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探究
2024-11-06杨兴利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其口语水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英语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逐渐提升。本文深入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深入分析当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探索互动式学习环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希冀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口语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杨兴利,神木市第十二小学。
新课标提出语言能力核心素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在实际情境中有效使用英语。小学生通常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法与词汇,但在实际交流中往往难以运用。为此,教师应连接理论与实践,优化具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锻炼口语,真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善用话题导入,鼓励学生“我想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知识的建构依赖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英语语言环境,通常也缺少主动开口的勇气,教师可利用话题导入法创造情境,使学生处于认知冲突中,触发学生的好奇心。话题导入的核心在于构建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教师主要采用问题激发来完成引导,如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自主讨论。
例如,教授“We love animals.”这个单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屏幕展示一系列动物图片,从野生狮虎到家里的猫狗,图片下方附带简短的英语描述,如clever fox, lovely cat。紧接着教师展示一段小视频,介绍各类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活动场景,配以轻松的背景音乐,标注动物的英语名称。教师随即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开放性问题“If you could be any animal, which one would you want to be?”,教师不立即寻求答案,而是给学生留出几分钟时间思考,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巡视课堂,听取不同小组的讨论情况,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小组讨论的尾声,教师应邀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用英语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选择并分析理由,例如“I want to be a cat.Cat is very cool.”。学生发言时,教师应适时插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扩展回答,如询问“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cat for a day?”,此类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尝试使用更多词汇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想法。话题导入课程可使课堂氛围活跃和谐,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不断扩充自己的词汇库,提升表达能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二、传授发音技巧,指导学生“我会说”
根据“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母语音系结构在外语语音习得中常起到隐性的制约作用。在多数地区,学生受方言影响较大,常常将母语的音调与发音习惯带入英语学习中,致使英语发音不准。教师在学生错误语音习得初期就需要及时纠正,避免错误固化,形成学习障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从语音基础入手,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标准英语音标,习得地道发音,抵消方言的负迁移作用。教师需采取有效的步骤来纠正学生的发音误区,如反复听录音习得标准音,开展朗读模仿练习,强化音标的学习应用,通过音标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型与发声部位的变化。
例如,教授“weather”这个单元时,核心词weather的正确发音是/ˈwɛðər/,教师首先应展示单词的音标,确保学生理解每个音标代表的声音。接着教师示范发音时的口型和舌位,双唇微张,舌头轻轻抵住上齿,发出/w/的声音。随后舌尖轻触齿龈,发出清晰的/ɛ/音。在发最后一个音/ðər/时,舌尖放在上齿背后,舌面轻触上齿,形成典型的浊音。每个发音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模仿,纠正不准确的发音,避免将/ð/发成/d/的常见错误。借助上述分音节教学,教师可即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使之能更细致地注意到自己发音的每一个细节。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单词“weather”的发音视频,视频中标明发声部位,给出口型的动态图示,帮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发音认知。学生通过反复的听说练习,能够逐渐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自然流畅地发音(见表1)。
三、合理安排活动,促使学生“我爱说”
(一)开展深度互动,提供实践机会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发生在社交互动中,互动是语言习得的核心机制,语言是社会互动的工具,知识借助语言工具方可内化。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际语言使用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加深理解掌握。教师可设置问题解决任务,组织讨论会或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英语表达,在交流中学习协作技巧。
例如,在“Sports”主题课堂活动中,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先引入一系列与体育相关的词汇如basketball、soccer、swimming等,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之后教师设置具体的情境任务,请学生计划一次校园体育节活动,将学生合理分组,每组负责一项具体任务,如策划比赛项目,撰写比赛规则或设计宣传海报,学生应使用英语进行沟通,可向教师寻求帮助。在体育节策划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词典的帮助下用英语介绍每项运动的规则,如“Each team has five players in a basketball game.”,学生需要就比赛流程、参赛队伍和比赛时间开展讨论,并用英语形式表述,如“The soccer game starts at 10 a.m.Each game lasts for 30 minutes.”,使学生能够深度互动,练习口语。教师还可引入角色扮演环节,模拟比赛当日的场景,请学生扮演教练、裁判与运动员的角色,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如裁判宣布“The next game is between Class 3 and Class 4. Please get ready.”,增强语言实践的深度。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供语言支持,介绍相关单词与表达,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法错误,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英语。
(二)借助口语竞赛,营造交际氛围
根据杜威的教育实用主义理论,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竞赛具有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参与度的独特功能,教师应合理利用口语竞赛。英语教师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口语竞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竞赛的紧张感促使学生超越日常课堂训练的限制,积极寻找机会表达自我,强化对语言的掌握。组织竞赛时,教师首先应明确竞赛的规则,敲定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竞赛主题,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教师还应确保竞赛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小组合作或个人表达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竞赛中获得表达的动力。
例如,教师可组织“The Year 2050”为主题的口语竞赛,设计一系列活动来营造交际氛围。教师首先介绍竞赛的基本框架,即学生需用英语进行未来预测的主题演讲,竞赛分为准备阶段和演讲阶段。在准备阶段,学生需要收集关于未来科技、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资料,构思自己的演讲稿,描述2050年的世界。演讲阶段,每位参赛者都有两分钟时间在讲台上自由发挥,学生应尽量使用丰富的词汇和流畅的语句描述自己对未来的想象,如“By 2050,cars will fly in the sky.” 。教师在此阶段的任务是评估学生的发音、流利度、语法正确性以及创意,指导学生定向发展。为提高现场的互动性,观众学生可以在每次演讲后提问,提升演讲者的思考能力,激发听众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其教学方法将持续演化。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总之,小学英语教师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融入更多实践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惠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3(4):189-191.
[2]丁香玉.提升小学英语口语教学效率的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7):64-66.
[3]马云.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2022(5):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