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考察报告

2024-11-05林喜勇

民主与科学 2024年4期

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本报告旨在梳理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特点,分析二者的异同,深入探究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进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其中提到:“福建有福州、泉州、漳州、长汀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福建的骄傲。另外还有许多省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本报告旨在梳理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特点,分析二者的异同,深入探究二者之间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进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

一、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渊源特点

闽南和客家这两个民系主要都是在闽地形成,虽然二者在追溯先祖时时常把西晋“八王之乱”作为南迁的源头,但这一次南迁,其实对闽南民系和客家民系的形成并无多大影响。因为当时入闽者数量极其有限,直到隋大业年间,闽地人口也仅有五六万,并无产生民系的条件。

(一)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发源于初唐,主要包括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即通常意义上的“闽南地区”。从秦朝到隋唐,闽南仍未能形成民系。唐初,发生“蛮獠啸乱”事件,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将士入闽平乱。垂拱二年(686),陈元光奏请朝廷于泉、潮之间增设一州,即漳州。陈元光平定啸乱后,劝农务本、扶持工商、兴修水利、积极屯田、创办乡校,并实行汉蛮通婚,实现民族大融合。随后,厦漳泉三地逐渐衍生出闽南民系。

闽南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主要特点有:(1)海洋性。闽南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海洋资源不仅为闽南人提供了生存空间,还造就了闽南人勇敢拼搏、不畏艰险、讲义气的精神。(2)多元性。闽南文化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外来文化等多种元素,同时依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俗,如关帝、妈祖、开漳圣王、保生大帝等。(3)开放性。闽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善于吸收和融合其他文化精华来创新与发展自身。在闽南,常有不同宗教的寺庙睦邻而建,部分寺庙甚至把道教、佛教的神灵一起供奉。(4)悲悯性。基于闽南人出海捕鱼(闽南地区称为“讨海”)的传统,闽南人保留了出海捕鱼遇到不明尸骸立刻停止作业,将其带回安葬,并建庙集中供奉的风俗。面对大自然和生命,闽南人始终持有谦卑与悲悯的态度。

(二)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的形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早的溯至西晋,晚的则认为是明清时期,目前普遍认可的是刘善群先生的“南宋说”。此后随着定居人群数量超过原住民后,形成人口优势,并与当地文化习俗相互融合影响,经过数百年的孕育,逐渐衍生出了客家民系。后来随着再次迁徙,客家人走出福建,遍布广东、江西、广西、台湾等地,甚至定居海外。

客家文化形成了以下特点:(1)客居性。客居性是客家文化的最大特点,迁移与客居的过程是“客家”一词的由来,低调、务实、本分形成了客家人的文化基因。(2)宗亲性。由于是外来避难的,经常受到官府欺压和原住民排挤,加上寄居他乡、怀念故土,客家人非常重视家族和宗族,具有强烈的宗亲观念、严密的宗族组织和族谱传承。(3)坚韧性。客家先人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造就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4)务实性。客家人以山区作为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勤劳耕作,脚踏实地。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别重视教育,注重与宗亲之间的合作互助,在社交方面待人真诚,与人建立稳定实用的合作关系。

二、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异同

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但由于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而有所差异。闽南文化受海洋文明的影响开放而包容,客家文化则在迁徙与融合中坚韧而内敛。

(一)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相同点

1.民族同一、爱国同心

闽南人与客家人同是汉族,都是以北方移民,尤其是中原移民为主体,溯本追源,同为一家。同时,二者都秉承中原文化最基本、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同样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的抗元、抗清斗争中,闽南人和客家人都挺身而出,舍命抗争,即使失败也展示了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闽南人黄道周、郑成功,客家人刘永福、丘逢甲是其中代表。

2.文化同宗、习俗同源

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均以儒家文化为本体,且二者都很重视祭祖、修族谱,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具有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以及同乡观念、族群意识。二者也都有着丰富且相近的节日庆典和礼仪习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此外,在婚礼、葬礼、乔迁等人生重要仪式、家族家庭大事上,二者也都有着相近的程序和礼仪规范。

(二)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不同点

1.迁徙本源差异

闽南人南迁是官方行为,是主动选择的结果,且南迁时间较早,几乎都在唐初,在迁移上呈现出整体迁徙安置的特点。闽南人以征服者的姿态先行占据了漳州平原以及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而客家人的南迁是为了躲避战乱,是被动行为,一般认为是宋代之后才慢慢形成,且呈现出长时间、多批次的零散性。作为后来者,他们选择了人烟较为稀少的山区居住。

2.语言文化差异

闽南语和客家话都来源于河洛话,但闽南语保留了更多古代汉语的发音,被称为古代汉语中的“活化石”。由于南迁时间、居住地较为统一,漳、厦、泉、台各地的闽南语发音虽有不同,但沟通基本无障碍。客家话南来较迟,且南迁时间、地域跨度较大,其母语受到外族语言融合已大不相同,因此客家话并未统一,而是形成以梅州话为主的客家话语系。

3.建筑风格差异

闽南的传统建筑多是单幢自住房,独立门户、红砖赤瓦、燕尾屋脊,其特点是华丽精致、美观外放。客家建筑以集体群居房为主,兼具生活与防御的特点,体现了客家人在艰苦环境中保平安、求生存的愿景。

4.民间艺术差异

闽南的民间艺术受海洋文明影响,华丽而张扬,形成了高甲戏、歌仔戏等以华丽的服饰、夸张的动作和独特的唱腔而闻名的传统戏曲艺术。客家民间艺术更显质朴醇厚,依托山区环境创造了质朴动人的山歌,创作出反映生活与情感的歌词、简洁有力的舞蹈动作。

5.饮食文化差异

闽南美食以海鲜为主,讲究鲜、香、嫩的口感,如蚵仔煎、土笋冻等,口味讲究鲜美。客家菜以肉类和蔬菜为主,注重原汁原味,如酿豆腐、盐焗鸡等,都是用独特的烹饪技艺巧妙地对食材进行加工,口味醇美。

三、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之路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闽西发展,提出充分发挥客家文化优势,促进客家恳亲交流,推进港、澳、台、侨工作,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是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龙岩市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对于推进漳州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具有重大意义。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增进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情感与理解。

(一)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过程

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历史发展中,客家人带来了农耕文化、家族观念和崇文重教的精神,而闽南人则向客家人展示了海洋文化、商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闽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洋资源优势,成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客家地区则依托丰富的山区资源发展。近年来,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与认识这两种文化。同时,与其他地区如中国台湾、东南亚地区等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既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认同,又推动了融合与发展。

(二)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的特点

闽南文化在与客家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互补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点。首先,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展现出了很强的互补性。闽南文化的包容、开放、拼搏与客家文化的坚韧、务实、实干在互补中共同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其次,两种文化都能够接纳和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能够保持自身的独立与特性。此外,两种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文化形态,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的意义

在文化传承上,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二者的融合使得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得以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在社会交流上,二者的融合增进了不同民系之间的理解与认同,推动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环境,有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经济发展上,融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两种文化融合产生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推动了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例如,闽南和客家特色相结合的建筑、美食、民俗活动等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精神内涵上,融合培养了人们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帮助人们突破固有思维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视角看待问题。

四、促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融合发展的若干建议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两种文化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在交流与碰撞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谱新章。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工作,推动两种文化的深入融合和发展。

(一)加强文化交流,搭建共享平台

定期举办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联合展览、论坛、节庆等活动,加强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梅州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协作,增进闽南地区和客家聚居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集地域、文化、历史、旅游资源展示与推广于一体的线上线下综合平台。线上部分可包括详细的文化资源数据库、虚拟展览、在线交流社区等;线下部分可以设立实体展览馆、体验中心等。

(二)加强产业融合,促进阵地共建

促进闽客地区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同举办经贸活动、投资合作等方式,推动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将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融入相关产业发展中,如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手工业等,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综合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特色,利用两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文化旅游合作项目。例如,可以整合闽南的海洋资源与客家的山区资源,形成山海协作,共同开发打造“山海经”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

(三)鼓励文化创新,共创非遗品牌

加大对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如位于漳州古城的永定会馆,曾是连接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重要枢纽,应加以修复。通过数字化等手段,积极推动南靖、华安、平和、诏安等地土楼的资源整合、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联合永定、梅州等地策办“土楼回家”巡展。总之,我们要鼓励文化创新,推动两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转型,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人才共育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发展。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为文化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学校教育中纳入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心。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学者等走进校园,进行现场表演、讲座等,增强学生对文化的感性认识。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文化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对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五)鼓励民间交流,建立友好城邻

鼓励闽客之间的民间组织、团体、个人之间的交流与互访,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如民间艺术交流、民俗文化体验等,让普通民众更深入地感受两种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融合志愿者队伍,组织志愿者与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等工作。推动两地城市之间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加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六)利用现代传媒,讲好闽客故事

借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创作推出漳州客家山歌选编、主题MV等文艺作品,谋划举办闽南语歌曲与客家山歌创作赛、歌手赛等。广泛传播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提高两种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文化交流活动,扩大文化融合的覆盖面。加强闽西南红色文化研究,挖掘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打造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并制作文化宣传册、海报、纪录片等宣传品,向公众普及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知识和特色,讲好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故事。

闽南客家共携手,文化融合谱新章。总之,促进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融合发展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也将为漳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作者为九三学社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兼职编辑: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