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2024-11-06荣桂范金宏亮王媚莎
摘要:文章主要对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旨在为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文章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在公立医疗单位运营管理中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接着,本文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等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医院实施这些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优化策略;运营管理
DOI:10.12433/zgkjtz.20242233
基金项目1:广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运用STAD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以高职财经类课程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JXGG151)
基金项目2: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智慧教育”引领的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育科研协作基地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13875)
随着我国医疗单位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区级公立医疗单位作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区级公立医疗单位面临着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医疗风险高等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内部控制建设的不完善。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为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前,医疗单位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这些变化使得医疗的财政和经营风险不断地增加。公立医疗单位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组织机构,起着保障人民生活健康和幸福的重担与责任,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公立医疗单位在我国医疗卫生方面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但它自身竞争力不强,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经常出现财务舞弊、胡乱收费、浪费医疗资源、医疗事故以及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创建公立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是我国公立医疗单位保障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水平和增强经营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公立医疗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方面
目前,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在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医疗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意识。另一方面,医疗内部制衡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内部控制难以有效实施。
(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虽然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部分医疗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适应医疗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一些医疗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与监督方面
内部审计与监督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但在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中,这一环节往往存在不足。一方面,部分医疗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难以对医疗的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外部监督机构对医疗的监督力度也有限,难以全面覆盖医疗的各项业务活动。
(四)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信息系统
公立医疗单位普遍拥有HIS、HRP、财务系统等各类业务系统,但不同业务的系统模块之间的数据信息,由于医疗的组织体制的条块分割,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尚不能够同步更新与实时共享,因此各个业务系统不能实现有效的稽核,内控风险和缺陷无法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提示。信息系统未有效关联,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内部控制效率较低。
(五)内控专业人才匮乏
当下因为公立医疗单位缺乏内控专业人才,所以有些公立医疗单位是采取外部协助的方式完成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公立医疗单位的内控人员多数兼职,普遍缺乏内控知识和内控经验,对内部控制的系统性了解较为浅薄,对内部控制的程序和措施理解不到位,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这些都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容易出现偏差,导致内部控制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
(六)外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国家通过“以评促建”“以查促建”,或者说是“以报告促建”方式,不断推进公立医疗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公立医疗单位虽然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每年按时上报了相应的报告,但大多数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无实质性内容。外部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进度缓慢。
三、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增强人员内控重视度
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为了将其执行到位,发挥其监督、控制和制约的效用,必须要强化人员内控意识,坚持以思想驱动行为,才能提升内控有效性。因此,公立医疗单位为了保证资产完整、安全、降低运营成本,需要注重内部控制的建设,应当增强人员内控意识,尤其是管理层内控理念,主动学习最新的内控理念、内控方法,为职工做好示范和榜样,保证职工参与到内控活动中,以贯彻落实内控活动。同时,公立医疗单位要加大宣传力度,选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让全员正确、全面地认识内控管理重要性、方法,让各部门都参与到内控活动中,形成合力,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促进公立医疗单位高质量发展。综上所述,公立医疗单位自上而下管理层、职工保持思想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全身心参与到内控活动中,约束公立医疗单位职工操作,从源头上提升内控活动管理水平。
(二)完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
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的落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因此来说,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才能稳步推进内控活动,发挥其自身效用,推动公立医疗单位可持续发展。公立医疗单位要主动结合现实需求,参考和借鉴优秀单位的经验,建立严密、完善的内控风险评估机制,按照内控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流程实施,主要包含内控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首先采取内控风险排查工具和方法,识别内控活动中的隐藏的风险,形成完整的内控风险清单,系统性、综合性地开展内控风险分析,明确内控风险形成原因、基本规律和影响程度,按照各类风险逐一进行防范和应对,有效提升医疗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公立医疗单位要建立风险应急预案,一旦产生风险,立即启动内控风险应急预案,避免各类内控风险由点扩大到面,尽量减少其给公立医疗单位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加快内控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公立医疗单位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其中明确要求,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将内部控制流程关键点嵌入到医疗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消除传统的弹性管理模式,利用固定的工作流程,以实现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效率、质量。公立医疗单位应引进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完善且兼容的内控信息系统,可以将内控工作流程和关键点嵌入到信息系统内,对各环节工作进行灵活性追踪,找到管理中的风险,按照风险点制定管控措施,在事中可以提醒或化解风险,并非事后补救。将内控信息系统与医疗HRP、HIS等系统联动,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减少乃至消除人工导入信息和数据带来信息失真的问题,实现内控精益化,也可以及时将最新信息传输到管理层,以便于科学、合理决策,提高医疗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四)注重内控监督工作
注重公立医疗单位内控监督工作,有利于短期内找到内控执行中问题,提出改进和优化策略,发挥内控监督的效用,以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帮助公立医疗单位稳定健康发展。因此,公立医疗单位必须要按照实际需求,组建独立、权威的内审机构,并且遵循岗位不相容的原则,科学设置岗位,高质量地开展内控监督工作,将其贯彻到位,明确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出现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确定责任人,真正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同时,公立医疗单位要主动建立内控监督机制,创新内控监督方式,联合选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等方式,对内控执行全流程进行追踪,找到内控执行中的突出问题、薄弱点和不足,探究各类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改进和优化策略,保证把内控监督贯彻到位。
(五)加强内控人员队伍建设
公立医疗单位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培育一支高端、复合型的内控人员队伍,保证其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综合素养,是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保障。因此,公立医疗单位内控人员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业务素养,又要拥有信息素养、数据敏感力、数据处理工具等,凭借自身较强的能力高效解决各类问题以保证内控建设和执行到位。要想让公立医疗单位内控执行到位,就必须加强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内控人员交流和沟通,让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优化自我、改进自我,并且对现有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更新人员知识结构,提升业务水平,有效开展内控活动,以实现医疗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保证资产资金安全,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
四、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创新与展望
(一)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
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通过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医疗设备的智能监控、预警和维护。这一创新点能够显著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
(二)数据化人员绩效评估
建立数据化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这一创新点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疗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内部控制流程优化
针对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流程中存在的冗余、低效等问题,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通过简化流程、明确职责、加强沟通协调等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增强控制效果。
(四)信息化水平提升策略
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升医疗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与监督机制,加强对医疗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和检查。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等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
(六)职责划分与风险管理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医疗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程度。
(七)医疗卫生改革联动
将内部控制建设与医疗卫生改革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改革中的支撑作用。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推动医疗卫生改革深入发展。
(八)先进管理技术应用
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如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提升医疗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推动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持续发展。
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数据化人员绩效评估等创新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医疗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加强信息化水平提升、强化内部审计与监督等措施也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在未来的发展中,公立医疗单位应继续关注医疗卫生改革的动态和需求,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建设水平。
五、结语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在提供基层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医疗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内控体系构建与实施、财务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再造、风险防范与监督、信息安全保障、人员培训与考核、资源配置合理化以及绩效评价改进等方面,对我国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这些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医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运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疗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未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区级公立医疗单位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医疗单位应不断创新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纪学萌.对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思考[J].财会学习,2023(11):170-172.
[2]杨玉芳.刍议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财经界,2023(13):147-149.
[3]叶亿,陈颖淑.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3 (08):69-71.
[4]夏军,贾延,谢平.基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医疗经济管理年活动实践——以陕西省四人民医疗为例[J].会计之友,2022(10).
[5]凌顺凤.公立医疗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路径研究[J].财经界,2021(36).
第一作者:荣桂范(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