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巷揽小事 为民重情怀

2024-11-06黄华

时代报告 2024年9期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北宋文豪苏轼用这两句诗描述自己想要的惬意生活。

这样的赏心乐事,如今在湘潭市雨湖区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已经成为现实。只不过对于社区内的7126位居民来说,传递“琴音”的并不是一把“琴”,而是一个人。

她叫粟娜,是雨湖区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老旧散弃”社区的华丽变身

沥青路面干净整洁,文化墙清新亮丽,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晾晒区域……雨湖区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由义巷的居民看到每天必经的小巷,告别了原来的破旧不堪,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个个竖起了大拇指。家住由义巷的老住户文武老人直言:“以前想都不敢想,能有现在这样整洁舒适的环境。”

65岁的文武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源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当年的由义巷,因年代久远,路面坑洼不平,管道外露,两边墙壁墙体脱落、屋檐随时有掉落的危险。下雨天居民要连泥带水拖着走。自1979年就在这个社区居住的文武老人介绍,这个“老旧散弃”社区曾是“屋冷过不了冬,屋漏遮不了雨,门破防不了盗,路差走不了车”。所有居民当时就一个愿望,修一条出行方便的路。

幸运的是,在一个人到这个社区任职后,这种情况慢慢地发生了改变。她就是粟娜。

2017年10月,粟娜从窑湾街道财政所调至唐兴寺社区任党总支书记。唐兴寺社区位于雨湖区十八总窑湾街道,属于拆迁安置、混合居住的老旧小区,社区面积2.92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3518户7126人,其中老年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比例最大,各类纷繁复杂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居民的生活。

别看粟娜入职时只有30多岁年纪、11年党龄,但她工作起来却一点也不含糊。一上任,她就开始逐户走访,与居民谈心交心,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本着一切为居民群众服务出发的原则,明确工作方向,寻找工作思路和对策。不久,粟娜就对每位居民的家庭状况如数家珍。

唐兴寺社区正式工作人员只有8人,辖区内的住宅区基本没有正规物业管理,这无疑给社区管理和居民服务带来了一定难度。而且由于社区建成时间较长,居民对电梯老化等公共设施老旧问题,私安地锁、随意停车等车辆管理无序问题,楼道和房前屋后堆物堆料、大件垃圾随处乱放等社区环境脏乱问题,以及电动自行车在楼道充电、地下管道老化破损、楼道楼外飞线问题等反映强烈;尤其是电动摩托车普遍存在充电难的问题,住在楼上的居民往往私拉电线飞线充电,存在很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为解决此问题,走马上任不久,粟娜安排社区牵头,由区块治理员组织该片区的协理员、党员骨干、居民代表召开民情恳谈会,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为解决电动摩托车充电等问题出谋划策。居民提出安装一批便民充电桩,但苦于没有场地。为此,社区联系充电桩安装公司进行实地勘察并认真探讨,最终选到合适场地,通过紧张的施工,短短几天时间,一批便捷的智能便民充电桩就安装完好了,解决了困扰在群众心头多年的难题。

自2019年开始,唐兴寺社区高品质社区建设、改扩翻建设、美好社区建设等项目相继启动,共改造34栋1086户57个单元,几乎把整个辖区全部改造了一次。虽然基础设施差,改造难度大,项目推进困难重重,但粟娜心中始终有一个心愿:“一定要改善好社区环境,真正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几年的建设期里,粟娜几乎年年无休,始终坚持“5+2”“白+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耐心地倾听居民意见,用心回答居民困惑,精准上户走访,积极协调推动。在她的带领和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唐兴寺社区早已旧貌换新颜。

基层治理的灵魂人物

2019年4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社区刚开始开展垃圾分类的时候,有些居民不适应,拦住粟娜抱怨道:“家门口的垃圾桶撤了,遇到下雨天,我要多走二三十米扔垃圾,太麻烦了!”这也让粟娜意识到,需要加强针对性的宣传。

于是,粟娜组织社区人员,通过张贴海报、举办知识竞赛、组织专题培训等形式,在社区广泛宣传垃圾分类小知识,并通过召开居民议事会、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等,持续强化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指导,在辖区形成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的浓厚氛围。

基层治理要围绕着老百姓的诉求进行。怎么才能知道老百姓的诉求呢?面对面倾听最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粟娜很少待在办公室,在“微信运动”的记录里,她每天走的步数都能达到1万多步,“找过我的居民都有我的手机号和微信号,他们有事时可以直接联系到我”。

一次入户时,粟娜了解到,有位住在二楼的居民需要经常背老人和病人上下楼,便立即联系相关单位在楼道安装了辅助扶手。见到扶手,这位居民专门到社区感谢粟娜。通过此事,粟娜进一步梳理了各楼居民出行困难情况,统一完善了安全扶手等便民设施,为居民添加了安全保障。

社区事,无小事。粟娜始终是无处不在的灵魂人物:八旬的谢奶奶每天要给她发问候的信息;居民违停了车辆、被淋了涂料也要笑着和她抱怨几句;菜市场等待搬迁的摊主看到她纷纷围上来,诉说自己的想法……我的社区我做主,是居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居民营造美好宜居社区,带领群众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也是粟娜追求的美好生活。

粟娜所从事的社区工作虽细小琐碎,但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能够送到群众的手上,暖在群众心中。在粟娜的积极引导下,唐兴寺社区带领居民代表以“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力促景区”为主线,以打造有底蕴、有温度、有人气的美好社区为目标,画出社区治理最大“同心圆”。目前,唐兴寺社区已然成为基层治理最活跃的一个群体,目前有5个区块治理员、23个组长、98个居民代表,担负着5个大类、16项职能,构建起社区“同心圆”的美丽一环,把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

抗洪救灾的“第一道防线”

唐兴寺社区地处窑湾街道,窑湾地势低洼,每年六七月洪汛期,唐兴寺社区总是受灾最早、受灾最重的地区。2019年7月6日那场特大暴雨,粟娜一直记忆深刻。当天20时许,外面突然下起了雨。望着突如其来的大雨,粟娜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长期在社区一线工作,粟娜养成了一个“职业病”:一下大雨,她就紧张得睡不着。窗外的雨越下越大,粟娜再也坐不住了,赶紧赶到社区最易淹水的窑湾一带居民区进行巡查。这里地势低,居住的老年人多,是社区防汛的重点。

转移被困居民的“战斗”在7月8日打响。上午,湘江河水猛涨,水位很快上升到38米,老窑湾和杨梅洲的居民家中开始进水,粟娜紧急动员群众转移到临时安置点,躲避洪峰。她对身边的党员说:“从我开始,每个人配发一个广播,挨家挨户去动员,天黑前通知到位,一定要确保全部转移,一个都不能少。”

9日下午3时,湘江水位接近40米,大家在与洪峰“赛跑”,而且必须跑在洪峰的前面,突然一阵局促的喊声传来:“你们看见彭建成了吗?就是那个低保户!”原来社区的工作员去过彭建成的家,没有见到人,以为早就撤出来了,后来,又听邻居说彭建成最近摔断了胳膊,一直卧床不起。粟娜二话不说,带着几名党员,坐上蓝天救援队的冲锋舟直奔彭建成的家,呼喊了半个小时,才听到里面有人轻轻的“嗯”了几声,大家推开门,发现彭建成摔伤的手臂、肩膀上缠着厚厚的纱布,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几名党员立即抬来担架,手扶肩扛将其抬上了冲锋舟,就近转移到了救灾临时安置点。

粟娜不知疲倦地在居民家、洪水里、安置点穿梭,劝说、转移被水围困的居民。“已经记不清楚在洪水中往返了多少趟,虽然感觉很累,但能多救出一名群众,就多一份欣慰。”

9日凌晨2点,144户居民一个不少的全部就近转到了安置点。此时夜已深,江堤执勤点上的几点灯光,在黑夜中显得特别明亮,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靠着一个瘦弱的身影,两天两夜没合眼的粟娜趴着睡着了。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个标杆。洪峰浪尖前一声声紧急撤离,一户户走访排查,一次次冲锋在前……粟娜带领唐兴寺社区每一名党员,将一句句响亮的口号化为一个个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构筑起一道道牢固的“红色防线”。

“在抗洪救灾中,唐兴寺的基层干部、党员及志愿者们,都冲锋在防汛抗洪第一线,他们的力量温暖了很多人。”粟娜从不谈及自己的冲锋陷阵,这已不是第一次抗洪和救灾,“这是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最起码的坚守。”

繁忙的“小巷总理”

粟娜很忙。忙到什么程度?“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从出生到老去,没有粟娜主任不管的。”唐兴寺社区沈聪平副主任用这样一句话形容粟娜的工作。粟娜每天早晨6点半会准时到单位,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社区工作上。

什么是美好生活?人人安居乐业、社区人际和谐。在唐兴寺社区,社区居委会的大门随时向居民敞开。“居民有事找社区是出于信任,他相信你才来找你。”粟娜常常提醒社工,在处理居民问题时要有耐心,“如果居民来一次被拒绝了,下回再有事他可能就不来了。”因为她懂得,要是这些琐碎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不和谐。她时常提醒自己,要多站在居民的角度、立场去体会理解居民。

辖区居民郑阿姨,子女不在身边,老伴患有严重的脑血栓后遗症。一天深夜,她突发心脏病,情急之下拨打了粟娜的电话。刚刚入睡的粟娜赶紧跑到郑阿姨家中,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马上通知老人的儿子,叫上工作人员一起护送郑阿姨病重的老伴。郑阿姨的儿子赶到医院,看到忙前忙后的粟娜,感动地拉着她的手说:“谢谢粟书记,您帮我们保住了一个完整的家!”

根据粟娜的经验,要把一些居民反映的问题按照流程及时反映给政府职能部门,问题暂时没得到解决的,她会及时向居民做好解释。居民往往会对这样的处理方式表示理解,他会觉得“你心里有他,社区重视他这件事”。

忙起工作来,粟娜经常忘记回复女儿的信息。女儿曾开玩笑说,“妈妈不爱我了”,“在家时,跟妈妈说半天话,她都没有回应,妈妈人在家里,脑子里还想着工作”。而用丈夫的话说就是,“粟娜自从到唐兴寺当书记,家里的事就顾不上了”。

在居民眼中,粟娜主任“要求高”,是个严厉的人——她要求所有工作都尽善尽美,给社工的压力比较大;她对自己也很严苛,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不过在她的高要求下,最终受益的是社区群众。这几年,社区变化很大,居民们对社区工作普遍表示认可。

大家对这位爱笑、做事干净利索的社区书记颇为敬重。平日里,没人会喊社区党委书记粟娜的职务,“小巷总理”是大家对这位带头人的亲切称呼。

“关乎居民生活的事就没有小事。”粟娜这样认为,在别人眼里停个水、停个电是小事,可在当事人那就是吃不了饭的大事。“社区无小事”是她一直以来都严守的工作准则。

“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将24小时为您服务!”这是粟娜对辖区居民的庄重承诺。她DGOk+fEx5htJkdy4azzi4twQj2x2zn3L3PEWw32I4PU=坚信:在这个服务百姓、连接政府、回馈社会的岗位工作,责任重大,在所不辞。

一串“零”的背后

7年多的社区工作,粟娜给自己积累了一串“零”的工作业绩,即:社区零犯罪、零家暴、零吸毒、零辍学、零失业家庭、零矛盾升级、零非正常上访。倾情服务社区7年,粟娜念兹在兹的,是如何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她的倡导下,唐兴寺社区推出了辖区单位共筑共建、在职党员挂牌服务、邻里守望相助等10多项自治事务,夯实了党建引领服务项目内容,积极探索红色家风“家校社”共建共育共享模式,依托辖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理优势,加强社区党员群众的教育管理,打造“微宣讲”,用“身边事”解读“好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同时拓展社区作为城市共享客厅和公共空间的职能,创新打造“八个一”重点项目。

“大家的事有人管,小家的事有人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粟娜积极探索基层“云”治理,建设“智慧社区”。目前,这个社区已经形成并完善了“1+2+N+1”治理模式,即每个区块里有“一个治理员+2个协理员+N个党员骨干+1个监督员”,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元治理格局,建立“扁平化治理+居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同步对区块治理员、居民代表进行能力培养,深入了解居民需求,辖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隔着电话、隔着门,心是贴不紧的。粟娜在工作中意识到,了解居民真正的所思、所想、所盼,不仅要在社区拉家常,更要挨家挨户敲开房门、走进屋子。如今,由社区“两委”牵头,依托网格员、楼栋长、党小组长、社区志愿者,敲门入户、寒暄温暖已成为唐兴寺社区的工作常态。因为“敲门”,孤僻的独居老人为此敞开心扉;“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上访群众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打防管控送安心;常开休闲文明门,和谐追梦送欢心。”这段话,粟娜主任挂在嘴边、记在心里。怀揣着“五颗心”,她走进一个个小家播撒温暖。

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前行。自2017年担任唐兴寺社区书记以来,粟娜先后荣获省级三八红旗手、市级劳动模范、市级“巾帼建功标兵”、2021年度十佳养老服务先进个人、市级科普信息化优秀个人、最美雨湖人等荣誉称号;在她的带领下,唐兴寺社区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最美户外劳动服务驿站、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同心圆工作法、省级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省级和谐示范社区、省级先进群众性自治组织等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称号。各种荣誉的背后,更多的是粟娜的心血付出和无私奉献:“社区工作者是百姓的‘家长’,责任在我们肩上,服务工作在我们心中,肩上扛着责任,心中装着百姓,这是我们社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粟娜书记的努力下,小区美了,生活好了,百姓笑了,文明和谐之风正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4年初,粟娜离开唐兴寺社区,升任长城乡副乡长,粟娜骨子里很较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要么不做,要做就力争做到更好,她希望在新的岗位上,用多年社区工作积攒下来的耐性、韧性和经验,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答好为民服务的时代“考卷”!

作者简介:

黄华,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湘潭市作协党支部委员,雨湖区作协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孙明星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