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与父母争吵?背后的成长秘密值得重视
2024-11-07杨聪
关键词:青春期;亲子沟通;独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2-0080-01
“那次,我和妈妈‘争吵’了”是我班学生张涵(化名)在小学毕业模拟考时写的一篇作文,真实生动、细腻感人,最后张涵和妈妈的应对方式更值得赞赏,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
平时上学,我都是到早餐店买份自己喜欢的早餐吃,既方便又节省时间。只有到了双休日,才在家里吃妈妈准备的早餐。某个星期六早上,我万万没想到,妈妈竟煮了我平常最不爱吃的水煮蛋,但幸好还有包子,我打算吃几个包子就好。妈妈却不乐意了,她说一定要把蛋吃了才更有营养。可我也不乐意,我都这么大了,连吃个饭都要全部听妈妈的,我再也不愿意被这样“照顾”了!妈妈却说:“你以前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怎么变这样了呢?”
我和妈妈各执己见,吵了一架,谁都不想理谁。就连c1fc5cb72662b235fefb20b54ca05458吃饭的时候,她也待在楼上装作睡觉。我也不想叫她,就让姐姐去叫她,可姐姐怎么劝她都不下来。等到我们都吃好了之后,她才偷偷地下来吃饭。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发现锅里有我爱吃的饺子,正是妈妈早早为我准备的早餐。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妈妈并没有真的生我的气,她只是觉得没面子,不想主动搭话。我一吃完饺子,就连忙跑到楼上。透过房门,我看到妈妈还是一副跟谁都不想说话的样子。我便悄悄地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拍了一下她肩膀,主动跟她道了歉。果然,妈妈没生气,反而和蔼可亲地看着我……没过一会儿,我们就跟平常一样交谈着,好像昨天的争吵并没有发生过。
从那以后,我发现,妈妈慢慢地也会站在我的角度考虑我的想法了,她不再像过去那样处处地“照顾”我。妈妈的“让步”反而使我更能体会到她对我的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包容、原谅与改变。
这篇现场作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孩子从小时候被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因为“我长大了”,而走向“我要独立自主”的曲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父母没有觉察到孩子的意愿和需求,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维定式里,就会和孩子产生“冲突”和“争吵”。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出现了“青春叛逆期”,实际上,它只是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人的“代名词”。孩子到了这一年龄阶段,或多或少就会本能地出现期盼独立自主的思维意识和行为。
在这个非常时期,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和孩子的冲突和争吵越来越多,多数说明之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和控制太多了,缺乏了对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训练。因此,孩子就可能为跳出这个不利于个体生存和自我发展的“紧箍咒”而强行突破,这也正是他们本能的“自我解救”。如果孩子的这一努力最终被父母的强大力量“压制”和“捆绑”了,那孩子就只能继续臣服于父母的照顾和控制,无法挣扎,不敢对抗,在身心上一直依附乃至受制于父母,缺乏社会性和开拓性,成为长不大的“大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在环境的改变,他们将很容易体验到内外冲突,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将来的成家立业。所以,父母适时“放手”才是明智之举。
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开始走向自主,与父母和家庭的距离不断扩大。父母希望影响孩子,应该从小多陪伴孩子,多在耳濡目染中教育孩子。如果儿时没好好陪伴孩子,即将或已进入所谓的“青春叛逆期”,父母才慌忙想管教孩子,那基本上已经迟了。这个时候,对孩子和父母双方来说,父母悦纳式的“放手”比孤注一掷的“控制”更为安全和有益。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