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河村新生记

2024-11-06刘晓平

时代报告 2024年9期

我知道山西太行山大峡谷的大河村时,是在今年应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当代诗人》杂志社之邀,去了一趟山西,畅游了大峡谷之后,方铭记在心中。那是七月下旬之日,当我们一行从五台山驱车南下,进入大峡谷时,顿时便感觉到天凉气爽,仿佛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但抬头望向蓝天,太阳却还是那么亮晃晃的。

大河村又名大河口、河郊口、崞口、穴陉岭道,位于壶关县的桥上乡,郊沟河和乖龙沟两条河在此交汇,并流入河南境内,村落因之而得名。

大河村因大河关隘而名世。隘口矗立峭壁之下,淅水北岸,道路狭窄陡峻,自古为大山两侧的重要通道之一,称之为“晋豫孔道”;战争年代,大河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视之为“晋豫襟喉”。据说曹操北伐袁绍途经大峡谷时,就在村子里的某一处,写下了诗作《苦寒行》,历数行军之苦,描述了行军途中环境之险恶之艰难。

大河村因位于太行山大峡谷,境内峰峦叠嶂,山大沟深,土地瘠薄,世代民生窘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河村也有了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实现了真正的提高。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党中央政府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扶贫的力度。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经过调研考察、深思熟虑后,他根据大河村的高山险峻、山川秀美、地貌奇特可观的特点,提出了“靠山吃山,加快发展旅游”的设想,便改变了村民“端着金饭碗,却在讨饭吃”的思想观念,组织村民改造自然条件,创造了一些基本的旅游设施,使大河村的旅游有了起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尤其是在市历届扶贫单位的帮扶下,村干部和群众进一步形成了开发旅游富民的共识,使大河村加快了脱贫步伐,彻底改变了大河村村民的生活面貌,也彻底改变了大河村发展的命运,使大河村成为太行山大峡谷内远近最富裕的村庄之一。我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受访者一致认为:大河村能有今天,就因为有一个坚强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就因为有一位坚毅而睿智无私的党支部书记,他就是王文周。

王文周是壶关县桥头乡大河村人,生于1961年10月21日。1979年至1992年在壶关县桥上乡政府任放映员,198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92年始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里建设引资7000多万元,2009年被评为市、县劳动模范,2010年5月1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在他任党支部书记第32年的今天,“大河村由传统的农耕村落转变成为旅游产业经营型村庄,全村269户人家,家家开起了旅馆,人人当上了老板,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800元增长到现在的4500元,成为远近闻名、靠发展旅游产业富裕起来的绿色生态旅游村。”这是《长治日报》2017年报道时的数据,在这复兴中华的新时代进程中,大河村可以说是迎来了新生。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为它颁发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地质文化村”等称号。2022年,虽然全国还没有完全走出疫情的阴影,但大河村村民在村党支部坚强领导下,克服难关齐努力,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0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70万元,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荣获“山西省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这发展速度是何等惊人。

我在大河村行走的过程中,确实深深感受到大河村地处太行山南段大峡谷,山高沟深,危崖耸立,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地质地貌既有太古界赞皇群,黑斜长片麻岩夹黑绿色片麻岩,沿片理脉有石英脉、长石脉、辉长岩脉;又有元古界长城群,岩性为中粗粒石英砂岩,紫红色石英岩状,分布在郊沟河、乖龙沟河两岸,随处清晰可见;还有古生界寨武系,白石岩、石灰岩,常形成悬崖绝壁,风光壮美。全村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流水切割后形成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谷中套峡、峡中藏峡、山高坡陡的奇观。没认识到此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就好比家中藏着“死宝”,端着金饭碗向外讨饭吃;而一旦认识到它的旅游价值,做好旅游发展的文章,就无异于让大河村获得了新生。从这个角度讲,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周,带领全村村民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发展旅游事业的道路是走对了,就等于给大河村找到了一条新生之路。这些年的道路实践已充分说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是宽广长远的。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我们党和国家为巩固脱贫成果, 彻底改变“三农”问题的一种战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说,乡村振兴的道路千条万条,让广大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是唯一的一条。如今,王文周这位山西的汉子,已站在一个新时代的高度,在各种荣誉和表彰面前,他没有陶醉和止步,他的班子成员也没有陶醉和止步,身后的大河村村民也没有陶醉和止步。面对“农民市民化、资源产业化、房产资产化、村庄景区化”的候鸟式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活现状,他们也想做一些尝试。但他们坚持党指引方向的决心不变,振兴乡村走共同发展致富道路的毅志不变,以“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富裕全村”为目标,努力打造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努力打造经济转型发展高地,紧跟党中央乡村振兴的步伐,努力打造太行山大峡谷第一村,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作者简介:

刘晓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文化旅游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学旅游诗歌委员会主席,湖南省诗歌学会荣誉副会长,现任张家界市文联荣誉主席,是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创始人,现有文学著作15部。其散文作品入选全国新编全日制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三课(科教版·全国实验中学使用)。获全国文学奖30余次,近年2018被评为“全国十佳实力诗人”,2019凭组诗《苏木绰拾起的诗意》获“中国第二届土家族文学奖”,2020年获紫荆花诗歌一等奖,2021年获苏杭杯阿克苏诗歌奖,2022年获金鸽诗歌奖和季羡林生态散文奖,2023获中国诗歌学会、《诗刊》社“国际诗酒文化奖”。 也是湖南首届“德艺双馨奖”和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突出贡献奖”的获得者。

责任编辑/赵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