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耕读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4-11-05宋勇邢晓峰李玉保刘文强褚鹏飞苏培森郭尚敬
摘 要: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该文调查聊城大学348名农科类本科生的就业意向规划及实际就业情况,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设置耕读教育课程、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共建实习实践平台、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以及挖掘农业传统文化等途径,完善新农科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热爱农村并愿意扎根基层的当代农村建设者,对示范带动农科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农科;就业意向;耕读教育;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21-0139-04
Abstract: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cultivate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planning and actual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348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Liaocheng University, and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curriculum system by setting up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courses, innovating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yGxdkTyboRSvW82G5DMvGOGQw0fvPDIaUCpsjMt8au4=, jointly building internship practice platforms,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subject competitions and explor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Cultivating contemporary rural builders who love the countryside and are willing to take roo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has practical value for demonstrating and driving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employment intention; farming and reading education; practice; exploration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战略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其出发点以及落脚点是为了解决我国社会主要面临的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农村人口老龄化、缺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掣肘。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3],发展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成为农业强国离不开新农科基层人才的共同努力。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焕发新的生机,加强和优化耕读教育体系,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耕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对于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培育全能人才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4]。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耕读教育不系统、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
本文调查了聊城大学2020—2024届农科类本科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新时期农科本科生就业意向规划及实际就业情况,并针对目前在涉农企业就业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探索设置耕读文明类课程,强化“三农”情怀培养,旨在使农科大学生不仅会学习农业文化知识,也要充分了解中国的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并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乡村进行劳动实践教育,以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热爱农村并愿意扎根基层的当代农村建设者。
1 地方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背景
1.1 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建设“新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5]。在根本遵循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树立大学生对于“三农”问题的价值导向,促进大学生专业特长同“三农”情怀相融合,引导学生将服务“三农”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培养数量庞大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2]。
1.2 高校层面:立德树人,培育“新农民”
在新农科背景下,地方涉农高校需要主动集成发挥区域农业优势,根据学生素质提升和就业现状,调整和国家、区域经济重大战略需求相吻合的办学方向,适应新形势、重塑新理念、架构新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国家或地方产业需求进行微动态调整。地方涉农高校以现有专业学科为基础,在长期发展中注重培育和重点建设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走特色办学之路,同时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和产业需求,结合毕业生及企事业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持续推进特色优势专业的协调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守“三农”情怀,践行教育初心,积极发动教师和学生深入涉农企业,怀揣科技兴农的时代使命,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推进乡村振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更加多元化。本文调查了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系2020—2024届348名本科生,其中考研深造占56.3%;在涉农企业就业占比22.1%;其他形式就业占9.2%;未就业人数占12.4%。本科毕业后在涉农企业就职的学生约为总人数的五分之一。
1.3 个人层面:厚植情怀,服务“新农业”
新农科专业毕业生是未来农业企业家、农业科学家、农业教育家的直接来源,是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力量[6]。学生的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个体素质提高、稳定社会就业形势、缓解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环节。农科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涉农企业提供的待遇、工作环境和晋升空间与农科毕业生的期望有些差距,这也是毕业生就业意愿不高的原因。通过分析就业意向调查数据,显示考研深造是大部分地方涉农高校学生的首要选择,考研意向率达到了80.2%,其中公费农科生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具有报考研究生的意向。耕读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内涵极其丰富,在岁月长河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促使中华文明经久不衰、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增设耕读文明课程,厚植“三农”情怀,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乡村,走进农民生活,领会中国乡村文化,建构心系人民价值观念的有力举措。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育人功能[7]。涉农高校设置耕读教育课程,在培养拥有知农、爱农深厚情怀和强农、兴农理想信念的乡村振兴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8]。
2 地方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YvYm4pfI0UMnQDFDoPOpwg==性
2.1 耕读教育是强化“三农”情怀的重要保障
耕读教育的关键和精髓在于经世致用、躬行实践,从土地和自然中汲取成长的力量,特别是在新时代的“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事业中,需要强烈的“三农”情怀和担当意识。从乡村振兴的难点来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精神贫困、文化匮乏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而耕读教育关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关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乡村文明与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衔接,关乎实现乡村振兴的成败[9]。因此,在新农科背景下,重视耕读教育,植入耕读文化,开展耕读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引导大学生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实践和成长。涉农高校对学生专业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大学生对农学专业的专业认同感。
2.2 耕读教育是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途径
耕读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立足专业特色,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生产与教学的融合。耕读教育不仅体现在实习、实践环节,而且还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师资建设、实践训练与专业评估等众多方面。产教融合需要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耕读教育丰富和发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推进和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发展。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是深化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劳动教育是实施耕读教育的有效方式[9]。产业为耕读教育的开展提供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帮扶,耕读教育则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双方各要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各自效益的最大化。
2.3 耕读教育是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让大学生群体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核心力量群体,情怀的培养尤其是“三农”情怀是不可忽视的必要工作,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在校认识的“三农”问题仅仅是停留于书本的、是抽象的,来到农村之后才会观察到真正的具体情况[2]。体验与感悟是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核心,新时代的耕读教育是对“半耕半读”模式进行转化、去粗取精,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涉农高校在开展耕读教育时,离不开建立耕读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良性互动。开展耕读教育,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教育入手,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践基地参加生产工作,为大学生发展提供实习机会和操作空间,培养在校大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规划。在实践中,重视培养过程管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将青年大学生情怀的培养和专业课相结合,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涵养“三农”情怀,解决当前农科人才匮乏、特别是高素质的农科专业人才资源短缺的有力措施。
3 地方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培养路径
3.1 增设耕读文明课程,构建农业特色课程体系
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与传统农业课程教学设计不同,耕读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注重情怀培养,加强“三农”知识的宣讲普及,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中的生活,促进人的理性情感的合理发展,有助于耕读教育和青年大学生“三农”情怀培养的提质增效。聊城大学智慧农业专业于2021年获批设立,同年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劳动教育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智慧农业经典案例分析(产教融合课程);2022年增设了耕读中国课程;2023年优化培养方案,耕读中国更改为中华耕读文明,增设了世界农业起源与发展等课程。将耕读教育相关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必修课,作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课,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耕读意识和耕读精神[9],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蕴含耕读教育素养,在耕读教育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技能。
3.2 深植新农科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建设
完善培养大学生“三农”情怀的相关课程思政建设,主要从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10]。在教学过程中,以传统农学理论知识为基础,有效植入晴耕雨读、劳动精神、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实现“三农”情怀和基础知识的无缝衔接。聊城大学农学与农业工程学院经过2023—2024学年的整体布局,已经实现了所有课程的思政元素全覆盖。一是在理论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文明、农业发展成就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将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等育种事迹巧妙融会贯通于农学基础理论教学课堂中;二是在实习、实验教学的选题中,深度结合现实,了解涉农企业的需求和工作现状,积极引导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三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注重加强国际视野,鼓励学生运用交叉学科视野和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评价标准方面,将大学参与乡村志愿服务、实践调查、技术服务等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
3.3 强化校地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践资源平台
新时代耕读教育要拓展社会实践,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耕读文化教育实践基地[9]。农学类专业实习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贯穿了大学四年,完成从参观了解到学习掌握再到动手实操全过程,最终实现农学知识体系能力的提升。新农科大学生耕读文化教育的培养过程,需要强化社会、地方政府等共同参与,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产品特色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从学校走出到地方,引导主动地接触农业生产一线,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聊城大学依托传统农学专业基地,借助现代农业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建设一批新农科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劳动教育与实践,感受黄河文化、体悟耕读文明,能够了解和热爱新时代的农业、农村、农民,胸育情怀、骨育精神、血育文化、脑育素养、心育奋斗、体育实干。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和实习、实践单位的交流沟通,实习结束后将学生实习总结和单位反馈意见作为评价标准,依据实习总结和反馈意见开展专业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逐步实现从学校到就业单位的无障碍融合贯通。
3.4 参加专业学科竞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依托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大赛和专业技能类竞赛为有效载体,提升农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引导本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选好导师、进入导师实验室,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导师依托科研课题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和科研训练、参加创新创业类大赛等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科研创新综合素质;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科研素质等要素进行综合评价,并引导和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优势,与涉农企业、研究机构、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建设具有新农科专业特色的校外大学生“双创”实践平台,有效对接大学生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积极为大学生打造集创新研发、孵化育成、融资投资、交流展示和技术对接等功能融于一体的“双创”培育中心、互联网“双创”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双创”工作提供校外实践场所,指导大学生踊跃参加乡村实践,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智慧。
3.5 挖掘农业传统文化,打造“三农”情怀教育品牌
根据教育部耕读教育的工作要求及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要点,加强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劳动教育品牌项目,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比重,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5]。聊城大学与东阿县盛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共建聊城大学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成集非遗文创、特色餐饮、科普研学、果蔬采摘、民俗风情、农事实践和观光游娱等诸多休闲农业项目于一体的“花园式”特色产业村和“生态型”田园综合体。近年来,基地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站、山东省齐鲁美丽田园、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食宿条件和课程内容。围绕乡村农业文旅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共建合作,重点打造“三农”情怀教育品牌,互相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农科类学生在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创新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与地方农业产业链相匹配的技术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性。
4 结束语
本文调查了地方高校农科毕业生就业规划意向和就业实际去向,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农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深造,实际进入涉农企业就业的学生较少。虽然政府持续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农业支持和补贴,但由于刻板印象,涉农行业的从业者往往社会地位偏低,社会对其认可度较低[11]。涉农高校需要在讲授传统农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植新农科改革,通过融合课程思政,培植学生从事农业的信念和对农民农村的热爱;增设耕读文明课程,构建“农学理论+农耕文明+工匠精神”的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认知中华文化中“耕读传家”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传承;加强校地校企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创业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农业发展现实问题的能力;挖掘农业传统文化,探索农业优良传统与现代农学的结合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服务当下的“三农”建设与乡村振兴。另外,近几年推动实施涉农专业学生订单定向培养的“公费农科生”政策,实现“入学有编、毕业有岗”,可以解决基层农科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问题,推动更多优秀农科毕业生到广袤乡村建功立业。
涉农高校探索和实践耕读文明教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农科类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体系的有益实践,可以推动新农科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将乡村振兴战略和耕读文明教育思想融入基础理论教育,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工匠精神,以耕读教育赋能“新农人”培养,让青年大学生在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勇担当、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褚娜.宁夏宁南地区推动乡村教育振兴路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1,40(3):44-48,43.
[2] 白双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2):125-126.
[3] 任楚丽.浅谈加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J].现代化农业,2020(4):38-39.
[4] 尚睿智,魏文刚,李晓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校耕读教育路径探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4):97-100.
[5] 方皓,徐小雨.耕读教育形势下大学生“三农”情怀教育实施路径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3):102-105.
[6] 张廷伟,刘长仲,宋丽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0):144-147,160.
[7] 钟霞.耕读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意蕴与实践进路[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7):66-69.
[8] 袁尔纯,唐土红.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J].高等农业教育,2023(1):90-96.
[9] 陈秋平.乡村人才振兴视域下新时代耕读教育发展路径新探[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8(1):48-50.
[10] 卢阳.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对外经贸,2021(12):92-95.
[11] 沈萌萍,杨芷薇,陈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意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山西农经,2022(7):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