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中国女乒首负日本
2024-11-04胡克非

10月10日凌晨,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行的2024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结束女团项目争夺,由孙颖莎、王艺迪、陈幸同组成的中国队1比3不敌由张本美和、平野美宇、伊藤美诚组成的日本队,无缘冠军。
这也是自1974年横滨亚锦赛后的50年来,日本队首次在大赛中击败中国女乒。赛后,孙颖莎通过社交媒体表示,因缺乏系统调整,自己赛后胳膊肌肉出现反应,经过国家队医疗组的检查和亚锦赛组委会的确认后,退出本次亚锦赛的单项比赛。
最终,在2024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女单决赛中,朝鲜选手金琴英战胜张本美和夺得女单冠军。
舆论认为,本届亚锦赛中,中国女乒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是通过比赛暴露出来的问题如果能得到足够重视,并在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中妥善解决,中国女乒未来依然可期。
无缝工艺的新球
在10月10日举行的亚锦赛女团决赛中,首盘,王艺迪2-3惜败张本美和;第二盘,有着“止藤片”之称的孙颖莎以绝对实力和经验3-0轻取伊藤美诚;第三盘,陈幸同1-3负于平野美宇;第四盘,孙颖莎2-3不敌张本美和。最终,国乒女团以1-3的总比分在决赛中失利。
10月13日,随着中国组合陈幸同/蒯曼在女双半决赛中,以0比3不敌日本组合大藤沙月/横井咲樱,中国女乒在本届比赛女单、女团、女双中均丢掉了金牌。
公开资料显示,亚锦赛自1972年创办以来,中国队在三个女子项目中,每届都至少有一枚金牌入账,仅有两次同时无缘女单、女团冠军。1974年,第二次参赛的中国女队仅拼下一枚女双金牌。2005年,未派出王楠、张怡宁两大主力的中国队虽再次同时痛失团体和单打两金,但包揽了女双冠亚军。
赛后有观点认为,本届亚锦赛中国际乒联首次采用的新式用球无缝球给中国乒乓球队制造了困难,也对未来的比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国际乒联在2014年曾改变乒乓球体材质,启用了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的ABS新塑料球,以替代从1891年开始沿用了123年的乒乓球制造原料——赛璐珞(celluloid,硝化纤维塑料)。
当年正是这个材料的改变,降低了运动员进攻时的球速,一度导致了不少力量型打法选手的成绩受到影响。
2020年,中国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丁宁曾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比较了ABS材质和赛璐珞材质的乒乓球。对当时参与她的研究的国家队运动员来说,弹性强、速度快和易控制,是对ABS材质新球的主观感受;旋转弱、线路飘、手感差等成为他们不喜欢新球的主要理由。
在丁宁研究新材料时,国际乒联使用的乒乓球还是采用“有缝”工艺,沿用了赛璐珞乒乓球的胶合处形成接缝,使球的落点、声音、牢度、旋转和飞行轨迹与赛璐珞乒乓球相对接近。
但在本届亚锦赛中,国际乒联首次采用了“无缝”工艺的乒乓球,相比曾经的有缝球,本次比赛采用的新材料40毫米+无缝球有着更均匀的圆度、更强的弹性和更优的旋转性能。无缝的设计使得球体更耐用且富有弹性,与此同时也会带来球在空中轨迹的不稳定,运动员在高质量击球后易造成失误。
此前进行的巴黎奥运会、WTT澳门冠军赛、WTT中国大满贯均使用有缝球作为比赛用球。所以部分乒乓球爱好者认为,无缝球给中国乒乓球队制造了困难。
对此,中国乒乓球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现场比赛来看,王楚钦和孙颖莎等运动员的确对无缝球的使用有程度不同的不适感。“尤其在孙颖莎的反手方面,只能通过提高球的质量来勉强限制对手,这显然与她平时的高水平表现有着不小的差距。”
除了新采用的无缝球外,阿斯塔纳的球馆和球台的质量也多次被球迷吐槽,硬件条件的不足让不少运动员感到不满。
日本乒乓球男子运动员吉村真晴曾在本届亚锦赛中发文表示:“无论是球还是球台都是未知的。平时会有两跳的发球,现在却直接弹出台面。原本能成功的速度流回球或者拉弧圈球,却因为压扁的球感而频频失误。”
主力球员的疲惫
除了对球台和新球不适应以外,主力球员的疲惫也成为中国女乒负于日本后球迷热议的焦点。
“孙颖莎太累了。”不少乒乓球爱好者在赛后表示。从7月27日巴黎奥运会开幕、WTT澳门冠军赛、WTT中国大满贯赛再到亚锦赛,孙颖莎在75天中打了34场141局比赛。
但即便如此,出于大赛经验的考虑,中国女乒仍然选择让孙a47e62488ae814c17b964af021e53efe颖莎领衔出征本届亚锦赛。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女单冠军陈梦选择休战调整,而另一名大将王曼昱则在亚锦赛前因家庭变故选择退赛,最后中国女乒女团阵容为孙颖莎、王艺迪和陈幸同。陈幸同需要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迅速投入到比赛中,这对她的体能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孙颖莎曾公开表示奥运会后频繁的活动使得自己没有办法系统训练,只能通过间隙抽空锻炼,来确保身体状态。
在既没有时差调整,也没有赛场适应的情况下,国乒此次亚锦赛几乎全程都是“以赛代练”,从结果来看,部分运动员的体能和竞技水平均不在最优状态。
与中国女乒相反,在女团决赛中两次击败中国女乒运动员的16岁的张本美和,算上早前的两场女团半决赛以及一场混双,她在一天内共打了5场比赛,共计22局,且5场均取得了胜利。
事实上,本届亚锦赛女团决赛,日本女队也没有派遣最强阵容出战。第一主力早田希娜并未出场,日本女队选择了3名有奥运经验的运动员对阵中国女乒。
从比赛来看,日本女队的意图十分明显——重点培养张本美和,尽可能地让她多接受大赛的磨炼。
本届亚锦赛中,中国女乒年仅20岁的运动员蒯曼也在10月12日凌晨完成了一日五胜的极佳战绩,但随后,蒯曼在女单1/8比赛中不敌韩国名将申裕斌,无缘8强。
谁来击败张本美和?
前述中国乒乓球业内人士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如今乒乓球运动正在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国的训练水平都在提高。由于科技的发达和高水平比赛的增加、国家间人才流动,各国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已经不再神秘,再加上各国对乒乓球运动的投入和重视,部分国家的乒乓球水平在持续提高。
比如日本乒乓球,女队实力十分强大,在今年2月的釜山世乒赛上,日本女乒便让中国女乒两陷险境,双方的实力差距在逐渐缩小。
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日本队便开始有意让年轻人通过参加比赛来获得经验,被中国女乒深入研究过的伊藤美诚开始把机会让给张本美和。在巴黎奥运会选拔赛中,张本美和通过出色的成绩挤掉了伊藤美诚,后者无缘奥运会。
今年3月,张本美和才刚刚成为一名高中生,她的发球、前三板、相持、反手变线技术都很有特色。孙颖莎曾点评过这位比自己小8岁的妹妹:“她的年龄很小,但发展空间、技术的框架,一直都在进步过程中。”
此前,孙颖莎虽然在比赛中感受过张本美和的潜力,但在本届亚锦赛女团决赛前却从来没有负于对手。未来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心态的更加稳定,张本美和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女乒在女子单打项目上的头号劲敌。
中国女乒主力成员中,孙颖莎24岁,陈梦、王曼昱年龄分别是30岁、25岁,两位替补队员王艺迪、陈幸同均为27岁,都不算年轻。在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能否完成新老交替,是中国女乒需要面对的问题。年轻运动员如钱天一、石洵瑶、范思琦、蒯曼等人,如今仍然缺乏大赛经验,不足以输出稳定的表现和成绩。
2021年9月24日,日本乒乓球协会成立90周年之际,曾公布100周年远景规划,宣布要在2031年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乒乓球强国。此次击败中国队后,日本媒体已经将张本美和看成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周期日本女乒的新王牌。张本美和自己也表示:“四年后的洛杉矶才是我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