流馆举办了“闻悟京音——2023年智化寺非遗音乐荟”活动,中央音乐学院、梅兰芳纪念馆、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市曲剧团、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村花钹大鼓表演队等单位展演了北京地区有代表性的非遗音乐节目,以传统音乐的视角彰显了北京多元的古都文化底蕴,阐释了文物与非遗相互依托的密切联系,让古乐与古建交融,让鲜活的传统音乐在博物馆文化空间中迸发出新时代的艺术力量。
(七)打造非遗文化传承数字平台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打造非遗文化传承数字平台是促进音乐类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举措。这一数字平台不仅有助于记录、传播和保护非遗,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教育和创新。
1.将音乐类非遗资料数字化
要将音乐类非遗资料进行数字化转换和存档,形成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资料;建立专门的数字化工作室,配备专业设备,对非遗文化元素进行全面的记录,这些数字资料将作为非遗文化的珍贵档案,确保它们能够永久保存和传承。
2.建立在线数据库
要将数字化的非遗资料进行分类、标记和整理,以便用户能够轻松访问和搜索,这一数据库将包括音乐、歌谣、舞蹈、乐器制作方法、相关历史资料等多种信息,为非遗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丰富的素材。
3.充分利用互动体验和虚拟展览
要结合互动体验和虚拟展览,为用户提供更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通过虚拟展览,用户可以探索传统音乐的历史和演变,了解乐器的制作工艺,欣赏传统舞蹈和歌谣表演等。互动体验也包括在线音乐教育和工作坊,用户可以学习如何演奏传统乐曲,了解舞蹈动作的技巧,甚至亲自参与乐器的制作过程,这将激发用户的兴趣,吸引更多人参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值得注意的是,非遗文化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数字平台的持续更新与维护至关重要,需要不断地进行数据更新和技术升级,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平台功能的体验,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团队负责平台的管理和维护。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承载着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笔者通过研究发现了音乐类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在贡献。音乐类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乡村文化的传递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将非遗音乐融入乡村规划,注重其与当地发展的有机结合十分必要。同时,保护和传承非遗音乐应当借助先进科技,使其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更好地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应当关注年轻一代对非遗音乐的认知与参与,培养传承者传统技艺的同时赋予他们现代创新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都至关重要。音乐类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柱,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文化动能。
参考文献:
[1]苗建华.“非遗”音乐当下的保护与传承——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23(03):3-8+21.
[2]姚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07):108-112.
[3]吴之洲.关于当前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播现象的思考[J].剧影月报,2023(03):19-21.
[4]李亚.济宁市群众文化活动助力非遗音乐传承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1):121-123.
[5]吕春媚.非遗音乐文化进高校传承发展模式研究——以铜鼓音乐文化为例[J].艺术评鉴,2021(03):44-46.
[6]张斌.“非遗”背景下山东梆子的音乐创作与实践[J].人民音乐,2024(08):51-55.
[7]吕起.非遗视角下地方民间音乐现代发展路径探究——以商丘市为例[J].戏剧之家,2024(22):81-83.
[8]曲贵圆.数字赋能非遗音乐迸发新活力[J].云端,2024(31):36-38.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广东音乐传承人口述史料的抢救性采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GD23CYS10);202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声景理论视域下乡村声音景观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3YJAZH057)。
(作者简介:陈柏安,男,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音乐表演与教育;胡妍璐,女,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音乐表演与教育)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