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改造园所环境,助力幼儿多向成长
2024-11-05易冰
在幼儿园中创设丰富有趣的教育环境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获取经验。基于此,我园教师整合园内外环境问题,以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为核心,充分利用园所室内外环境,打造多元化的活动空间,助力幼儿的多种能力发展与多向成长。
一、整合园内环境问题,提出环境改造方案
我园在规划初期比较仓促。教师根据幼儿学习及日常活动情况,总结了目前园内环境存在的几点问题:整体空间利用度低,种植园地形式单一,缺少户外沙水池,室内缺少专用活动室等。
基于此,我园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环境改造。第一,与课程进行连接,从室内到室外均创设课程游戏化环境。第二,添置大量丰富有趣、互动性强的物件,引导幼儿回归自然,投身于户外活动。第三,与自然环境结合,引导幼儿巧妙地使用大自然中的各种材料玩耍,积累审美经验,丰富创作体验。针对以上三点共识性的问题,我们园所的环境悄悄地发生了以下变化……
二、充分利用户外空间,打造多维特色游戏环境
户外自然环境是幼儿天然的学习场,是他们深度学习的有效通道,也是课程游戏化开展的重要空间。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幼儿对话,了解其需求,并结合课程主题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打造“乐乐小山坡”“乐乐农庄”“沙水池”等多维特色游戏环境。
变化一:优化“乐乐小山坡”
首先,教师优化了幼儿户外活动空间,将郁郁葱葱的灌木丛砍掉,修整成草坪和小山坡,优化了“乐乐小山坡”特色园区,便于幼儿互动与游戏。基于新的户外环境,课程游戏化的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春日,幼儿围坐在一起,观察着树荫间透出的光斑,感受落英缤纷的美;夏日,幼儿惬意地在树荫下乘凉,听蝉鸣喁喁;秋日,幼儿捡拾飘落的树叶,闻桂花芬芳,品柿子香甜;冬日,幼儿自制暖饮,看漫天雪花飞舞……
此外,教师还在幼儿喜欢的池塘边增设了“鱼戏亭”,在小山坡旁搭建了木制游戏屋,帮助幼儿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为幼儿活动时提供舒适的休息空间。幼儿十分喜爱这里,将娃娃家、表演区的玩具搬到了小池塘边,开始了角色扮演的游戏,与捡来的树叶、小草互动,生成了很多新的游戏内容,户外环境中的角角落落都被利用了起来,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变化二:翻新“乐乐农庄”
“乐乐农庄”是一片种植园区,幼儿可以在这里进行种植、管理、收获等一切活动。教师们利用假期时间初建了“乐乐农庄”,在每一块菜地边上都铺设了便于幼儿行走的石头,墙面被改造成涂鸦记录墙。幼儿们把“乐乐农庄”当作分享空间,他们喜欢在这里观察植物、做生长记录,通过工具和材料与农庄中的植物“互动对话”。去年我们还在“乐乐农庄”里种植了柿子树、石榴树、砂糖橘树等,在今年秋天,幼儿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还以“我最喜欢的果树”为主题展开了创作。
除此之外,“乐乐农庄”中还有一块水稻田,幼儿在教室内活动时能透过窗户看到水稻的生长变化,对水稻这一农作物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及时抓住幼儿这一兴趣点,开展了户外体验活动。幼儿在园林师傅的指导下学会用镰刀收割水稻、剪稻穗、剥稻谷。在不断地挑战与尝试中,幼儿们学会了合作。通过实践,幼儿更加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粒粒皆辛苦”,树立了“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珍惜粮食”的正确价值观。
在小小的农场中,幼儿就是“小主人”,为了更好地延续农场的功能与活动价值,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了“乐乐农庄”的第二次升级改造。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了改造图纸,将教学楼前的灌木丛、小花都除掉,将阳光最充裕的一片地方留给了新的小菜地。自此,“乐乐农庄”成为幼儿学习与互动的综合场地,这样优良的环境也顺势增强了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多样化游戏体验。
变化三:“幸福树”下的“沙水池”
“沙水池”是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打造“沙水池”环境,教师带领幼儿利用课余时间逛园子、想点子,共同规划适合“沙水池”的区域。
在园所内有一棵高大、茂密、四季常青的“幸福树”,幼儿十分喜欢这棵树,每次散步的时候都会跑去抱一抱、摸一摸,还在树的周围设计制作了动物造型的微景观。于是,幼儿与教师商量在“幸福树”下建造“沙水池”,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设计想法。教师将幼儿的设计想法展示给工人师傅,并鼓励幼儿与师傅交流自己的特色设计。最终,一个精致、巧妙的“沙水池”被建造在“幸福树”之下。微风摇曳,幼儿在树荫下快乐地玩沙嬉水。一棵树下的变化也正是幼儿与园中的一草一木对话的体现,洋溢着园所“乐行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教学理念。
三、融合创新,促进户外环境与课程资源的相互转化
户外环境的不断优化与整合,也衍生出了许多与户外活动相融合的课程资源,教师鼓励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入探究与互动。
1.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体验
教师鼓励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户外环境中进行课程活动,体验游戏互动的乐趣。比如,中班幼儿喜欢将“娃娃家”搬到小池塘边上,教师便鼓励其利用小池塘的自然环境进行体验课程,幼儿每次都兴致勃勃地主动前往活动目的地,在探索与体验中发展了自身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2.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户外环境资源
教师根据课程活动类型进行合理划分,充分利用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围,将适合的活动搬至户外开展。比如,在小池塘边增设“鱼戏亭”之后,许多幼儿对这个亭子产生了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带着画板和画笔来到户外,记录自己眼中的“鱼戏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提升了绘画表现能力,也在自主表达、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环境的熟悉度与归属感。
四、整合专用活动室,打造儿童之家
幼儿园专用活动室是专门用于幼儿从事个别活动的独立空间,它区别于班级的活动室,由师幼共同打造完成。基于此,教师们结合园所内的空间环境和园本课程需求,建立了集儿童科学发现室、剪纸美工室、图书室等为一体的儿童之家,打造幼儿专属的游戏乐园。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集中性:改造后的儿童之家空间宽敞,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区等各类型活动室均集中在里面。空间的整合利用也让活动所需的材料数量更为充裕,更加便于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和教师的巡回指导。
2.多元性:儿童之家的活动室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分区活动室都具有多个功能。比如,图书室中除了可以看书,还可以在小舞台上进行绘本剧的表演。
3.联动性:儿童之家的各区域是可以进行联动的。比如,幼儿在生活坊等待美味食物的间隙就可以到旁边的绘本区进行阅读,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综上所述,我园基于现有活动课程及园所环境情况,不断优化园所的室内外环境,将小园子打造成儿童的快乐游戏场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加深入地关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优化课程、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提供了重要支持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