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感受到适宜的校园心理温度
2024-11-07张云 陈建
摘要:为了探讨和解析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所需要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支持,首先定义校园心理温度的概念,并阐述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孩子在校园中最能接受的心理温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创造和维持一个符合孩子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最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心理温度的问题,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心理环境;校园心理温度;心理安全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32-0066-04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科技进步,现代社会节奏持续加速,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逐渐浮现,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莫过于学业压力与竞争、网络与社会媒体影响及家庭因素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干预,会对学生的长期发展乃至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培育和维持一个支持性的、有温度的校园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校园心理温度的定义与重要性
校园心理温度是一个形象的概念,用来描述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是一个关乎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环境指标。它涉及孩子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情感支持、社交互动、尊重与接纳及安全感等多个方面。一个适宜的校园心理温度可以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信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能力。
校园心理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当校园心理温度适宜时,学生会感到被接纳、被尊重和被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能够自信、积极地参与学习和社交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相反,如果校园心理温度过低或过高,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焦虑、自卑或被压抑,这些负面情感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了解孩子最能接受的校园心理温度,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三、良好校园心理氛围的创设
(一)情感支持——孩子心灵的养分
情感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影响个体的观念转变、行为选择、人格形成,在个体的生存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是教师个体内在情感的外在展现,无论教师自身是否意识到,它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发展都会产生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校园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自我认同危机等多重挑战,情感支持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减轻其孤单感和无助感,还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增强学生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是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获得来自学校生活的意义感,增强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学生悦纳和发展自我,有助于滋养学生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个充满情感支持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也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如何创设良好的情感支持氛围呢?
1.建立安全环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兴趣、优势、挑战和能力水平,让学生感受到被接纳和尊重。学生确信学校是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就可以在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2.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通过一致的行为,通过公正地对待和保护学生隐私来建立信任。信任是师生关系的基石,有助于学生感到安全,愿意分享他们的想法和问题,并寻求帮助。
3.开展团体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科学实验、戏剧表演等形式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社交技能和领导能力。
4.预防和早期干预
学校通过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同伴支持系统、定期筛查、关注高风险群体、制定应对策略等方式,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预防心理健康问题,并在问题出现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干预。
5.鼓励创造性表达
学校提供艺术、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方式表达和管理情感。
(二)社交互动——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学生处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交往的发展和社交范围的不断扩大,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与家长的交往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关系质量和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学生的社交互动对他们的心理、道德和思想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关键因素。通过社交互动,学生学会合作、分享、沟通等社交技能,同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一个充满社交互动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交互动氛围呢?
1.课堂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协作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工作,学会分工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目标,这是未来职场成功的关键技能。
2.课外活动
艺术表演、科技制作、文学社团、社区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交流技巧,学习冲突解决,发展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提升社交能力。
3.体育活动
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一环,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更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如何处理压力、挫折等问题,这些情感管理技巧对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调节将起到重要作用。体育活动中的一系列规则和礼仪与基本的社交行为准则是一脉相通的,体育活动中要学会在竞争中保持公平和尊重对手,这是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共同的兴趣和目标有助于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总之,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环境中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这些经历和技能将伴随他们一生,并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发挥作用。
4.同伴辅导和学习小组
在同伴辅导和学习小组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概念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听力及沟通技巧。在小组中,学生有机会担任领导者的角色,组织小组活动,引导讨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领导技能。小组成员之间可能会出现意见分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冲突,这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中,同伴辅导和学习小组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观点。
这些社交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友谊,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沟通技巧和领导才能。同时,它们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学生适当离开课本,发展个人兴趣,实践社交技能,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积累人脉资源。
(三)尊重与接纳——孩子心灵的庇护所
校园尊重与接纳是指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的一种和谐氛围。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这是他们心灵的基本需求。在一个充满尊重和接纳的校园环境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学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传统习俗和学习氛围等方面。
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个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观点。还可以实施反欺凌政策和教育项目,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和应对欺凌行为,以及如何以尊重和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同时,利用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载体,让每一处环境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尊重和接纳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
2.创造友好公平的学习环境
学校有明确的规定来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霸凌行为,并确保这些政策得到一致和公正的执行。所有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课堂讨论、体育活动、艺术表演和其他学校活动,无论他们的能力和背景如何。在课程中包含多元化的内容和视角,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尊重差异的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尊重和接纳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展示如何公平对待每个人,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并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教授宽容和理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和互助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实施包容性教育
所有学生,无论他们的性别、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身体或智力能力或其他特征如何,都能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尊重和接纳的教育实践,这称为包容性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强调多样性和差异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不同能力的学生。通过强调包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同时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克服障碍,并确保他们能够与其他学生一样获取成功。学校和教师应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接纳氛围的形成和不断深化。
4.营造多元发展环境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活动和课程应贯穿于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教学、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
总之,学生只有在尊重与接纳的校园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四)心理安全感——孩子心灵的屏障
心理安全感(sense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是个体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个体对环境的危险性以及个体能否应对危险性的主观评价反应。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强的人具有较高的接纳和自我认同,而不安全感强烈的人往往隐藏着强烈的自卑和敌对情绪。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45699de0a6a4e9b898628d3bbb42f12c2ccd9ae49815552306ddc2d11954810d础。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校园环境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学习和成长,而不必担心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这样的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有安全感的校园环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物理安全。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建筑、设施,安装足够的摄像头、报警系统等。
第二,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潜力,从而建立自信。自信是心理安全感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如时间管理、情绪调节等技巧。教导学生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培养心理韧性,即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心理韧性有助于学生在遇到挑战时保持坚定态度,增强心理安全感。培养乐观、感恩、宽容等积极心态,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信心。
第三,社交安全。制定明确的反欺凌政策,及时解决校园欺凌事件;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和背景;教育学生如何和平解决争端,提供调解服务以帮助解决学生间的矛盾。
第四,制度保障。明确校园规章制度,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管理和惩戒;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自身权利和责任;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第五,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与校园心理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校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关注网络安全对校园心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网络心理辅导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和家校合作等措施来杜绝网络欺凌、网络成瘾、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现象,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结论与展望
孩子最能接受的校园心理温度是一个充满情感支持、社交互动、尊重与接纳及安全感的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校园环境,学校和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引导。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的校园心理温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雅,崔宇伟,李健. 教师对学生情感支持的教育价值、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J]. 教育观察,2023(36):33-36.
[2]赖舒旋. 城镇初中生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4-11.
[3]何高升,刘会丽. 比比“揭实”[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7):63-65.
[4]杨燕. 班主任=“严父”+“慈母”+“挚友”——浅谈班主任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J]. 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6):92-94.
编辑/张国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