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实践伟力和践行路径

2024-11-02高一飞高榕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摘 要: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为促进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提出历程与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提质升级密切联系,其原创性贡献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与东盟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提出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创造性地提出与东盟共同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其实践伟力主要体现为中国与东盟政治和战略互信日益增强,经贸合作跨越式发展,人文交流丰富频繁。践行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路径在于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

关键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原创性贡献;实践伟力;践行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4.02.013

[中图分类号]D820;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4)02-0097-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发展什么样的中国—东盟关系、怎样发展中国—东盟关系、建设什么样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怎样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丝绸之路重塑辉煌、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大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该重要论述为中国—东盟合作关系持续稳中向好、实现全面深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新时代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领会并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实践伟力和践行路径,对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提出历程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1]292相较如今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光明图景,1967年8月东盟成立之初的中国—东盟关系纷繁复杂。1970年起,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国—东盟关系逐步走向正轨。1974年5月,马来西亚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5年6月,菲律宾与中国建交。同年7月,泰国与中国建交。1991年是中国—东盟关系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东盟首次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正式交流,拉开了双方全面、快速、稳健的合作发展序幕。1991年7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出席第二十四届东盟外长会议开幕式,并同东盟六国外长交换意见,标志着中国同东盟对话的开始[2]。1997年12月,江泽民参加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与东盟国家共同发表《中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定中国—东盟面向二十一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进入新阶段[3]。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同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4]。2006年10月,在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十五周年纪念峰会上,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中国—东盟关系作了“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评价[5]。2011年11月,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周年纪念峰会上,温家宝使用“命运共同体”界定双方关系,认为中国与东盟“成为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6],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向前发展。

1991年至201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科学研判中国周边形势,准确抓住提升中国—东盟关系的现实机遇,力促双方携手踏上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实现了中国—东盟关系从对话到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发展。此时的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基础牢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备了接续推进、全面提升的现实基础,为双方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7]。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展望,指出了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趋势[8]2,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由此发轫。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289。同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292。此后,习近平就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2014年6月,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在讲话中特别提到,“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倡议”[8]157,以实际行动履行和平发展承诺,致力于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再提“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8]232,并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8]237。同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世界各国“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9]446。同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呼吁世界各国“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9]522,并详细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五位一体”总体路径。同年11月,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向在场的领导人和师生承诺中国“坚持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致力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8]320。

2017年1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努力方向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向成熟。2020年11月,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10]314,着重强调“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10]315,并阐述中国的期许和目标。2021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三十周年纪念峰会上,习近平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指出“中国愿同东盟把握大势、排除干扰、同享机遇、共创繁荣,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朝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出新的步伐”[1]441。“迈出新的步伐”表达了中国与东盟积极夯实双方友谊,接续耕耘彼此关系,共同描绘发展的美丽画卷;体现了中方对中国—东盟关系的高度重视与信任和将双方关系不断推向更高层次的期盼;激励双方就政治、安全、经贸、环境、交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继续开展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朝着打造无短板、零缺漏、全面升级、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至此,伴随着中国—东盟合作关系的稳步提升和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二、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为将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落实于我国周边外交实践提供指引,闪烁着充满时代精神的外交智慧,具有原创性贡献。

(一)创造性地提出与东盟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加重的国际环境,如何处理与东盟的关系关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是决定区域乃至世界走势的关键选择。“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1]273当部分国家仍停留在过去殖民扩张、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中时,习近平提出了“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思维[1]273,高瞻远瞩地倡议中国与东盟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亚洲国家构建新型周边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2],是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区域发展现状、双方合作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和东盟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树立了鲜明旗帜,为中国和东盟国家超越冷战思维、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擘画了美好蓝图,其在确保发展中国—东盟和平友好合作关系中发挥着稳定器和推进器的双重作用。

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符合东盟国家利益。近年来,东盟国家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下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韧性,在亚太地区占据重要战略地位。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11]441,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主张平等与尊重,支持共商共建共享,符合东盟国家的外交战略和理念。对东盟国家而言,与中国携手合作、共同发展,能够发展经济、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保障内政不受外来势力干涉,能够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避免地区力量结构失衡。

(二)创造性地提出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新时代呼唤合作新理念,新理念需要新的实践平台推动落实。习近平指出:“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492东盟国家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突出。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时,便以东盟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合作对象[1]292-293。此后,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指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宜“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9]497,“‘一带一路’倡议的首要合作伙伴是周边国家”[8]321,中国视东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10]314,多次明确东盟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优先地位。与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聚焦绘就“一加一大于二”的周边合作新画卷,以实现区域现代化为基本目标,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最高目标,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合作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提升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水平为着力点,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双方人民利益,准确把握了中国—东盟合作新需求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趋势,传承并弘扬了“丝路精神”,突出强调了中国同东盟和平合作、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意愿和决心。

基础设施联通建设是中国和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着力点。习近平在倡议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指出,“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1]293。在之后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将“一带一路”与互联互通界定为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优先部署联通中国和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铁路、公路项目[9]497-498。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倡议中国和东盟一道“加强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10]315,这为双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明确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三)创造性地提出与东盟共同践行“亲、诚、惠、容”理念

“亲、诚、惠、容”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于我国周边外交的生动诠释,是对我国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继承、升华,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周边外交的鲜明风格,为中国深化同东盟国家友好合作指明了方向。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方面,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绘就睦邻友好的美好蓝图”[1]293,“真诚相待、友好相处”[1]292,“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293,并鼓励中国和东盟“坚持开放包容”[1]294,积极引导中国和东盟躬行践履“亲、诚、惠、容”理念。在总结三十年来中国与东盟合作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经验方面,习近平充分肯定了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在强化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三十年来中国东盟合作的成就,“更离不开我们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正确历史选择”,并把“守望相助,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作为重要的历史经验[11]440。

“亲、诚、惠、容”理念,“亲”与“诚”在前,“惠”与“容”在后,体现出中国同东盟国家交互往来时应共同遵循和秉持的外交理念中的感性和理性因素。“亲”“诚”内含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比拟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意,“惠”“容”则树立了周边外交的理想状态和价值追求。“亲”,要求中国和东盟在国家层面加强平等沟通,在人民层面加深友好交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1]297,充分利用“山水相连、血脉相亲”[1]292的“亲”缘关系,持续提升彼此之间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努力塑造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区域环境。“诚”,要求中国和东盟以真心换真情,以诚心换诚意,言而有信、诚信为本,真诚对待彼此,秉持以诚处世、以信立身的道德观,开诚布公地维护双方友谊、追求和谐共生。“惠”,要求中国与东盟携手提升双方利益融合水平,实现协同联动、发展共赢。“容”,要求中国和东盟在未来以更加开阔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区域合作,彼此学习借鉴对方积累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力争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构建开放而非封闭、包容而非排他的朋友圈,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三、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实践伟力

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以来,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双方“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11]439,作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

(一)政治和战略互信日益增强

政治和战略互信是根基,根基不牢,双方合作难以长久。十多年来,双方高层保持密切交流,政治和战略互信持续深化。习近平同东盟国家领导人保持密切沟通,身体力行开展元首外交,对东盟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多次表达中国致力于同东盟国家强化政治和战略互信的真诚意愿,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真诚相待、友好相处,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1]292,“中方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同周边邻国长期友好相处”[11]442,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领航掌舵。

目前,中国已同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七个东盟国家就共建双边命运共同体达成重要共识,走出了一条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相处的道路,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我国外交部门也通过双边访问、多边场合会见等方式,同东盟国家外长和东盟秘书长保持紧密联系。2022年8月4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此次会议是新冠疫情以来首次以线下方式举行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13]。中国与东盟互选彼此作为线下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的第一站,凸显了双方与日俱增的政治和战略互信。当前中国和东盟对于对方未来走向的信心愈益坚定,准确把握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大方向,相互支持对方重大关切问题,齐心协力加速发展。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中国—东盟关系,是双方增进战略互信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和东盟在战略全局层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为成就更高层次的合作做好了信任铺垫。

(二)经贸合作跨越式发展

经贸指标的动态变化是反映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跨越式发展的较为直观的“窗口”。199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为79.6亿美元,2020年达6 846亿美元,扩大了85倍[14]。此后,双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达到8 782亿美元[15];2022年达9 753亿美元[16]。据东盟秘书处数据库统计,2009年至2022年,中国连续14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17]。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国与东盟展现出产业链、供应链交融的强大后劲,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市场潜力巨大,贸易活力充沛,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注入了一针强心剂。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东盟第四大外资来源国,双方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14]。2021年,东盟十国的经济总量约为3.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中日德,与我国同为世界前五大经济体[18]。2022年,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19]。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生效,双方之间的贸易互通前景广阔光明。2022年一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达1.35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4%,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进出口规模占RCEP贸易伙伴规模的47.2%[20]。自2002年起,双方每年均举办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助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交通一体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重点工程的兴建,旨在实现“人畅其行、物畅其流”[9]498,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人文交流丰富频繁

近十余年来,中国—东盟驰而不息地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友好人文交流与合作。2013年12月,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中心在北京成立,积极展示、推广、支持中国与东盟在语言、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国内各省市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与东盟推进人员往来。以中国广西为例,截至2023年9月1日,广西已与东盟成员国中的8个国家缔结友好城市59对,与东盟成员国缔结友好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21]。

教育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助力双方往来的人才,“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1]294,更是服务于双方万世友好的大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亮点纷呈,迈上了新台阶。中国和东盟国家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人,共同设计实施了旨在为东盟国家青年精英赴华留学深造提供资助的“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15]。中国一些高校开设了东盟十国官方语言专业,开展了教师、学生联合培养项目;东盟国家建设了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并与中国签署了多份学历互认协议。

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着力推动人文交流复苏,双方一致同意将202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保持中国—东盟友谊之树常青,必须夯实双方关系的社会土壤。”[1]294中国与东盟深厚密切、丰富频繁的人文联系培育并激发了双方人民命运共同体的行动自觉,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浇筑了坚实的人文基座。

四、习近平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践行路径

展望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习近平强调“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朝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出新的步伐”[11]441,提出了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五大家园”的具体路径。共建“五大家园”是建设“五个世界”总体布局在中国—东盟合作关系中的具体化,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共建和平家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和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8]186。中国自古便推崇和平。在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11]12。当前,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共谋、共护、共享和平,“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9]525-526,走出了一条超越西方“国强必霸”历史逻辑的和平发展之路。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22]50和平不是坐而论道,需要身体力行、脚踏实地。习近平提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就中国—东盟和平事业发出了强音,指出“我们要做地区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携手应对威胁破坏和平的各种负面因素”[11]441。

近代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饱受战乱与动荡,深知没有和平,任何发展目标都是纸上谈兵,更深知当下和平的珍贵,更加珍视当前发展的机遇。和平是中国—东盟国家的共同利益,符合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中国和东盟携手奋进的共同愿景。未来,中国和东盟需要就维护区域和平以及促进共同发展彼此激励、相互支持,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奋力书写共建和平家园的历史新篇章。

(二)共建安宁家园:实现普遍安全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普遍安全的概念被屡次提及,我国多次在外交场合呼吁各国精诚合作,一起维系普遍安全。当前,全球作为一个统一体,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皆不可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时置身事外、独善其身,普遍安全的观念深入人心。

面对新冠疫情,中国立足与东盟已有合作方式,加强抗疫协助。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启动‘中国东盟健康之盾’合作倡议”[11]442,以实际行动践行普遍安全精神内涵,维护中国—东盟区域整体安全。该倡议包含一系列措施,包括“再向东盟国家提供1.5亿剂新冠疫苗无偿援助”,“再向东盟抗疫基金追加500万美元”等[11]442。中国和东盟是命运共同体,是生命共同体,是安全共同体。援助东盟伙伴就是帮助自己,就是践行亚洲安全观,就是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此外,跨国犯罪、自然灾害等各类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依旧棘手。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11]442,与东盟就安全治理开展全面合作。南海是双方安全治理合作的重要一环,南海安全是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利益,要“把南海建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11]442,共同维护南海安全,实现普遍安全。

(三)共建繁荣家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东盟合作关系拥有充分的经济发展潜力。中国与东盟作为富有活力的两大经济体,在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同时,实现《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是满足中国和东盟发展需要,也是提振世界经济复苏信心的现实途径。

随着RCEP全面生效实施,习近平提出,“尽早启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建设,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拓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领域合作,共建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11]443,以强化区域经济合作。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国拥有巨大国内市场,将始终向东盟国家开放”[11]443,助力区域经济复苏,从而实现共赢共享。市场经济下,竞争在所难免。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9]542,积极避免区域伙伴内部恶性竞争。“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的互联互通建设是提升双边贸易和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基础性、前提性和开创性工作[8]197,“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1]293,为中国人民和东盟各国人民共建繁荣家园搭好幸福之桥。

当今世界发展快速,中国和东盟国家还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发挥互补优势”[10]316,及时开展数字技术应用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发展的作用,力争使区域创新水平迈入世界前列,实现“数字丝绸之路”。

(四)共建美丽家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要求人类在重视发展的同时考量发展本身对环境资源的消耗,辩证认识和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从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2]41。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已关注和认真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3]。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自然财富与经济财富没有孰轻孰重之分。习近平对于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东盟国家的高度认可。比如,老挝政府就高度评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24]。凡事皆过犹不及、物极必反,发展同样如此。过度发展无疑是自掘坟墓,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工作中拒绝短视,不以牺牲千秋万代的生态环境换取一时发展。

在实践中贯彻好绿色发展理念,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要加强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合作,为地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11]443,确保中国—东盟区域绿色发展的资金融通。双方亟需就绿色发展规划加强政策沟通和经验分享,以实现合作效益最大化。生态兴则文明兴,“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25]375,中国与东盟唯有不断加强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区域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为中国与东盟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奠定自然条件。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25]374,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好地球的碧水蓝天。

(五)共建友好家园: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合作,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扣紧共同体根基的“铆钉”,其涉及领域广泛,同人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既“使双方民众更加相知、相亲、相融”[11]443,夯实讲信修睦的民意基础,又使中国与东盟人缘相亲,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凝聚合力。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东盟国家同样拥有璀璨的历史文化。习近平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9]543,双方应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使之成为维护区域和睦的纽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用好地区多元文化特色和优势”[11]443,使双方人民更全面地了解与自己同处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亲密伙伴,实现包容共进、和而不同。正如习近平所言:“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1]294拓展人文交流与合作,提升双方命运共同体意识,“把修睦合作的薪火世代传承下去”[8]322,也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写组.中国与东盟关系大事记(一)[J].东南亚纵横,2006(11).

[3]江泽民.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在中国—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12-17(1).

[4]广西社会科学院编写组.中国与东盟关系大事记(二)[J].东南亚纵横,2006(12).

[5]温家宝.携手奋进,共创中国—东盟关系的美好未来——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34).

[6]温家宝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19(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7.

[8]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梁运文,崔潇.新时代十年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研究:脉络与前瞻[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13]2022年8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EB/OL].(2022-08-02)[2024-02-24]. https://

www.fmprc.gov.cn/fyrbt_673021/202208/t20220802_

10732122.shtml.

[14]中国—东盟合作事实与数据:1991—2021[EB/OL].(2022-12-31)[2024-02-24].https://www.mfa.gov.

cn/web/wjbxw_673019/202201/t20220105_10479078.shtml.

[15]我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EB/OL].(2022-03-18)[2024-02-18].http://chinawto.mofcom.

gov.cn/article/e/r/202203/20220303286681.shtml.

[16]李婕.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提质升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26(3).

[17]ASEANstats.ASEANStatsDataPortal.[EB/OL].(2023-12-31)[2024-01-24]. https://data.aseanstats.

org/trade-annually.

[18]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EB/OL].(2022-12-31)[2024-01-

14].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weo

-database/2022/April/select-countries?grp=2001&sg=

All%20countries.

[19]海关总署:东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EB/OL].(2023-01-16)[2024-02-18]. http://chinawto.

mofcom.gov.cn/article/e/r/202301/20230103379451.shtml.

[20]海关总署:海关总署2022年度第一季度进出口情况新闻发布会[EB/OL].(2022-04-13)[2024-01-24].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xwfb34/302330/

4289770/index.html.

[21]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友好城市统计表[EB/OL].(2023-09-13)[2024-01-15]. http://wsb.gxzf.gov.cn/

bmfw_20220713/yhcsml_48212/t17137992.shtml.

[2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3]本报评论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N].人民日报,2022-

09-29(7).

[24]叶书宏,凌朔,柳丝.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世界期盼[EB/OL].(2017-12-30)[2024-01-12]. https:

//www.gov.cn/xinwen/2017-12/30/content_5251733.htm.

[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杨绪强

收稿日期:2024-03-05

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2023年度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重点课题(CLS<2023>B01)。

作者简介:高一飞,男,广西大学法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榕,男,广西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