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论析

2024-11-02黄盈盈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摘 要: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属性和最鲜明的理论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性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指明了造福人民的价值旨归、彰显了尊重人民的价值原则,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属于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至上;文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2.003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2-0020-05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

一、人民至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成果。习近平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性在新时代的中国得到充分实践。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最鲜明的价值立场,回答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属于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在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就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强调“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2]。在文化建设中,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

(一)坚持人民地位至上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3]这一要求凸显了人民在文化事业、文艺创作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国家性质来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该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政治制度与国家法律层面保障了人民至高无上的主人翁地位。从执政党的性质与宗旨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如习近平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人民是江山,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在领导人民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无疑是把人民放在至高位置的。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对于人民性的内涵,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5]人民性体现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习近平多次强调文艺创作、文化建设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打造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至上”内在蕴含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准则,强调了人民在治国理政各项事务中的首要地位。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将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人民地位至上、人民利益至上,落实到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群众,创作出真实反映人民生活、如实反映人民愿望,引导人民向上向善的文艺作品,用优秀的作品告诉人民群众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反对的;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化创作和文艺作品深入民心,打造人民群众真心喜爱的文化产品和文艺作品,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近年来,“科技+文化”“数字+文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形式、多样化的感受和体验文化的渠道,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的“盛唐幻镜”,运用AR技术,让游客看到大明宫含元殿等绚丽景象,以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感受历史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自信。这些都是体现人民性的生动实践,人民性贯穿了文化作品和文艺创作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方式。属于人民、为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文化思想回应人民之问、关注人民之呼、围绕人民之需,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二、造福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旨归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初心和使命引领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强国大业,而文化繁荣发展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新概念,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文化建设为了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世界其他政党的根本所在。《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6]这两个“绝大多数”深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人民立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对于“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的答案是“为人民服务”。他明确告诉我们,文化领域的一切文艺创造都是为人民大众的。自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文化建设、文艺创造就有了明确的人民立场。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8]这两次座谈会相隔了72年,时空早已改变,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的是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进行的文化建设,一定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人民精神富足是新文化使命的根本目的。人民的需要是文化事业的根本价值所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正是现代文明的发展目的。习近平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8]这一论述凸显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在文化繁荣发展乃至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其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两个本质要求都蕴含着为了人民的文化建设目标。同时,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一大目标任务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9]。由此可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内在蕴含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文化目标。因此,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只有始终坚定一切文化建设为了人民,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更好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二)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价值目标的体现。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拘于一格,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8]。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化艺术作品要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也说明了文化艺术创作要多样化、全覆盖,让文化艺术作品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共享。为了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更好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更高的文化服务水平和更优的文化作品服务人民。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不再局限于线下,还有线上,数字化阅读平台已成为重要的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在数字化阅读领域,农村属于比较薄弱的区域。为了补齐这一短板,使文化资源更均衡,近年来国家注重建设数字农家书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同时,线下的公共文化设施也得到大力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公共图书馆3 000多个,博物馆和文化馆数量超过了1万家,并且全国所有的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均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此外,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逐步展开。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等要求。这些举措真实有力地体现了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全国人民得以共享越来越丰富的文化发展成果。

(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针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9]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民服务,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二者各有侧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文化建设得到良好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上甘岭》《问苍茫》《侦察英雄》《何以中国》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艺创作领域,还存在一些善恶不辨、是非不分,脱离现实、脱离人民大众的作品;有的文艺工作者甚至宣扬拜金主义,把作品当做追名逐利的“摇钱树”等现象。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伤害了文艺行业,更损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彰显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比如,近年来电视“套娃”式收费和操作复杂等现象备受热议,很多群众深受困扰。对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3年11月发布了《互联网电视业务技术要求》《有线电视业务技术要求》等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标准,对互联网电视、IPTV、有线电视这三种电视终端的付费提示、操作流程、开机时间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电视“套娃”收费等现象开展优化电视收视体验行动。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问题的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开机看直播、收费包压减50%、提升消费透明度”的目标[10]。治理后,有线电视和IPTV全面取消了开机广告,实现开机时长由原来的最多118秒缩减到不超过35秒,单个终端收费包由原来最多86个压减到不超过6个,极大地减少了“套娃”收费,切实提高了用户的获得感。这些措施和成绩,彰显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文化建设和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同时,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使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化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始终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才能确保我们的文化事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不要经济效益,而是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好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一定要兼具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才可以既增加人民精神文化财富,又增加国家物质财富。

铸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鲜明特点。这一价值目标导向贯穿于党领导的一切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中,体现在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中,体现在文化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体现在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引领着我们国家的文艺创作、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始终朝着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断提升人民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中的获得感。

三、尊重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原则

情系人民、尊重人民,是习近平的民生之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原则。习近平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他所关注的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虚构的形象,而是现实的、真实的、朴实的人民大众。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他多次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做人民的小学生,向人民学习,尊重人民。

(一)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是推动文化建设、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坚持与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扬。习近平始终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始终强调人民作为文艺表现、文艺创作、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在文化强国建设中,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享有者,也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发挥着主体作用,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11];2024年春节期间,广大人民的旅游休闲、文化消费等需求集中释放。据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2月18日数据显示,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12]。这些数据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文艺创造、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事业发展既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意愿,又要深入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理,紧紧依靠群众,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伟大力量,勠力同心建设文化强国。

(二)坚持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3]这为我国文化建设、文艺创作的评判标准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文艺作品的好坏必须由人民来评判,好的文艺作品一定是能经受住人民检验的作品。也只有经得起人民检验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文化艺术作品各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作用,真正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4年初火爆出圈的“哈尔滨”充分展现了文化旅游的力量,爆火的背后除了有哈尔滨美丽的冰雪景色,更重要的是哈尔滨尽可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提供周全的设施、符合南方特性的服务。该过程中不仅有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还有很多当地市民自发免费接送游客等,千方百计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这是对人民是阅卷人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人民是阅卷人,要求在文化建设中,把人民当做我们党文化工作的裁决者和评判者,把人民的文化需求是否真正得到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作为评判党的文化工作的标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立场、造福人民的文化价值旨归、尊重人民的文化价值原则等三个方面,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联通而又各有侧重的。从立场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的文化,强调在文化建设中始终要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从目标向度看,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属性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造福人民为价值旨归。从过程维度看,人民的文化建设为人民,人民的文化建设依靠人民,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立场与造福人民的文化目标内在要求尊重人民、凝聚人民的力量推动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3]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

[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马爱平.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广告全面取消[N].科技日报,2024-01-24(2).

[11]李延霞,刘慧,刘开雄.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系列述评之八[N].人民日报,2024-01-30(2).

[12]权威数读——这个春节有多火热?这组数据告诉你![EB/OL].(2024-02-18)[2024-02-25].http://www.news.cn/20240218/c26597b046a14d6f9c8de3b086ad64

42/c.html.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43.

责任编辑:祝远娟

收稿时间:2024-02-26

基金项目: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心专项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黄盈盈,女,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