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创设自我成长的“第三空间”
2024-11-02王福强
在我的微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名叫“一千字成长小组”。这是由我的一个朋友山东临沂的张成建老师创建的,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自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余名中小学、幼儿园老师,自发地聚在一起,每周都要完成一篇教育叙事,记录自己教育生活中鲜活的“点点滴滴”,公开分享,相互点评。
因为受张成建老师的邀请,我曾经在群里就教育写作问题跟大家做过一次分享,因此熟悉了这个群,也结识了不少微信好友。虽然平时很忙,但我也会偶尔打开群里感兴趣的推文,细细品味,总有一些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一个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空间,它让老师们能够跳出日常的繁忙和琐碎,专注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就如同群里的一位老师跟我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天地,每周的教育叙事,就像是自己心灵深处的一次自我对话,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其中的不足和亮点。更关键的是,在这些“陌生”又“熟悉”的伙伴的相互激励中,自己能够萌生出更多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寻找那个“最好的自己”。
通过“一千字成长小组”这个特殊的平台,一群人共同创建了有滋有味、别具风格的教师职业生命状态。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与职业的幸福追求,都离不开“第三空间”这个重要的载体。
回到学校教育现场,不得不说有很多无奈。在繁忙而琐碎的教学日常中,教师们常常深陷于困苦的境地,仿佛被无形的枷锁束缚,身心疲惫,难以找到喘息的空隙。在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中,我们既要在“第一空间”——温馨的居所中恢复体力,又要在“第二空间”——忙碌的教室与办公室中挥洒汗水。然而,“两点一线”的生活状态,也很大程度上窄化了教师的生命宽度,让我们仿佛禁锢于封闭的世界,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和碰撞,思想和视野受到限制,身体和心灵都无法充分打开,从而变得迟钝、麻木、封闭,看不到世界的丰富与多元。这正是教师群体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而这,显然与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对教师的要求背道而驰。
打破封闭,拥抱开放,我们必须追问,除了这两个空间,我们是否还需要一个能够让我们真正放松、深度思考、持续成长的“第三空间”呢?
“第三空间”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提出,它指的是除了居住和工作地点以外的非正式公共聚集场所。这个空间,既不同于家庭的私密与温馨,也不同于职场的严肃与忙碌,它更像是一个过渡地带,一个连接工作与生活、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对于教师而言,这个“第三空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我们休息放松的场所,更是我们心灵得以栖息的港湾,是我们思考教学问题、提升专业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而在我身边,无数优秀的教师正是得益于不断扩展的“第三空间”,放松身心,激发灵感,暂时摆脱工作和家庭的束缚,专注于自我提升和内心世界的探索,才拥有了神采飞扬的生命状态,成为能量密度极大的人。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难以找到这样一个理想的“第三空间”。有些学校的图书馆,虽然藏书还算丰富,但往往不注重阅览功能的设置,要么座位有限,要么空间逼仄、环境嘈杂,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有些学校有了人性化的主张,设置了休息室,可以提供给教师“小憩”,但又往往因为缺乏私密性和舒适性而难以让教师真正放松;有些社区、商业区开办的咖啡厅,倒是能做到环境优雅、氛围轻松,但对普通教师而言,昂贵价格就成了挑战,也只能是老师们偶尔光顾的场所。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我一直主张,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克服困难,积极去创设自己的“第三空间”。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既富有智慧又充满挑战的过程。
这个空间可以是城市中的咖啡馆、图书馆,也可以是郊外的公园、湖畔,甚至是自家的一间书房、阳台一角。我见过一个朋友,家的面积虽不大,却巧妙地进行了装修设计,把阳台改成了一个阅读空间,配了舒适的摇椅,颇有情调。懒懒地躺着,听着音乐,捧一本喜欢的书,那份舒适和惬意,总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第三空间”中,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比如,阅读一本好书、学习一新技能、练习一项运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乐趣,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在“第三空间”中,我们也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比如,参加一些兴趣小组、社交活动等,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这种交流不仅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还能够增强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多的城市有各种教师自发参加的“读书会”、学术沙龙活动,大家一起读书、品茶、闲聊,志趣相投、灵魂相近,其乐无穷。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或社交媒体等,打造一个虚拟的“第三空间”,随时随地与他人分享思想、共同进步。
创设“第三空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规划和安排。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并坚持执行。当然,也要学会在“第三空间”与工作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确保自己的生活既有规律,又不失多样性。
最近几年,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到教师成长的多维度需求,开始高度重视为教师打造“第三空间”,为教师提供个性化、休闲化的场所。应该为这些学校点赞!因为“第三空间”对于教师而言,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个物理上的场所,更在于其可以成为教学探索、学科交流、情感倾诉以及自我提升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能够超越日常的教室与办公室,以全新的视角和心态面对教学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从教学探索的角度来看,“第三空间”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试验田。在这里,教师可以尝试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探索更为高效、生动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第三空间”开展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其次,“第三空间”也是跨学科交流的桥梁。在这个空间里,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聚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与挑战,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通过跨学科交流,教师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开阔教学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这样的交流也能够增进教师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再次,“第三空间”还是教师情感倾诉的港湾。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挑战。在“第三空间”里,教师可以与同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寻求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这样的情感交流有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增强工作动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最后,“第三空间”更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参加专业培训、观看教育讲座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育理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第三空间”里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一个理想的“第三空间”对于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教学日常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放松,更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推动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第三空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