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墨成书,其词泣血的《祭侄文稿》

2024-11-06李存信

世界博览 2024年21期

什么是“好的书法”?一般认为,就是字写得规规矩矩。当你看到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时,会不禁发问:看似随手涂写的字,究竟好在哪里?为何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字随情绪起伏

行书是在书法的发展历史中较晚出现的字体。一般说“篆隶草楷行”,篆书较早出现,秦代“书同文,车同轨”时,李斯将大篆统合成小篆。但篆书字体较圆,写在竹简上不好操作,后来字朝横向发展成为隶书,隶书在汉代成为主要字体。

草书算是比楷书和行书更早出现的字体,是由隶书演化而成的比较简化的文字,为了快速书写使用。楷书的出现,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书写工具的改变(从竹简变为纸张),字体可以往正方或是长方发展,后来就诞生了楷书。楷书写起来,一笔一点一画算是规规矩矩、工工整整,虽然字体好看也好阅读,但实在太费时。行书可说是楷书的一种演进字体,而草书则是隶书的演进字体。

行书逐渐成为书法的主流,甚至成为书法家的最爱,是因为相较于楷书来说,行书更具变化性,但又不像草书般难以阅读,是唐代之后,最常使用的字体。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因此诞生的作品也是最多的。

wKKU9aSXrvK57M86JeNcKw==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使其一度成为唐代到北宋的书法标准。但王羲之的书风独大,大家一窝蜂学写,令人感到无趣。唐代中晚期之后,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一些特色与变化,此时,带有强烈个人特质的字体出现了。

唐代中晚期之后,好的书法被认为应该要带有“很强烈的个人特征”,写出来的字,应该符合当下的情绪。对这句话有基本的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写得歪歪扭扭,如草稿一般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乾元元年(758)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颜真卿的家族,在历史5vS9Czqqt9wQ7h6VPhWkug==上来头不小,《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是颜真卿的先祖。从《颜氏家训》看得出颜家家教甚严。

颜真卿从小就喜欢读书,于开元二十二年(734)考上了进士。为官之后的颜真卿,自律甚严,他就像一块“铁板”,常常得罪人。

颜真卿的堂哥颜杲卿,在唐玄宗安史之乱时,代理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真卿当时担任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兄弟俩商议战局,认为常山、平原为掎角之势,共同起兵可重挫叛军。安禄山派史思明攻打常山,颜杲卿苦战六日不敌,常山陷落,被擒获的颜杲卿坚决不降。史思明用刀架在颜杲卿的小儿子颜季明脖子上,威吓道:“快投降,否则就杀了你儿子!”颜杲卿不理不应。颜季明被斩于刀下。

史思明押解颜杲卿,去见安禄山。颜杲卿一见安禄山便破口大骂,痛责其不忠不义,安禄山恼羞成怒,命人将颜杲卿绑在桥柱上,凌迟处死,并下令割断他的舌头,颜杲卿顾不上剧痛,一件件怒斥安禄山的罪状,直到命绝。

清代《兰亭序》拓本,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西馆。

颜真卿悲愤不平,向当时的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哭诉颜杲卿为国捐躯死难的真相。平乱之后过了三年,颜真卿和颜杲卿的长子颜泉明,到洛阳收尸,颜真卿伤痛万分写下了《祭侄文稿》。

泪写千古名作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共二十三行,二百三十四字,是颜真卿为追祭其侄颜季明而作。

全文前三分之一,叙述祭拜的时间地点,笔触相对平稳许多。但开始描述当时发生之事时,字迹开始凌乱,边写边改,涂改越来越多:“贼臣不救,孤城围逼”写附近太原太守拥兵自重见危不救,颜季明与其父颜杲卿率兵孤守常山。“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可以想象,颜真卿一边写祭文一边痛哭流涕。一股强烈的悲怆之情,从内心迸发,力贯于纸笔之上,据说,通篇文章仅沾墨七次。

颜真卿曾向唐代中晚期的大书法家张旭学习书法,张旭擅长草书和楷书,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所述的奇人。张旭最有名的作品,应属《肚痛帖》了:“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草书运笔间,鲜活可见张旭畅快的情绪。据说张旭写字时,必须先大叫三两声,喝了酒之后再写书法,便可“醒后自视,以为神异”。

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至诚至真。张旭和颜真卿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讨论笔法要诀。颜真卿就此留下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自此书法功力大进,这也是颜真卿师承张旭的由来。

颜真卿早期作品,字体较为硬瘦。到了中晚期“中锋直下,如锥画沙”,字体就显得略为肥厚些。“颜肥”后来成为颜真卿书法的风格之一。《颜氏家庙碑》《颜勤礼碑》是常被书法家拿来练习的范本,这两篇颜真卿或是怀念自己的祖先,或是感念自己的家族,所以下笔庄重凝厚,不敢放逸。

颜真卿有文稿性质的行书“三稿”——《祭侄文稿》《祭伯文稿》和《争座位帖》。很可惜现在仅《祭侄文稿》存有真迹,《祭伯文稿》和《争座位帖》只有摹本和刻本。

“天下三大行书”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以“韵”胜,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以“气”胜,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纯是精神和平时功力的自然流露。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则是以“意”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其实无论是以“韵”胜,以“气”胜,或是以“意”胜,讲的都是感觉的问题,能将感觉发挥出来,才算是好的书法作品。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