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种业态势下涉农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4-11-05李云陈风霞付晶赵爽石鹤飞
摘 要:粮食生产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种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产教融合是链接院校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共赢发展”的必要手段,该文通过分析种子产业链结构,调研种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拓宽人才需求信息收集途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方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及增强办学活力5个方面对涉农职业类院校种业人才培养进行阐述,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使农业人才更为适应种业市场及国家种业需求,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农业经济。
关键词:新种业;涉农高职;招生改革;课程建设;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51-05
Abstract: Grain production must keep pace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ee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 Only by grasping Chinese seeds with one's own hands can it be the foundation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and stabilizing the Chinese people's own rice bowl.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 bridge and link connecting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means to achieve "win-win development between gEgpQFUCjjBNe2WMQq/bog==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eed industry chai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seed industry, and expound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the seed industry in agriculture-related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five aspects: broadening the collection channels of talent demand information, reform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s, innova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thods, improving social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running schools.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o that agricultural talents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seed industry market and the national seed industry, and better serve the local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words: new seed industry;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nrollment refor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种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种子安全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与战略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作为涉农专业更要紧跟农业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 种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种业产业链各环节,才能有的放矢。从农作物种子产业链的现状来看,具体可以细分为品种研发、种子生产、种子加工和销售服务4大环节,种业企业整体价值提升正是依靠于上述4个环节的价值提升。
1.1 品种选育环节
种子品种的研发可以说是种子行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起始的环节。好的种子品种、好的研发力量体现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育种即是将已有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人工选择、杂交和定向培育等手段来创造新的品种的过程,现已逐渐形成了以杂交育种为中心,以系统育种、诱变育种、分子育种等相结合的多种育种途径,选育出了高产、稳产的优质品种,对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品质的改善以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种子生产环节
种子生产及有效供给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保证种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种业企业生产种子通常以自制模式、委托代繁模式及自办基地为主,通过不同模式的选择达到节约土地租赁成本、分散种植风险,快速进行扩张等经营目的。
1.2.1 “企业+基地+农户”的自制模式
种子企业可与基地(基层组织如村镇等)、农户签订三方生产合同,基地协调组织生产面积、种子收购等关键环节,农户负责提供进行田间操作的劳力,企业则通过委派技术人员进驻制种基地进行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收获种子后,农户将其交付企业,经由企业检验合格后以合同约定价格将种子款项支付给农户,并支付基地一定管理费用。一般由农户承担天气灾害风险,企业则承担技术方案不当风险[2]。
1.2.2 “企业+代制商”的委托代繁模式
种子企业可委托制种技术和组织能力强、诚信度高、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代制商进行代理制种。通过签署委托生产合同,代制商组织种子生产,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方案及亲本材料等,并安排技术人员对关键环节如田间质量等进行监督及检查。种子收获后,代制商交付种子给公司,经最终检验合格后将种子款支付代制商。在此种代制模式下,若出现自然灾害、技术方案不合理等情况影响制种产量,风险主要由代制商承担[2]。
1.2.3 企业依靠租赁/流转土地的自办基地模式
种子企业通过租赁/流转土地,选派企业自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雇佣种植人员,自主组织生产经营管理[2]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工作。此种模式下种子的生产风险和收益均有企业自行承担。
1.3 种子加工环节
种子加工范围是从收获后到播种前进行加工处理的全过程,主要有干燥、预加工、清洗、分级、选后处理、定量包装和储存等内容[3]。现实生活中,种子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是绝大多数种子加工的工艺都包括基础的初清、精选分级、拌药处理、称重及包装等[4]。种子干燥可采用加热、机械通风、自然法和干燥剂脱湿等方式;种子处理技术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处理,处理的目的是防治病虫、刺激萌发、打破休眠、利于播种和提高活力等[4]。
1.4 销售服务环节
1.4.1 公司+经销商+农户
大多数种子企业的传统种子销售方式为代理分销方式,即将种子成品直接销售给一级经销商,再由一级经销商销售给零售商,最终由零售商销售给农户。这种模式下企业的销售压力相对较小,但是由于链条较长、节点较多,后续技术指导和产品服务跟进较弱。
1.4.2 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式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一些种子企业在发展重点优势区域逐渐开展大户直销。通过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签订销售协议,下游客户依照公司规定付款提货,负责维护市场和全过程服务。销售结束后,按照年度销售政策与下游客户进行结算[5]。
1.4.3 种药肥一体化服务
即提供全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在销售种子的同时,持续开展化肥产品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指导与推广工作。农药业务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保证下游客户生产需求,同时提供无人机喷药等服务。
2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位推动种业发展,从而对种业人才的培养也更为重视,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6%以上,水稻、小麦两大粮食作物品种能达到100%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5%以上,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不同作物种业明显发展不均衡,种业发展总体竞争力及效益仍有不足,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绷得更紧。保障PZwyRu/j58IYA8FI30rHNdv/U4IeMnf/dNw3A8nNW2o=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从良种方面挖掘潜力,让种子这颗坚强的“中国芯”,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坚强基石。随着种业振兴行动的不断推进,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种业发展情况,深入刨析种业发展特点,现从如下几方面总结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2.1 我国种子基地建设概况
种子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育制种基地(西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西南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52个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大县、100个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的种子基地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同时种业基地支持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中央投资更多,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海南、四川、甘肃、广东和湖南建设5个以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育种和制种基地的建设构筑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的基石,这些基地未来必将为中国农业不断丰收、播撒更多、更优质的种子,成为农业现代化征途中一抹亮丽的风景。
2.2 主要农作物种子状况
2.2.1 种子商品化率
目前全国重要农作物的种子商品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玉米、杂交水稻商品化率最高,均已达到100%。常规稻、小麦、大豆和马铃薯均可实现一定的留种率,所以商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数据来看,我国主要农作物商品化率基本已达到70%以上,在商品化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拓(图1)。
2.2.2 种子亩用种量
小麦亩用种量呈上升趋势,水稻、大豆、马铃薯的亩用种量基本保持稳定、略有波动,而玉米的亩用种量呈下降势头。种子亩用种量的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我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育种技术的提升使亩用种量大量减少,另一方面还要受粮食供需、地区环境、播种面积等的综合影响(图2)。
2.2.3 商品种子供需、价格
以2023年春季种子市场为例,种子市场具有:品种选择丰富,结构加速调优;供种数量充足,价格高开稳走;市场秩序良好,供种安全有序的特点。
市售商品种子的价格因供求关系、粮价政策、生产成本、作物类型及品种、销售时间和区域及种业与零售商策略等多种因素影响[6],主要农作物种子呈现出价格区间波动、整体上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制繁种成本快速攀升,种子生产经营利润趋薄,主导企业安排制种相对谨慎,导致市场销售两极化趋势明显,在种子供需形势相对偏松的情况下,部分热销品种供不应求、可能出现结构性偏紧,滞销品种退货率极高、不得不进行转商处理(图3)。
3 我国种业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正处于种业发展迅猛阶段,“育—繁—推—储—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升级,种业正在经历商品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升级换代[7]。
3.1 多种经营模式创新
探索订单农业;拓展种子直销业务;开展农民培训,以培训带动销量;推动营销网络下沉,提升盈利水平。种业品牌化也会成为种业的重要趋势,加强品牌建设有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格局不断优化,资本进入种业势头上升,部分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大型公司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些小型企业逐步被兼并或被直接淘汰出局[8]。我国种业逐步摆脱“小、弱、多、散”的格局特点,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整合步伐持续加快,行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3.2 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
近年来,我国种业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向节肥节水节药、高产优质多抗、全程和全面机zBp98SxhLt9XCE0bZxqiOA==械化方向发展,高产稳产、抗性好的优质品种仍然受到市场青睐。企业升级转型由种子供应商转变为农业综合服务商,给予新型农业主体(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农业合作社)一体化的综合生产服务(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项目有农业化机械、种植方案、农资、植保防疫、加工、贮藏、包装和销售服务等[5]。
3.3 研发投入加大
种子行业发展趋势将聚焦在核心品种、市场开拓、生物技术和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这也就导致只有能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科研能力强、品种储备足,重视专业团队建设,下游产业延伸能力强的种子企业才能成为未来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国内大型种业公司更加重视研发,科研投入持续增长,企业研发实力、育种创新能力与国际跨国种业公司不断拉进。农业科研体制正逐步发生改变,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入,科研单位的人才、技术及资源开始向企业流转,企业将逐步成为种业研究的主体,而农业科研单位则将以基础性研究为主[8]。
3.4 品种迭代时间缩短
农作物品种的生命周期一般有5个阶段:区试审定期、示范推广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种子研发设施的不断投入,以及南繁基地特殊的培育环境使得越来越多有实力的种业企业可以增加年内实验次数,从而缩短实验周期。国家有关农业扶持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增强,国家和省级品种鉴定委员陆续修改了主要农作物审定标准,开通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等,在品种审批环节提高了效率。这些措施都将有利于缩短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
3.5 转基因商业化逐步放开
转基因种业研发投入及相关法律成本较高,转基因技术增加了市场准入壁垒,龙头种企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循序渐进,采用“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发展路径[9],虽不太可能一下子完全放开转基因种子的销售,但长远看会逐步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4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与发展对策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沧州黄骅市,对旱碱麦的种植研究寄予厚望。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渤海之滨,旱碱麦种植面积100.2万亩,主要分布在黄骅市、海兴县、盐山县等县(市)。其中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面积61.8万亩,目前,沧州市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旱碱麦产业链条。2022年全市旱碱麦总产量22.37万t、单产223.3 kg,昔日旱碱地变身今日大粮仓,一步步夯实着粮食丰收丰产的底气。基于我国种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涉农职业类院校对种业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提升种业人才的行业适应性,我校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人才培养创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实践。
4.1 种业人才需求信息的收集
每年组织专业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深入种业公司、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政府部门,进行种业岗位人才需求调研,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管理制度,对种业人才需求技能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同时对未来种业先进人才的需求规模和方向进行科学化、定制化预测。加强与毕业生建立紧密联系,征求广大毕业生的意见和反馈,利用网络平台,随时与毕业生进行行业信息交换,利用毕业生反馈意见表来收集和整理毕业生对于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种业对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各方面的需求要点[10],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技能要点和素质要求等,使学校培养的种业人才能快速的适应岗位要求。
4.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力度。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而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尤为重要,种子专业是农业行业振兴的重要应用型专业,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障毕业生就业前景和中国种业的振兴发展。在建立完善的岗位人才需求基础上,与种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领头人进行深入探讨,共同制定种子专业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11],分项目、分内容进行专项教学。并聘请种子专家,针对当前种业发展态势、科技贡献、育种及种子生产、加工等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等进行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感受种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情[11]。同时引入农业行业企业标准来提升相关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并通过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嫁接改造来增强相关课程的拓展性和延伸性。
第二,加大招生改革和就业力度。我校每年对乡镇一线农业生产经营员工进行校内培训学习;对没时间进校又需要系统学习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采取网上学习;农牧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要求学生在掌握种子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前提下,教师指导毕业实习学生在农业企业工作学习。实习过程中,不仅能巩固育种及种子生产的相关理论知识,也能掌握种子科研、产业化和管理的实践技能,实现学习、就业无缝衔接。
4.3 大力提倡校企合作
我校大力提倡校企合作,与多家农业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我校与沧州农科院紧邻,联合农科院、种业企业共建成果转化、示范及推广等功能一体的种业实训基地,承担了育种课题科研任务、教学实训任务及企业项目转化等内容,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同时服务当地农业发展,将良种的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及相应管理技术传授种植户,走“共建一门课、同写一本书、共管一基地、同育一方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对周围农业的发展起到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也使我院成为对接和服务“三农”发展的一个窗口。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形式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将课堂移到田间,让学生全程参与种子的一体化生产过程。
4.4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我校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实践至少60天,做到学校与企业互联互通相互学习。在河北省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系教师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在科技特派员服务中,有面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的新产品研发,有面向农业合作社开展的技术指导,有面向村镇开展的乡村规划设计咨询,有面向农资销售企业开展的业务知识培训。在此实践过程中,教师既锻炼了技术能力,也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链接。
4.5 增强办学活力
学院加强与企业的大力合作,招聘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企业聘请农学教授作为顾问,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我系创建了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达80%以上。经过总结探索,学院采用“导师+团队+特派员”的培养思路和形式,将种业新技术、教学新模式、行业新标准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 结束语
本文结合沧州职业技术PVDaOMllSctpNEX5cTOqzg==学院实际,基于目前我国种业发展的现状和种业未来发展趋势,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种业涉农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合作平台,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不断提升种业人才培养水平,为服务国家种业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人为危害问题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2(14):48-50.
[2] 徐思哲.基于DCF法的种业企业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22.
[3] 陈海军.种子加工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中国种业,2013(7):20-21.
[4] 汤浩龙,和炳全.现代化农业中的种子加工技术[J].现代化农业,2012(8):62-64.
[5] 农发种业:2019年半年度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3982924604426.html.
[6] 刘春青,景琦.我国玉米种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种业,2020(12):4-7.
[7] 徐春春,闻军清,纪龙,等.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国稻米,2022,28(5):74-78.
[8] 何凌冰,陈艳萍,彭学龄,等.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特征、趋势与深圳对策[J].广东科技,2014,23(22):135-137.
[9] 李国英.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中国种业安全隐忧及商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2,38(2):116-125.
[10] 兰进好,刘源霞.“产学研管”四结合培养种业广适型人才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3(2):50-54.
[11] 兰进好.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种业实用型人才[J].中国种业,201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