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4-11-04邵锦华周邵一
摘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解决环境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完整性的重要机制,绿色金融是能够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效益的投融资活动,两者目标归旨的一致性使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为必要和可能。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视角分析,绿色金融是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的核心政策机制,是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助推力量,也是破解生态产业“强位弱势”难题的战略抓手。从实践看,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尚处于“浅绿”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绿色金融体系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绿色金融;“两山”双向转化;生态资源资本化;生态产业“强位弱势”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9-0001-04
Green Finance Empowers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icalization
Shao Jinhua1Zhou Shaoyi2
(1. School of Marxism,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710128)
Abstract: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solve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nd protect the function and integr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green finance is a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activity that can provid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o sup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two makes it nehSYEC/P5HFcbi3xBunPAwg==cessary and possible for green finance to enabl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ecological produ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icalization, green finance is the core policy mechanism to open up the two-way transformation channel of “two mountains”, an important boosting force to realize the capit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a strategic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ong power but weak strength” in the ecological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light green” stage, and it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to build a green fina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the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ducts; green finance; two-way transformation channel of “two mountains”; capit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strong power but weak strength” in the ecological industries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这是从制度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也是“两山”双向转化的重要抓手,而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自然离不开金融的赋能和支持。
绿色金融的提出缘起于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认识,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途径。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绿色金融内涵的认识尚未完全达成一致,但在2015年出台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提出了以资本市场为媒介搭建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中国提出绿色金融是能够为支持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效益的投资和融资活动,这一概念的界定得到了大部分国家的高度赞同。此外,由财联社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绿色金融实践创新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3]。2020年,中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首期总规模885亿元,超额完成募资任务[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1]这就为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政策支持。
生态产品价值研究起源于对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福祉”的本质探讨。其实现路径是将生态环境的特定要素、功能和服务,经由多元化渠道转化为可交易的商品或其他配置形态,在充分实现其价值的基础上,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2021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鼓励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资金保障。作为绿色金融服务领导部门,银保监会于2022年6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继续坚定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质量和效果。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视角,分析绿色金融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理,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参考。
一、绿色金融是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的核心政策机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打通“两山”双向转化路径,本质上是生态资源和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核心就是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更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深度支持和参与。
“两山”双向转化包含着两个不同方向但又紧密关联的路径。一是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核心是实现生态产业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5]。这就是说,既可以借助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来实现优质生态资源的价值,也可以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来吸引高品质项目、高素质人才、高精尖科技等重要因素,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例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存,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融为一体,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已建成38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及248个中国美丽田园[6],2019年接待游客量33亿人次,总营业额突破8 500亿元[7],预计至2025年,该行业年收入将超过1.2万亿元[8]。二是如何将“金山银山”的资本优势转化为“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核心是实现产业生态化。通过加大投入来反哺生态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功能和调节服务功能,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这一过程的核心和重点是以“生态+”为抓手,探索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总体上看,“两山”双向转化的核心是在确保生态系统稳定与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全面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绿水青山”生态服务系统与“金山银山”社会财富系统的相互转换,实现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双向转化、双重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建立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两山”的双向转化不会自动实现,需要借助资金、技术、人力、制度等的推动。其中,绿色金融是实现“两山”双向转化的重要政策机制。
一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项目,首要的任务是提供资金支持。在“两山”双向转化过程中,形成包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PPP、碳排放权、碳汇等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安徽省淮北市政府通过签订PPP合作协议,缓解了资金压力;山东省费县成功运作“种植贷”“养殖贷”等普惠绿色信贷业务;截至2020年底,浙江省湖州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累计帮助2万余家绿色小微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2 000亿元,对接融资86.44亿元。
二是通过引导资源流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解决“产业往哪里转”的问题。一方面,绿色金融工具通过对生态产品提供信贷、担保和补偿等倾斜性政策支持,在激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的同时,成功地吸引大量的民间资本涌入绿色产业领域,增强了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催生并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建立的“两山”金融协同机制,将收储的资源与资本市场和专业运营团队对接,撬动了20多亿元的社会资本投资林业,形成了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9]。另一方面,绿色金融通过反向约束,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如图1所示。
二、绿色金融是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的重要助推力量
生态资源通常包含着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各类自然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生物性资源、生态资源等)及其在相互作用中形成的生态系统。生态资源资本化是“资源—资产—资本”这一资源管理体系在生态系统的具体运用,沿循着从“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演化脉络,构成了一个从识别、开发、利用到投资、运营的生态资源价值链[10]。简单来说,就是将生态资源及其产权作为一种资产,在对其进行量化评估后,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使其从实物形态的资源转化为价值形态的资产,最终使生态资源(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并在实现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增值。
生态资源资本化的过程包含着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和生态资本可交易化三个发展阶段,这一进程伴随着生态资源价值形态的逐步演进,即从“存在价值”经由“使用价值”“要素价值”,直到“交换价值”的形态变化过程[10]。生态资源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体现了其存在价值,是自然属性的表现,当它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生态资产时,便被赋予一定的经济属性,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当生态资产及其产权以生产要素的形态进入投资领域时,其价值便具备潜在的增值功能,并因而体现出资本的属性。随着生态资本可交易化的进行,生态资本参与企业运营,此时生态产品交易、消费的过程中其交换价值得到了货币化的实现。以上三个阶段紧密关联,任何一个环节的中断都会阻断生态资源资本化的进程。
在生态资源资本化过程中,绿色金融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价格实现作用。通过提供贷款、信贷担保、创新生态产品期货期权和其他衍生品等金融工具,依托交易平台,形成生态产品的公允价值,帮助生态资源发现并实现其市场价值,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管理的资产。例如在构建基于GEP价值转化的绿色金融创新实践中,将生态系统服务与“贡献”这一抽象概念具象化作为抵质押物或还款来源,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浙江省丽水市推出的“生态贷”,将生态系统总价值作为质押物,生态产品预期收益为还款来源,获得的贷款用于当地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培育,从而保障预期收益实现。
二是资源配置作用。依托政策支持优势,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开发生态保险等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生态资源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在为生态产品交易及环保项目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引导资本流向具有显著正外部性的生态项目和领域,从整体上优化生态资产配置,确保生态资源资本化过程的可持续性。
三是环境保护作用。建立联动机制,将金融服务与市场主体参与环保的行为相关联,引导企业将更多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逐步建立起产业生态化体系,最终实现生态资源的长期保值增值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例如,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深入推进“生态立县”,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农文旅模式,通过将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旅游康养相结合并运用财政补贴与普惠金融结合的力量,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提升和民生福祉的同步推进。如图2所示。
三、绿色金融是破解生态产业“强位弱势”难题的战略抓手
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认为,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就必须与实体经济的结构特性相符合。由于金融体制的差异化安排会直接导致资金配置和风险规避机制的迵异,加之不同类型的产业对于融资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因而需要综合考量金融体系与产业发展特质,以此来界定和匹配最优的金融结构,以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最大化。
2010年12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首次从国家层面阐述和界定了生态产品的概念,即“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由此可见,生态产品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因而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往往存在着投资周期长、短期盈利能力差、基础薄弱等特点,其发展难以依靠私人营利部门推动,进而导致市场机制无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故而有学者将生态产业称为“强位弱势”产业,“强位”是指这一行业或领域在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弱势”则是指生态产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规模等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11]。同时,生态产业所提供的生态产品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常规的贸易活动或直接市场机制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如何解决这一由生态产业发展特质所引致的融资约束问题?战略路径之一就是利用绿色金融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而破解生态产业发展难题。
从根本上说,绿色金融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产业政策或环境政策目标而采取的特殊金融手段。一方面,它以可得性和有偿性为条件,具有一般性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交易、兑换、结算等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它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关注国计民生,因而具有不同于商业性金融的特殊功能。简而言之,绿色金融对生态产业的发展具有扶持与推进、逆选择、倡导与诱导、虹吸与扩张、补充与辅助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两个机制来完成。一是补充机制,该机制通过资金的定向投入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强化生态产业资本积累,消除生态产业发展环境中的薄弱环节,进而弥补市场失灵的不足,提升生态产业资本增长的速度和效率,为实现生态产业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二是诱导机制,这一机制体现为虹吸—扩张过程,即绿色金融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上,通过支持生态产业链的投融资项目,引导并带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跟进,由于乘数效应的作用而使得最终进入生态产业的资金数倍于初始投资,在各市场主体的共同推动下,生态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其弱势地位得到根本改变。如图3所示。
四、结语
我国生态产业总量大、种类丰富、地域分布广泛,有近20亿亩耕地的农田生2eb8f0996a459bbc91d29c3b2f3c4378态系统、33亿亩森林生态系统、包括10多万条河流近2.5万个湖泊在内的水生态系统、近60亿亩的草地生态系统,等等[12]。可以说,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绿色金融则通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权明晰、商品化流转和金融化运营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然而,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尚处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浅绿”阶段,存在着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保障和制度支持不完善、生态产品市场的规则标准体系与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滞后于绿色金融体系整体进展、生态风险影响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稳定性的传导路径不明确等问题,从而导致绿色金融难以完全配置生态资源和转换生态价值。因此,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光明日报,2024-07-22(1).
[2]习近平.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8/31/c_11249405
51.htm.
[3]重磅发布!2023中国绿色金融实践创新与发展报告:绿色金融标准将是下一步重点方向[EB/OL].
https://new.qq.com/rain/a/20231227A01E8700.
[4]中国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成立 首期总规模885亿元[EB/OL].
https://www.chinanews.com/cj/2020/07-15/9239283.shtml.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0.
[6]程翠云,李雅婷,董战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研究[J].环境保护,2020(12):35-39.
[7]乡村休闲旅游业年营收超8 500亿[N].人民日报,2020-12-06(1).
[8]2023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0GTIR10051480KF.html.
[9]肖文海,王强垒.建立健全“两山”金融服务机制[EB/OL].
https://www.workercn.cn/c/2023-05-24/7850453.shtml.
[10]张文明,张孝德.生态资源资本化:一个框架性阐述[J].改革,2019(1):122-131.
[11]陈经伟,姜能鹏,李欣.“绿色金融”的基本逻辑、最优边界与取向选择[J].改革,2019(7):119-131.
[12]陈婉.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环境经济[J].环境经济,2023(3):44-47.
作者简介:邵锦华(197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京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周邵一(200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单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责任编辑:冯小卫)2024年10月上半月刊(总第220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