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2024-11-05李盼林阿拉木斯江·喀迪尔杨利兴袁天翔陈哲南张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该文探讨文化传承在中国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分析其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研究表明文化传承在促进乡村经济多样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安徽宏村、丽江古城和茶马古道为例,展示文化传承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面临文化与经济平衡、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及文化真实性维护等挑战。该文提出具有本土特征的新型文化继承与创新模型,强调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建议通过政策扶持、激励机制和社区参与,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使文化传承更好地融合到乡村振兴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85-0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entral rol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alyzes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social progres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ase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ultural inherit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economic diversification, enhancing community cohesion and protec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king Hongcun in Anhui Province,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and the ancient Tea-horse Ancient Road as examples, it shows how cultural inheritance can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balance between culture Lwnh3C/mfTH8tv0lyEeDo7/ndeYyMfmkB8j919MAf5k=and economy, the difficulty of passing on traditional skill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cultural authentic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odel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proposes to develop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policy suppor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 as to better integrate cultural inheritance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r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全面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其核心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和生态的改善,而且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不仅是乡村发展的动力和历史的传承,也是乡村生活的灵魂,塑造着乡村的独特身份,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快速现代化的影响下,中国乡村地区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滞后、人才外流和传统文化消退等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威胁到乡村可持续发展,也对维系中国文化多样性构成了威胁。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化传承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保护和发展乡村文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优化。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田野调查等方法,揭示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机制,强调了文化创新活用与连续性的重要性。同时,建立了适应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创新模式,旨在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研究认为,有效的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它能够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并提升乡村地区的吸引力,促进人才回流和文化旅游的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和乡村规划实践者提供宝贵的参考,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贡献力量。

1 文献综述

1.1 乡村振兴相关理论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策略,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经济落后、社会服务不足等问题。在国际上,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起源于20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欧盟区域政策和农村发展政策中得到体现。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整合,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和居民生活,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

国内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则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农村工作方针和政策[2]。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为核心目标。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农村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等方面。

1.2 文化传承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继承是将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习俗和信仰等非物质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创新,从而在当代世界中得到保留与发扬。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又是对其进行革新与激活,使之适合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实践已展现出多样化的成效。例如,一些欧洲国家模仿中国,通过保护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和手工艺品市场,成功地转化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模式,同时保护了文化遗产[3]。

中国的文化传承实践则着重于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以及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业发展中[5];例如通过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品产业等。这些实践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可见,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利用,既能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又能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2 研究方法

如图1所示,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通过文献回顾、案例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我国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及机理进行剖析。该理论框架涉及下列主要方面。

首先,系统理论应用于分析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动态互动,着重考察各子系统之间如何协同发展以达到整体优化。其次,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用于探讨在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创新扩散理论关注于乡村社区内文化创新的传播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创新促进乡村振兴。参与式发展理论则强调地方社区成员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主体地位。

在资料采集方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有关“乡村振兴”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文献、政策文icFkPhj6ZNUlHpiR3sKFJTKFtzwd/y4cQBxouinEH+w=件以及相关的典型事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以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发展时期的农村为对象,采用访谈和问卷等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研究中,运用定性分析辅助编码、分类和主题分析等方法,提炼出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概念及模型。量化分析方面,采用描述统计、关联分析、多元统计等方法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并评价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通过个案的比较,可以对各种个案进行横向与垂直的比对,找出其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进而归纳出一套可供借鉴与推广的范例。

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文化遗产”在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价值的完整理论体系。这样既加强了研究的严谨性,又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战略意义。

3 中国乡村振兴现状与文化传承的挑战

自2017年中国政府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这一政策已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目标是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生活质量、文化、生态环境和治理效能。政府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和提升治理能力等措施。然而,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东、西海岸较发达,而内地和偏远地区相对落后,资源和人力向发达地区聚集,拉大了区域差距。

城镇化进程加快,青壮年涌入城镇工作,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民工荒”,制约乡村经济发展。土地过度开采和不合理使用造成生态损害和环境污染,威胁乡村可持续发展。传统技艺和习俗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挑战,缺乏文化教育和传承体系,新一代对传统文化关注不足,导致文化同质化,削弱地域多样性。

为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创新的文化传承机制,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宣传和大众参与,运用数码和网络技术革新传统传承模式,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应积极参与,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deCl4kmbz3Gw4ejg9XkPf3PKpG4Z0LieTIvlzsmK6sI=开发新商品和市场。

地方特色的传承与创新模式注重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建立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市场认知度。鼓励学校和社区开展文化教育,培养传承人才,举办文化节活动,增强地方文化影响力。结合现代设计和营销,推出具有传统元素的现代产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

这些措施结合了新的文化传承机制和地方特色传承模式,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农村魅力与竞争力,实现文化与经济共荣,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4 案例分析

4.1 具体案例介绍

在探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时,中国的安徽宏村、丽江古城和茶马古道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安徽省黄山市的宏村凭借其徽派建筑和水乡景观闻名于世,其文化旅游的成功大幅提升了地方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则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核心,其文化旅游模式在传承东巴文化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过度商业化和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成为挑战。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的茶马古道展现了文化与商业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文化节等活动振兴了当地茶产业和手工艺,但如何确保这些传统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仍是一大问题。这3个案例展示了地方政府在规划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保护性开发和文化活动的常态化对于维护文化真实性和活力至关重要,而可持续经济模型则确保了长期利益。然而,这些案例也揭示了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如何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

4.2 成功经验与问题分析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在实施过程中,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相融合,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这一融合的成功经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文化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以宏村为代表的旅游地,凭借独有的徽州民居和山水风光,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不仅显著提高了村民收入,也提升了村子的国际形象。然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商业化活动的增加也使原本深刻的文化价值面临简单化和误读的风险。丽江古城的现状说明了旅游与文化融合的复杂性,管理部门将其与旅游结合,促进了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但不断发展的旅游业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原有文化本真的丧失,并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动。茶马古道的案例显示,文化节等活动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茶马古道保留了民族风情,带动了茶叶和手工业的发展,但也面临保持传统精神和特色的挑战。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保持传统精神之间找到平衡。

在本研究中,鉴于茶马古道的路线涉及的地理和文化因素极其复杂,因此主要集中分析了安徽宏村和云南丽江的旅游收入情况。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对于在时间序列中偶尔出现的数据缺失,本研究采用了线性插值运算方法来估算并填补这些空白。线性插值是一种数学工具,它通过2个已知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来估计未知的数据点,从而允许我们对安徽宏村和云南丽江在2016—2023年期间的旅游收入进行了完整的分析(图2)。

由图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从2016年至2019年,丽江古城的旅游收入持续增长,显示出旅游市场的强劲和对经济的推动作用。2019年至2020年,受COVID-19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丽江古城的旅游收入大幅下降,体现出旅游依赖型经济的风险。2021年起,两地开始复苏,特别是云南丽江在2022年显著增长,归因于市场活动恢复和有效策略。到2023年,两地旅游收入明显增长,表明乡村振兴策略和文化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带来的经济益处。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得出以下成功要素。

将当地传统文化与当代旅游有机融合,能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促进地方和经济发展。政府的统筹规划和经营确保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存和利用。在发展旅游时,应注重保护,避免文化活动损害文物。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和节庆融入社会生活,有助于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

5 讨论

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遗产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可以得出,对农村文化遗产的继承,既可以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又可以增强当地的城市形象,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社会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民族文化的要求。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地域特征出发,探索新型农村地区的文化继承与发展机理,以期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延续。这样既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存,又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成长与发展。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上述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揭示其将推动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因此,提出以下意见,以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遗产继承与振兴。

通过政府、社区和个人多方合作,使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及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文化保护,开发文化传承主题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经济和文化效益双赢。在教育系统中整合文化传承内容,培养未来的传承人才。寻求国际合作机会,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提升中国乡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制定长期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规划,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6 结论

6.1 研究总结

本文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保3个层面,探讨了文化遗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阐明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其对乡村经济发展、社区凝聚力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技艺的继承与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则需要通过创新性的传承方式与本土化的方式来解决。

fa37c16e44e469ff35b3e741f2b7a74af3b37b487096293ee8f1405e5c343220

同时,重点关注当地政府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角色,特别是保护与发展,为保障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与生命力提供重要支撑。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的个案研究,总结出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并为世界各地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借鉴。

通过政府、社区、个人等多方合作,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6.2 策略与建议

通过政府、社区、个人等多方合作,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及文化遗产高效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关键[4]。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其次,激发社区居民对文化传承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参与文化保护和创新活动,开发文化传承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实现经济和文化效益双赢。在教育系统中整合文化传承内容,培养未来的传承人才。最后,寻求国际合作机会,学习国外成功经验,提升中国乡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制定长期的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规划,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文化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以来,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应优先考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不仅是其力量之“根”,也是发展之“魂”,无强大的乡村文化和风清气正的乡土文明,乡村振兴难以实现。这一战略的推进关乎国家的大局、整体与长远发展,旨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以及文化遗产的高效继承与创造性发展[7]。

参考文献:

[1] 陶群山.欧盟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0(5):110-113.

[2] 周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1.

[3] 刘景华,亓佩成.欧洲乡村研究在我国的新推进[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4):169-176.

[4] 张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探究与思考[J].大众文艺,2022(4):1-3.

[5] 杨明月,雷尚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潮流元素融合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国潮文化产业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0):56-60,215.

[6] 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s://www.gov.cn/premier/2018-03/22/co ntent_5276608.htm.

[7] 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