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廊道交响曲

2024-11-06刘春龙

时代报告 2024年9期

雨后初晴,碧空如洗,我和朋友登上函谷关镇东寨村九曲黄河观景台,极目远眺:东边,5.7公里长的三门峡公铁两用大桥横跨黄河,蔚为壮观;南边,小秦岭巍峨耸立,刚健挺拔;北边,黄河滩涂宽阔平整,树木、田野相互映照;西边,黄河生态廊道绿树掩映,一望无垠,伸向遥远的天际。忽然,一片白云从黄河岸边慢慢升腾,渐渐地,渐渐地,越来越弥漫,越来越飘渺,瞬间,将我们所有人包围了起来,大家似乎笼罩在仙境中。朋友们高呼“壮观,壮观,真壮观!”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抢拍,录像……留下难得的曼妙盛景。

弥漫起来的云雾,仅仅10余分钟,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同行人员纷纷说,紫气东来!这是在灵宝市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看到的一个缩影。昔日滩涂荒芜、人烟稀少的黄河廊道变得更加生态,年轻,有活力,绿的廊道、黄的油葵、彩的小麦、红的大枣、青的蔬菜、夜的绚烂与远处的黄河交相辉映,谱写了一曲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画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的灵宝样板已经起航!

生态打底,让廊道亮起来

《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阳。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骑龙升天……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鼎湖即今西阎乡鼎湖湾。

登上鼎湖湾湿地保护区观光台,极目四望,芦苇飘飘,波浪起伏;柳叶飞扬,河水潺潺;百鸟翔集,嬉戏湖水。湖中芦兰丛生,水道纵横;地下泉水喷涌,鱼虾成群,这里有着黄河第一荡——西部白洋淀的称号。奔涌浑浊的黄河在这里变得清净安宁,给人一种静谧、心旷神怡的感觉;给人一种辽阔、心胸豁达的意境;给人一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革故鼎新精神。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鼎湖流水清且闲”的诗句;明代诗人彭刚则写下“鼎湖烟树接孤城”的诗篇;唐代诗人姚合在此书写下“亭亭河上亭,鱼踯水禽鸣。九曲何时尽,千峰今日清……”的美丽画卷。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据统计,在灵宝市黄河湿地保护区内野生植物743种,动植物934种,其中鸟类242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黑鹳、大鸨、青头潜鸭等;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的有大天鹅等31种,属中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05种。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日趋改善,到此越冬的白天鹅呈逐年递增态势,数量由原来的200余只迅速上升到2000余只。游客在此可观赏“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鱼鹰常在水中立,白鹭成行天上飞”的亮丽景观。有时一阵清风,有时几点小雨,有时一个涟漪,常常会惊动栖息的小鸟,形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与鼎湖湾相邻的是万亩荷塘基地。漫步“荷塘月色”观光栈道和健身步道,粉红、淡黄、紫色的荷花朵朵盛开,沁人心脾。三两朵一堆,五六朵一群,或嗅花香,或拍靓影,人游画中,鱼戏青莲,这里是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辽阔盛景,是集种植、赏花、采摘、垂钓、露营为一体的十里印象荷塘。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欣赏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花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让酷热的夏日顿觉清爽宜人。

阳平河与鼎湖湾之间,泉水清澈甘洌,自古以来就是莲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在这里,还有九孔阌莲的美丽传说。传说阌莲早在盘古时期就成为上乘佳品,千百年来一直被历代王朝选为御用贡品。荷花是女娲的化身,身体长在泥土里叫藕(又名莲菜),女娲化做莲菜供人们食用充饥,驱除疾病。莲“出污泥而不染”,色白如雪,冰肌玉润,藕大质佳,每节9孔,九九八十一个头,人称“九孔阌莲”。阌莲独特的“藕断丝不连”的特性与普通莲藕大相径庭,肉细汁多,嫩脆无渣,入口清爽,唇齿留香。常食之有清热凉血、通便止泻、健脾开胃、降压清脂等功效。九孔阌莲的传说还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技术水平的提升、种植面积的扩大,九孔阌莲已由皇庭贡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杨家湾黄河控导工程处,站在石垛坝上,放眼望去,一片片连绵不断的油葵横铺在黄河滩涂,如同巨幅画卷徐徐展开。一朵朵盛开的油葵黄十分可爱,一株株挺拔的枝叶绿得醉人,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与不远处的黄河连成一体,秋水共长天一色。淡蓝色的天空中漂浮的几朵白云恰似祥龙,仿佛黄帝驭龙升仙的模样。数千亩油葵竞相开放,随风摇曳,美不胜收,吸引了蜂蝶无数,也吸引了许多市民慕名打卡,这里是中国沿黄最美万亩油菜(油葵)花海。可曾想到这里曾经是令人心惊胆战的黄河塌岸,是荒无人烟的废弃滩涂?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为根治黄河隐患,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将海波335米以下高程划为库区,库区及塌岸共计移民7万多人;加之陇海铁路、洛潼公路改线等占地,共计损失耕地12.3万余亩。灵宝移民为三门峡水库建设的付出和奉献惊天地、泣鬼神!

然而党和国家从未忘记为水库建设作出牺牲的当地移民。据统计,1977年灵宝市成立治黄指挥部以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治理河道,保护湿地,建成了鸡子岭、盘西、阌东、杨家湾、东古驿、稠桑控导及护岸工程,有效保护了沿黄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310国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强力实施移民后期扶持和避险解困项目。如今,经过系统治理,沿黄廊道已变得生态,富庶,美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廊。置身于花海之中,让人流连忘返。无论狂风暴雨,亦或酷暑烈日,油葵的花朵总是向着东方,散发着蓬勃的朝气,这不正代表着黄帝后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吗?

生态是最亮丽的底色。从黄河入豫第一村豫灵镇杨家村到大王镇老城村,在长达60公里的黄河廊道因地制宜,采用“乔、灌、花、草、藤”立体式、多元化的模式栽植白皮松、雪松、女贞、垂柳等各类苗木,播撒花草,廊道沿岸实现了“一步一景、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昔日荒芜的河滩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黄河生态廊道走向了生机勃勃的新时代。

产业兴旺,让群众富起来

产业是最具希望的生产力。以老310国道和沿黄生态廊道之间区域为重点,灵宝市统筹布局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廊道贯通、产业带动、景区联动、古村聚落、文旅融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风吹麦香千重浪,丰收美景入画来。放眼望去,几辆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宽阔平整的田地里来回穿梭,拨禾轮快速飞转,一排排金黄的麦穗被机器吞进“膛肚”里,经过收割、脱粒、清选等程序,瞬间变成了黄澄澄的麦粒。机器的后面吐着被打碎的麦秸,轻轻地覆盖在田地里,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麦香。两趟下来,收割机将“膛肚”里的麦子通过传送管道,缓缓地吐露到路边的运输车上。麦农望着不断飘落的麦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这里,我遇到了全国农业劳模、西阎乡东吕店村常项生的爱人,我问起今年小麦的生产情况。她告诉我:“我们家承包了500亩地,一年种小麦和玉米两季。小麦亩产1000斤左右,今年田间收购价1.17元。秋季再种一茬玉米,还能收入一部分。”

我又问了老常组建的农业机械服务合作社事宜,她回复有播种机、收割机、运输车等农业机械。除了自家耕作外,合作社还组织机械手帮助其他群众收种。正攀谈间,她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别人联系收麦事宜。她骑上摩托车,带着两台收割机,奔赴新的战场了。

望着连片的麦田,我不禁想起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种麦收麦的情景。种麦前,先要翻地。牲畜不够用,我和几个哥哥换着拉绳,绳子套在犁结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前行。父亲双手扶着的犁深一下浅一下,歪歪扭扭地翻着坚硬的土层。绳子在肩膀上留下深深的印痕,火辣辣地疼。种麦时,弟兄们也是拉着绳,父亲扶着漏斗,艰难地播种。

麦子成熟的时候,天已经很热了。大家钻进麦田里,持着镰刀,低着头,弯着腰,一次一把,使劲地割。大人们走在前,年纪小的跟在后面,像雁阵一般,依次向前冲去。焦黄的麦穗擦着薄薄的脸皮,麦秸划破嫩嫩的手指,刺辣地烧,钻心地疼。荒坡地的麦子,还得用担子挑着,艰难地行走。左肩膀累疼了,小心翼翼地换成右肩膀,生怕麦子掉到地上,撒掉了麦粒。短短几十年间,这里机械化的收割、播种、施肥,让沿袭数千年的人拉肩挑的原始农耕方式成为历史的记忆。

在黄河农场二分场原址,我见到了三门峡中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怀江。年逾花甲的他个头不高,脸色黝黑,目光坚毅。他向我介绍,市里将老厂房改造成彩色小麦深加工示范园和彩色小麦研发中心。2000年,他加入了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育种团队;2006年,牵头成立中普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专业研究推广彩色小麦的公司;2007年,公司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彩色小麦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的认证,先后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河南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中心。公司研发的“灵绿麦1号”“灵黑麦1号”等5个新品种通过了河南省审定;彩色小麦优化及特色营养食品开发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填补了一项国家空白。

彩色小麦就是在原有小麦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育种与现代科技手段培育而成,有黑色、紫色、蓝色、绿色等多种颜色,富含碘、硒、钙、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又被称为保健小麦。公司与中原农谷合作建设彩色小麦繁育基地,发展彩色小麦4000亩,开发彩色小麦功能性食品。谈到下步发展方向,李总满怀信心地说:“彩色保健小麦的诞生是一场可能引发小麦产业升级换代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是饮食结构调整的一场革命。我们着力建设国内最前沿的彩色小麦产学研中心,打造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彩色小麦基地,引领彩色小麦生产。”

在沙河与沿黄廊道交汇处,白色的遮雨网像巨大的湖泊,一望无际。遮雨网下面,一行行葡萄架连绵不断,一串串绿油油的葡萄煞是可爱,一排排滴管静静地浇灌葡萄根部,承包户在田地里紧张地忙碌着。这里是灵宝市万亩特色水果基地——萄醉田园综合体,连片种植1000亩,是沿黄廊道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

基地由农投公司、函谷关镇、西阎乡共同建设运营,推行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建起了田园集市,设置了物联网病虫观测站、昆虫科普站,配套建设亲子互动园、农耕研学园、电商直播园、商贸服务园。弧形的葡萄主题大门、二十四节气文化科普长廊、植物迷宫、新品种葡萄展示基地、葡萄广场融为一体,卡通胖墩墩和紫葡萄、猕猴桃、大西瓜等水果造型形象逼真,彩虹色的圆拱形长廊既是观光采摘通道,又是生产道路。游人在现场体验的同时,也hhf3mo4XBEezpz5UkHNQqA==学习了科普知识。这里已经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万亩彩色小麦生产基地、万亩特色水果基地是灵宝市规划建设的沿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6个万亩基地的缩影。近年来,该市围绕黄河农业公园主题,还相继建成万亩古枣林、万亩优质蔬菜、万亩油菜(油葵)、万亩荷塘基地。在基地全面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促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注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滴管、喷灌节水农业,开展机械化耕作,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有力引领了该市的农业现代化生产。

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推动沿黄各村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着力打造孟村大枣文化园、东寨村乡村旅游综合体、西稠桑驿站文化园、“好新鲜”蔬菜主题游乐园、阌乡民宿露营地、汉山—枣乡河旅游综合体、盘豆驿站、金鸡岭观景台、杨家阌园生态农业园等9个乡村旅游综合体,“串珠成链”,一条“生态廊道、产业廊道、富民廊道”串起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建成了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引领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

文旅融合,让廊道活起来

灵宝沿黄生态廊道有历史,有文化,有资源,有生态,有产业,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段。函谷关是中国建制最早的雄关要塞,始建于西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辞海》)。其“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幾的锁钥之地,有“泥丸可封”之说。函谷关自古以来就是烽烟际会、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也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这里发生了“武王伐纣”“合纵攻秦”“桃林大战”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函谷关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寇铩羽而归之地。这里还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道德经》的灵谷圣地,被誉为“千古雄关,道家之源”。据统计,作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一书在全世界已经翻译成94种语言,有近2000个版本,成为翻译语言种类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中国文化典籍。《道德经》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降临或贵客临门。围绕这座重关名城留下了诸如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白马非马、杨仆移关、终军弃繻、入关者王、玄宗改元等众多历史典故。函谷关还是历代文人墨客垂青之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历史名人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有100余篇。在这里和黄河沿岸,还有犯颜直谏的夏朝“千古谏臣第一人”关龙逄墓;有三国时期,灭掉吴国、实现西晋统一大业的龙骧将军王濬故里;有被誉为“关西孔夫子”的“四知先生”杨震的校书堂……

以“紫气东来”“道德经”等文化元素为主题,灵宝市强力推进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综合开发,全方位展示函谷关历史和军事文化内涵。遒丽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赵孟頫楷书《道德经》镶嵌在139米长的文化甬道石上,夜幕降临,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东侧山体建设的烽火台及观景平台,灯光时隐时现,光移景异,让黝黑的山体变得美轮美奂,展示“灵境宝地”的神奇景象。夏日夜游季,“老子入关”“关令迎宾”“孔子问礼”“老子犹龙”“楚汉争关”等节目亮点纷呈,景区人声鼎沸。登上函谷关关楼,让人仿佛穿越金戈铁马、气势如虹的战争年代。大型沉浸式古装实景剧《大秦风云》震撼演出,将大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演绎得活灵活现。千年函谷关,盛夏“不夜城”。

在阌乡村南寨子古都1号黄河生态旅游公路旁的一幅巨型文化长廊上,中部是黄帝铸鼎的图案,西部是《道德经》内容的节选,东部是仰韶文化博物馆和天鹅城的图案,这里浓缩了从黄帝铸鼎到天鹅之城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缩影。阌乡县是一个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县,原名胡,西汉初置胡县,此为阌乡有县之始。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县名湖。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在原湖城县旧址置阌乡郡,领阌乡县。1954年6月,阌乡县并入灵宝县。因修建三门峡大坝,老阌乡县城和老灵宝县城均淹没在黄河库区。现在的阌乡村和位于张村的老阌乡火车站售票厅,成为阌乡县悠久历史的记忆。原阌乡县城南门楼刻有“望鼎门”三个大字。《阌乡县志》载:“县城南十五公里有黄帝铸鼎原。”《水经注》曰:“弘农湖县有轩辕登仙处。”

以黄帝铸鼎原为中心的北阳平遗址、西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分布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包藏文物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久,可谓中外罕见。荆山黄帝铸鼎原保存着国内迄今发现唯一一通记述黄帝铸鼎、最早记载黄帝功绩的碑刻——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是研究黄帝文化的稀世珍品。1998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队在荆山腹地锯齿壕发现一处仰韶时期的采铜遗迹;遗迹东北2公里处的捕犊寺旁,有矿石堆积的坪地和冶炼的遗物;在西坡遗址的一个仰韶灰坑底部,还发现一块铜矿石,均印证了《史记》“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的记载。1999年11月2日,中新社以《中国首次发现五千多年前人工开采的铜矿石》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西坡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六大遗址首选,1999年至2013年,先后进行了8次保护性挖掘,出土了玉钺等一大批珍贵文物。F105特大房屋遗址,室内面积204平方米,四周带回廊,总面积达516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单体建筑,开创中国回廊式古典建筑先河,被誉为“中华第一宫”。北阳平遗址是三门峡地区仰韶文化面积最大、跨度最长的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500米,有仰韶时期的“十里长街”之称。2021年10月,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西坡遗址保护性展示区作为“仰韶百年暨中国第三届考古学大会”现场观摩点。这里是中原地区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被李伯谦先生命名为“仰韶古国”。“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间,遗址一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遗址保护项目。

在省政协的指导下,2023年农历三月初三,甲辰年灵宝黄帝铸鼎原拜祖大典与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同时同主题同仪程举办,灵宝、新郑、济源、新密等四地同唱《黄帝颂》节目面向全球播出,向后人描绘黄帝时期先民繁衍生息的生动图景,为全面打造黄帝文化保护利用传承新高地,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向纵深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叫响了灵宝“黄帝文化”品牌。

围绕老子文化、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灵宝市先后建成函谷关老子文化养生园、灵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盘豆驿研学基地,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构建以党员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中小学生劳动实践等不同群体的培训教育体系,推动研学实践向纵深发展。老子文化养生园以党建文化与老子文化培训为主题,举办了深圳文创千人学《道德经》和全省乡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琅琅的读书声不断从老子文化养生园和函谷关德堂传出,“问道函谷”已经成为面向全球的《道德经》爱好者交流学习的文化品牌。灵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基地在承办全市党政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成为招商引资、合作洽谈的交流平台。对黄河农场两个旧厂区进行改造提升,重现知青下乡插队、传统农业生产场景,打造黄河文化研学中心、农学科普教育基地。

驿站文化是黄河生态廊道最富特色的文化之一。据统计,唐代从长安到洛阳共设置驿站35处,其中在灵宝沿黄古道上设置的驿站,自西向东就有阌乡驿、盘豆驿、湖城驿、柏仁驿、稠桑驿、桃林驿等。在稠桑驿,流传着大诗人白居易与爱马的动人故事。公元827年,白居易从长安到洛阳途中,爱驹小白马受伤在稠桑驿毙命。白居易伤心不已,写下了一首二十韵的长诗《有小白马乘驭多时奉使东行至稠桑驿溘然而毙足可惊伤不能忘情题二十韵》,题写于稠桑驿的墙壁上。公元835年,64岁的白居易再过稠桑驿时,睹诗思马,情感难抑,又写了《往年稠桑曾丧白马题诗厅壁今来尚存又复感怀更题绝句》。目前,稠桑驿已经建成乐天广场、乐天草堂、断壁怀马、唐风小院等人文景观,追思历史记忆,打造乡村旅游基地。

黄河驿园位于东古驿村边的黄河拐角处,聚焦“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主题,将黄河文化和驿站文化深度融合,集中展示黄河流经的主要地标、历代国家领导人治理黄河的重要指示、历代治黄名人治河良策和驿站盛景图。修建安澜亭,修缮黄河古驿渡口。在观景台地图上,布设81个“河”字,与5000余公里的黄河浓缩图融合一体;“中华文明耀黄河”几个大字隽永挺拔,与塬顶“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遥相呼应。漫步黄河驿园,瞩目波涛汹涌的黄河,了解千百年来人类与黄河不屈不挠的斗争史,见证了先民们抵御自然、艰辛劳作的农耕身影,也目睹了新时代黄河儿女改造自然、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悠悠岁月传承千年,滚滚黄河奔流不息。站在黄河入豫第一景观台金鸡岭,放声高歌——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震天的锣鼓、悠扬的乐曲传遍豫秦晋三省,生态为基、产业富民、文旅赋能的黄河生态廊道交响曲在久久传唱。

作者简介:

刘春龙,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创办网易“人生如歌”文学圈子,出版《旷谷如歌》作品集,主编《馨语如歌》文集。部分作品在全国、省、市征文中获奖。

责任编辑/董海燕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