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探赜
2024-11-05张英季卫兵
精神的价值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马克思进一步观察到,科学家在实践过程中凝练出独特的客观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在经历自我确证后,能够逐步转化为推动实践活动向前的意志和动机。它不仅赋能科技创新的每一步进展,还为探索自然奥秘和调和人际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稳固支撑。这种支撑体现在为科学家提供方向指引,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热情和勇气,推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科学家精神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尽管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但科学家精神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深入挖掘和探究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已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坚定科技报国理想,为科技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战略基础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精神力量的引领。科学家精神不仅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时代风貌的生动体现,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已演变为国家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及价值观的综合较量。面对当前国际上复杂多变的局势和国内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和国家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愈发迫切。一支坚守科技报国、创新为民初心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在此时显得尤为关键。国家科技实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受科学家精神的影响。缺乏科学家精神所激发的伟大力量,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乃至综合国力难以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我们应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继承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忠诚爱国、矢志创新的优良传统,主动担当起建设科技强国和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通过汇聚各方力量,加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培育科学家精神对坚定科技工作者为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将党和国家的主导需求转化为科学家的内在追求,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名利观的科技人才。“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2]因此,我们应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汇聚科技工作者的力量,引导他们在时代发展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科技工作者的崇高科学理想是实现宏伟科学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勇于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典范,如钱学森、王淦昌、邓稼先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名利最轻、家国为重的处世准则。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以实现科技强国为己任,在科技实践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品质、升华道德情操、提升理想境界。这种精神层面的成长会深刻影响科技活动的方向与方式。在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上,弘扬科学家精神至关重要。每位科学家的初心都是基于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为了指引科技人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我们必须强调科学家精神的核心价值,鼓励科技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科技攻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树立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奋斗的目标。在科研创新工作中,我们应发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以创新精神、求实态度、协同合作为基石,推动科研事业持续发展。这样的精神追求和行动准则,将有助于更加稳健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科学家精神能凝聚起磅礴的奋进力量,对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意义深远。从老一辈科学家的奋斗经历中凝练而成的科学家精神,有着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核心品质,对青年科技人才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能激励他们增强科研的信心、决心与恒心,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与能力。同时,科学家精神不仅能激发个体内在动力,更能增强整个科技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科技工作者会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信念,团结协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此外,科学家精神所倡导的严谨治学、勤奋创新的态度,有助于科技工作者自觉提升科研素养,进而在团队中形成浓厚CZSbqMOu5l9Yvn80DPt3jg==的学术氛围。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中,广大科技工作者相互鼓励、支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高的效率投身科研工作,共同推动科研事业蓬勃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强盛都离不开蓬勃的精神力量。深植于民族血脉、体现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族繁荣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科学家们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表现体现了求真务实、探索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他们以勇于担当和提携后辈的胸怀,集智攻关,推动了中国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持续提升,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精神不仅丰富了民族优秀文化,而且正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在培育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基石,而科学家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相契合,正是展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一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成为支撑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科学家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求真务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体现了民族意识形态上的精神独立,并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精神支撑。革命文化中的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等精神追求,则展现了科技工作者对革命文化的坚定信念,激励一批又一批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攻坚超越。科学家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精神层面的重要展现,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社会思潮的冲击,培育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自信,进而为推动民族复兴、完善国家治理、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三、推动风清气正的作风学风建设,打造良好科研生态
优良的科研作风学风是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的生命线,是科研成果扎根生长不可缺少的土壤。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一直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党和政府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科研文化,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和舆论氛围。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培育科学家精神有利于帮助科技工作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值得推崇的,什么是需要批判的,从而树立崇高的道德追求,争做践行优良作风学风的表率。
对真理的执着和探索是科学家群体永恒的价值追求,也是科学家精神的突出表现。科学研究是一项讲求严谨的事业,重在探究客观真理;同时,科研成果必须十分精确,以特定的形态与规范呈现出来。因此,科学家精神除了强调科学实验与科研探索的真实性、可信性,还要求科学家具备和科技工作实践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标准,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统一。要远离拉关系、跑项目、争荣誉等不良习气,回归到对科学的精神气质、严以律己的科学风尚的追求上来,使科技行为真正符合追求真理、创造新知的科学精神内核。科学知识的积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代际接续的结果。古往今来,每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身上都体现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他们将探求真理作为毕生追求,不断摆脱固有观念的束缚,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推动中国科技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成就,而且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相较于有形的科技成果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更长久的生命力。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认为:“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有着不计功利研究科学、献身科学的理想主义传统;严谨、求实、不以从事科学来追求非分私利的传统。这些传统都更加需要倡导。而这种倡导之所以必要,恰恰说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传统,在今天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3]当前,我国科技界在作风学风方面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依然存在,研究灌水、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学诚信还处于灰色地带,从事肆意扩张的“大型豪华”研究、以“概念股”范式误导科学研究方向、把“概念探索”和尚在“科学实验”阶段的东西不负责任地推向实际应用等行为层出不穷。[4]近年来,背离学术诚信、逾越学术道德底线的现象仍在增加。涉及抄袭、造假等不良行为的新闻不断被曝光,甚至在业界备受信赖的学术期刊上和知名科学家身上也出现了类似情形。这对科学事业的崇高性和公信力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损害,不仅违背学术的诚实、严谨和客观原则,也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和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为了端正学术行为,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和生态。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应坚守自己的理想,向笃实力行、严谨治学的老一辈优秀科学家看齐,遵循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反对投机取巧、浮夸浮躁。[5]
科学家精神作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标杆,彰显了高度的职业道德和卓越的专业素养。优秀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的基石和保障,是科技工作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和生命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名利等诱惑的出现,部分科技工作者仍有可能无视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进而选择投机取巧,走向学术腐败。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深化作风与学风建设,是科技工作者强化职业规范、坚守思想价值准则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科学家群体的信任度,更是维护中国科学界公信力、推动科学研究规范化和科学界cIFDatcZQ/9IEMoKrYwZ9g==职业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加速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素养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重要基础,是个人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科学素养能对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既是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必备素质,也是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推手。2021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颁布,以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5类人群为重点,对提升科学素质作出总体部署。具体目标为,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6]同时要求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构建全域、全时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基层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和科学素质国际交流合作工程,并且完善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如此,方能为提升国民科技素质、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7]科学素养并非仅针对科技工作者群体,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动力,而科学普及则是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相辅相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培育科学家精神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精神培育的过程,也是对公民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公民理解科学事业,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还有助于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科学的内涵与要义。科学家精神在社会上的宣传与普及有利于建构积极正面、崇高感人的科学家形象,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对科技与科技工作者的关注。科学家精神的教育与传播能对全民的科学素养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科学成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化为历史文化形态,而科学家精神则更能够历久弥新,持续激励人民群众创新奋斗,展现出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培育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也是科学普及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大众的创新潜能,为打造高素质的创新队伍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培育科学家精神还能增强人民群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理解与参与度,提升他们对科学家职业的认同感。这有助于进一步将科技工作塑造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推动全民科学素质与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热爱并投身科技事业的良好氛围。
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世界、人生和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作为精神旗帜,它深刻地塑造着每个成员的思想与行为。[8]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高度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导向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内容上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反映了对不同层面主体的要求,也具体映射为科学家精神的价值追求和品质。科学家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呈现,其目标是推进社会进步,培育新时代的公民,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而且是价值选择的风向标,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巩固全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促进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和谐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内容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将其作为基础性工程培育和推广,能够增强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特征上高度契合,成为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典范。这种精神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还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诉求相耦合,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10]。这要求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群体的优秀品质为引领,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共同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社会层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创新、求实、奉献精神,能够为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正向支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基本要求。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不仅要遵循科学界的价值规范和伦理要求,更要坚守热爱祖国的情怀。这种爱国情怀与科学家精神中的创新、求实、奉献内核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它要求科技工作者既要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又要着眼人文关怀,满足社会对自由、平等的ab82b8bd52f69e869da653b366972a9129bdc3285b8a2c8b6b938ae4d367988f追求。同时,科学家群体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自由探索、勇于挑战、实践检验等精神,对于推动现代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象化。科学家精神中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和协作精神,为个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示范和引领。综上所述,科学家精神不仅体现了科学家的价值观,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科技领域的具体呈现,为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5月29日。
[3]刘兵:《理解并传承科学家的精神遗产》,《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
[4]孙昌璞:《营造良好的作风学风,践行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基金》,2019年第6期,第549-550页。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6年5月19日。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
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2021年6月
3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21/content_5623051.htm。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276页。
[8]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12年第23期,第32-35页。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明日报》,2014年5月4日。
[10]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4年6月25日。
(张英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季卫兵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本文系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度工业文化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源流与引领研究”〔编号GYWH-ZY01〕、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指导性课题“高校支撑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安全发展研究”〔编号GXZK2024-80〕、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计划“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精神弘扬研究”〔编号KYCX22-052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林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