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研究
2024-11-06包士伯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深入影响经济发展和经济模式的大背景下,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商扶贫模式的探索。文章总结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区域经验、农村网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和实际困难、对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民增收进行实证分析,把从业规模、互联网终端普及状况、农村网点规模状况等相关数据作为衡量农村电商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农村网络经济的三种模式,总结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不足、农村电商人才缺乏、农村电商发展规模不足。进行全国范围的农村网络经济发展分析,对于全面消除贫困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电商;网络经济;互联网销售
DOI:10.12433/zgkjtz.20242205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对农村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网络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分别作出了政策指引,重视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一、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一) 农村网络经济基础设施
随着“互联网+”扶贫模式的开展以及各级财政支转移支付的增加,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居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从2010年的9963.5万户增加到了2019年的32510.3万户。同时,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从2010年的2475.7万户增加到了2019年的13698.3万户。虽然二者之间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但是鉴于农村户均人口多于城市,且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增加,因此,农村地区进行网络经济的基础设施条件也逐年改善,为农村地区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村地区2010年邮政投递公里数为3690561公里,到2019年投递里程增加到了4198800公里,增幅为13.8%。城市地区的邮政投递公里数2010年为1461321公里,到2019年投资里程为1732130公里,增幅为18.5%。从数据上看,虽然农村地区运输里程远大于城市地区,存在客观上物流运输的困难,且近十年来农村地区物流里程增长速度慢于城市地区,但是从物流总量和持续增长的势头上看,农村地区的网络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快递终端网点数量上看,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网点数量也逐步增加,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快递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国家邮政局、投资咨询网统计报告显示, 2016年我国快递末端网点备案数量47600个,其中乡镇、农村网点为12000个,到2019年全国快递网点备案总数合计为123000个,其中乡镇快递网点备案数为31000个。从快递网点增速上看,农村备案快递网点年增长率约为26.9%,与全国平均年增长速度持平。
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快递网点和投递里程的不断增加为农村地区发展网络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互联网的普及消除了城乡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挖掘和产品销路的拓展,快递网点的增加和投递线路的开辟,将由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潜在消费和生产的增长转化为可能,进一步扩大了农村网络经济的规模,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农村网络销售人员规模
近五年来,农村网络经济相关的仓储物流与线上零售的就业人数逐年增长,仓储物流从业人数从2015年的1456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3963万人,年增长率为22%;线上零售从业人数从2015年的1136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3665.3万人,年增长率为26.1%;网络经济其他相关人员就业人数从2015年的2652.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3568.2万人,年增长率为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网络经济发展有线上零售带动、仓储物流跟随、其他人员相对稳定的特点。从网络经济从业人员比例上看,其他网络经济相关人员比例逐年下降,就业带动作用显著,而且随着农村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仓储物流和线上零售人员的比例逐步增长,说明我国农村网络经济模式逐渐成熟。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国家针对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为农村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农村网民数量不断增加, 2012年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23.7%,截至2019年年底,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增至39.1%,农村网民数量为2.55亿人。与之形成对比的城市互联网普及率,2012年为40.2%,截至2019年年底,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为83.2%,规模总计为6.8亿。
从网民数量和互联网普及率看,虽然城乡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但是从互联网普及率的发展空间来看,城市居民的互联网发展规模已经接近饱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39.1%,仍有接近3亿农村居民没有使用互联网,因此来说,农村电商的发展具有较为坚实的人口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从网络经济发展的从业人数和网店规模上看,近4年农村地区网店数量有着较快增长,直接拉动4500万人就业。2016年,我国农村电商为816.3万户,直接带动就业约2000万人;2019年,农村电商为1496万户,直接带动4500万人就业。从电商数量增长率看,近四年保持平均每年16%的增长率。从单个电商吸纳就业比例来看,2016年户均就业人数为2.45,2019户均就业人数为3.00,户均就业人数的增加表明农村电商规模在扩大,竞争力在增强。
二、农村网络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农村网络经济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农户零售模式、平台零售模式、短视频和直播零售模式。
农户零售模式是相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络经济(C2C)”模式而言的一种网络经济模式,是一种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农村网络经济模式。农户零售模式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依托互联网商城,例如,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销售自产或合作社的农产品的一种网络经济模式。该模式由于销售方式灵活,个体农户便可以操作,前期投入成本较低,因此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
平台零售模式是指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网络经济模式。B2C模式在农村网络经济中起步较早,发展却较为缓慢。该模式需要依托较大的农业企业进行平台建设,平台建设投入较高,推广成本较高,因此平台零售模式运营难度较大,不是农村电商的主流模式。
随着短视频软件的兴起,逐步衍生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进行农产品销售的农村电商新模式。农产品直播既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减少了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有利于农民增收。从本质上看,直播和短视频零售模式是农户零售模式的一种延伸,将农户从农产品加工和物流打包的后台环节,前置到了农产品销售的前台环节,并且利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创新获得额外收入。
三、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发展网络经济还存在着许多客观困难,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不足、快递物流不畅、人才储备不足和产业投资不足四种情况。
(一)互联网基础设施不足
从上节提供的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长,但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城乡差距客观存在且有逐步扩大的势头。此外,从地理条件上看,由于农村土地广袤,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显得愈发短缺,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底子薄、历史负担重,能维持农村地区经济增长、脱贫攻坚本已实属不易。如果仅凭地方政府之力拨款进行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时间内缩短东西部农村的基础设施差距,会扭曲中西部地区财政资金的配置。因此,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短缺和相关投资的缺乏是制约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二)互联网基础设施短缺
互联网基础设施短缺,一方面限制了农村网民数量的增长,从而不利于拉动农民互联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会制约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从而限制农产品的销售以及深加工的进一步开展,甚至会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加大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在互联网革新大潮下缩短东西部经济差距,帮助农民增收。
(三)农村电商人才缺乏
农村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高学历人才;另一方面,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直播带货等电商新模式需要专业化人才支撑。从《中国电子商务人才调研报告》(以下称《报告》)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质量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从业人才的缺乏限制了农村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报告》根据浙江“淘宝村”发展经验得出电子商务人才具有“聚集效应”的结论,认为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从业人员富集的地区,电子商务高层次人才比例也更高。反观电子商务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农村,不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缺乏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由于电子商务的开展所必需的人才缺乏,无法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也无法发挥电子商务的正外部性作用,导致相关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扩大了潜在城乡差距与东西部差距,是农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难。
(四)农村电商发展规模不足,无法发挥网络外部性优势
电子商务具有显著网络外部性,因此,互联网电商发展会产生集群效应,形成为数众多的“淘宝村”。相比较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人才的缺乏导致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电子商务发展的前期投入较大,使得中西部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发展的边际收益极小。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单个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边际成本过高,从而抑制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企业的先发优势和相关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四、结论与展望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从通过销售渠道畅通机制、中间成本降低机制、农村就业促进机制、农村产业升级机制等四个机制帮助农民增收。从促进作用的相关性来看,网络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为两种:直接带动和间接促进。
农村网络经济的规模直接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增加收入的效果上来看,网络经济从业人数、从业人员质量与农民增收额度成正比。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为农村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必要且完备的前提条件,农村网络经济从业人数较多的东南沿海地区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网络经济人才资源,因而具有较高的网络经济从业比例。较高比例的从业人数可以发挥农村电商的规模优势,从而拉动农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升级。农村电商发展需要互联网基础设施与物流业相配套,也直接拉动了部分农村居民就业。相对完备的互联网和物流基础设施可以为农村地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物质支撑,较高的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呈正比。
农村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也会影响农村网络经济发展的程度,网络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备、人才优势明显、从业人员众多等因素,农村网络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形成了众多“淘宝村”。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伴随着人才、资本资源的集中,导致正向网络外部性,又进一步降低了农村电商发展的成本,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因此,农村网络经济对不同区域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必然存在客观差异,东部地区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完备、网络经济资源富集、交通运输成本较低,农村网络经济发展对东部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更强。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成本低廉,需要积极参与东部地区网络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最大程度上帮助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白羽.青海省农牧区电商发展探析[J].中国市场,2020(15):166-168.
[2]冯天璐.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分析. 电子商务2019(2):36-37.
[3]李娟. 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探析.商业经济研究,2021(1):22-24.
[4]陈宇虹.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与农村居民增收关系实证分析.商业经济研究, 2017(3):26-27.
作者简介:包士伯(1982),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师,从事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