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写课活动设计探究
2024-11-06张兰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 2“Iconic attractions”的读写课为例,探讨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活动设计,充分利用情境支架、内容支架、结构支架、语言支架、评价支架等实现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支架理论;高中英语;以读促写
作者简介:张兰,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一、引言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各单元设有阅读与写作板块,旨在采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形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该板块侧重写作过程的指导,采用过程性写作模式,即先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并学习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然后再将这些知识迁移到新的语境中,完成写作任务。因此,针对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读写板块采用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是教材本身的内涵要求,同时也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遵循语言学习客观规律的要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逐步过渡,螺旋上升。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阅读语篇知识的有效输入及其在写作任务中的顺利迁移,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仍然是个难点。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 2 “Iconic attractions”的读写课为例,探讨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活动设计。
二、支架理论
支架理论(Scaffolding)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runer在最近发展区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介于学生当前发展水平和潜在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是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支架就是学生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教师的“教”就是要给学生搭建必需的脚手架,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掌握、构建和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独立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能力的内化和迁移。
在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支架理论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发展进阶思维。
三、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实践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四册Unit 2“Iconic attractions”的读写课为例,具体阐述运用支架理论在看、读、写、评四个阶段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搭建恰当的学习支架,从而提高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标志性风物”的主题展开,内容涵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世界各地的标志性风物。本节课以“描述标志性动物”(Describe an iconic animal)为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问答式专栏文章了解澳大利亚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学习语篇的写作手法,并选取我国标志性动物进行描写,联系实际,亲近自然。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高二学生在词汇量上有一定的积累,正处于写作输出训练的最佳时期,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输入向输出迁移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障碍,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读写热情,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要由浅入深,有层次、有梯度地帮助学生排除写作障碍,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支架理论,要由浅入深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阅读文章,了解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动物及动物描写的内容特点。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其他写作技巧。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完成一篇描写中国标志性动物的作文。提高保护和宣传中国标志性动物的意识并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1.看:搭建情境支架,激活已知。
教师给学生展示成都大运会吉aba2eb698eefda306327cfcb59669c70祥物“蓉宝”的海报,以熊猫为原型创作的“蓉宝”憨态可掬十分可爱,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教师重点展示了外国运动员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照片以及志愿者为外国运动员介绍我国国宝的照片。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们知道了用英语恰当介绍动物的重要性。这时教师提出问题“If you were this volunteer, how would you describe panda in a proper and vivid way?”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并运用已知的描写技巧对大熊猫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图片搭建情境支架,引导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了解本节课的主题。这个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将旧知(已有描述动物的词汇)与新知(描述动物的写作技巧)相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为后续的阅读任务作铺垫。
2.读:整合分析语篇,搭建写作支架。
①整合语篇内容,搭建内容支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独立完成思维导图,总结动物描写的内容特点,并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支撑语句,然后小组讨论进行展示。思维导图以结构化、层次化的图示呈现了语篇类型、语篇结构及语篇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可视化。
【设计意图】
教师设计利用思维导图整合语篇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整体阅读、深度思考,通过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信息的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该活动取代了碎片化阅读,学生的阅读思维不被打断,得以进行深度思考。在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内化信息,归纳和提炼出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即动物描写的内容特点,从而为后续的写作任务搭建内容支架。
②分析语言特点,搭建语言支架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章,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根据表格中所列出的重点句,总结修辞手法和其他写作技巧及其功能。学生小组讨论并进行展示。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展示小组成果。
T: What rhetorical devices can you summarize from these sentences?
S: Metaphor, hyperbole and simile.
T: Can you think of their functions?
S: To describe the animals more vividly.
【设计意图】
教师先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章,观察并分析表格中的句子,归纳文章写作技巧;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写作技巧的功能是什么。教师设置推动学生思考的问题链,旨在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推理判断的深加工。这有助于学生观察到语言特点的细节,内化语言和语用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后续的写作任务搭建语言支架。
3.写:应用写作支架,独立发展能力。
①列出内容提纲。
教师给学生列出四种我国标志性动物,并配以生动的图片,包括大熊猫、丹顶鹤、藏羚羊和金丝猴。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进行观察,并列出写作的内容提纲。
【设计意图】
教师要求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写作支架完成写作任务。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减轻学生的写作焦虑,教师设计了“列提纲—单句写作—整篇写作”的分步骤写作活动。
②运用语言技能。
教师针对明喻、暗喻和夸张三种修辞手法,给学生展示了不同动物的照片和动图,要求学生分别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写出描写不同动物的单句。动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运动中的动物,便于学生观察、联想并描写。
T: Please use simile to write one sentence about pandas.
S: Pandas look like black and white balls when they are rolling down the grass.
T: How about using metaphor to write one sentencepArsOgCdfwxZbLyRBRcBYhKFsi2Ty+WrjI95kPQ5juQ= about red-crowned cranes?
S: With a red jewel on its head and wings flapping elegantly, the crane is a graceful dancer in the sky.
【设计意图】
以读促写的过程中,读写任务之间要相互关联,促进学生通过阅读学习特定的写作技巧并应用到写作中。阅读文本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设计单句写作活动,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独立应用语言支架,内化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同时为整篇写作扫清障碍。
③完成整篇写作。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步骤的提纲和单句写作,完成动物描写的整篇写作。教师在学生开始写作前提供后续自评和互评的评价标准,以指导学生写作。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在学生开始写作前提供评价标准,旨在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让学生运用评价标准指导自身的写作,同时为写作后的自评和互评作铺垫。
4.评:应用评价支架,促进能力提升。
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实施多元评价。首先学生开展自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同伴互评,最后由教师主导进行全班展评。在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指出自己和同伴习作的具体细节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教师通过对小组讨论的巡视,筛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进行全班展评,进行恰当提问和多元反馈,在表扬的同时对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应提倡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因此,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从评价的接受者转变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及时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结语
写作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读写相关的学习任务,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读、写、评等不同阶段精准搭建恰当的、有层次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构阅读语篇,完成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内化支架、形成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阅读输入转化为写作输出,逐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值得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郑士强.支架理论在指导英语写作同伴互评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8):50-54.
[3]陈桂杰.支架理论下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2(6):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