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理综化学最后一卷,科学备战新高考
2024-11-02孙应伦
2025年高考,大部分省、市将按“3+1+2”的模式进行,其中化学学科将由各省、市自主命题。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标卷)化学部分(以下简称新课标理综化学)作为云南等省理科综合考试的最后一卷,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理综化学的题型结构和考查方式,将会在2025年各省自主命制的试题中有所体现。教师应精析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把握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在试题中的具体呈现形式,掌握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真正做到教考衔接,有的放矢,科学备战2025年新高考。
一、试题总体分析
新课标理综化学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聚焦基础化学理论和化学工程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对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又深化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应用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与去年相比,新课标理综化学考查题型结构基本相同,考点均是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反复训练的内容。总体上新课标理综化学的选择题难度略有下调,非选择题难度与去年基本持平,计算题和实验题难度下降,有机化学题难度略升,整体难度保持平稳,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完成容易及中等难度的试题,取得不错的成绩,而一部分难题是用来选拔有天赋且具有较高素养的学生。这将是新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的方向,即容易题难度下调,难题难度上升。其目的是让学生面对新高考化学试题时,想做(题型结构熟悉)→能做(考点为核心知识且难度适中)→做对,有利于高校选拔在化学方面具有拔尖创新潜质的人才。
二、试题特点精析
(一)精选情境,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理综化学充分体现了“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新模式。精选中华传统文化、我国最新科研成果、化学学科应用成果等内容作为试题情境,弘扬和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价值判断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如第7题。
例1 (第7题)文房四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羊毛可用于制毛笔,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松木可用于制墨,墨的主要成分是单质碳
C.竹子可用于造纸,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大理石可用于制砚台,主要成分为硅酸钙
【评析】本题选取笔、墨、纸、砚作为情境,考查有关物质的分类与组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此类试题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重点考查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和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密切联系课标及教材,助力“双减”“三新”落地
新课标理综化学注重对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试题呈现方式新颖,设问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试题的积极导向作用,减少“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刷题”。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大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可以找到相对应的知识点,同时加大从教材中选取情境的比例,助力“双减”和“三新”在教学中的落实,能起到“减负提质增效”的导向作用。如第9题直接选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必修第一册(2019年版2024年7月第7次印刷)第70页“思考与讨论”的实验内容。
例2 (第9题)实验室中利用下图装置验证铁与水蒸气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为3Fe(s)+4H2O(g)Fe3O4(s)+4H2(g)
B.酒精灯移至湿棉花下方实验效果更佳
C.用火柴点燃肥皂泡检验生成的氢气
D.使用硬质玻璃试管盛装还原铁粉
【评析】本题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从实验原理、反应条件、仪器、操作、产物检验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试题源于教材,引导教学回归基础,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的关注点从教辅回到教材,实现从“解题”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升华。
(三)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新课标理综化学总体难度适中,利用新情境考查中学化学核心知识,选择题和主观题都容易入手,考查方式和设问角度都是学生熟悉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稳定发挥自身水平。主观题层次分明,各题都有易得分项,部分大题都具有高中化学各模块之间融合、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充分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要求: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如第30题以一种新型除草剂的合成路线为情境,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3 (第30题)四氟咯草胺(化合物G)是一种新型除草剂,可有效控制稻田杂草。G的一条合成路线如下(略去部分试剂和条件,忽略立体化学)。
已知反应Ⅰ:
已知反应Ⅱ:
R1为烃基或H,R、R2、R3、R4为烃基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的反应类型为 ;加入K2CO3的作用是 。
(2)D分子中采用sp3杂化的碳原子数是 。
(3)对照已知反应Ⅰ,反应③不使用(C2H5)3N也能进行,原因是 。
(4)E中含氧官能团名称是 。
(5)F的结构简式是 ;反应⑤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产物的分子式为C15H18F3NO4,其结构简式是 。
(6)G中手性碳原子是 (写出标号)。
(7)化合物H是B的同分异构体,具有苯环结构,核磁共振氢谱中显示为四组峰,且可以发生已知反应Ⅱ。则H的可能结构是 。
【评析】本题立足化学学科特点,选取新型除草剂的真实情境,呈现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试题情境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应用性,重点考查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充分体现“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试题的设计注重应用性(除草剂的合成),基础性〔第(1)(2)(4)小题〕,综合性〔第(5)(6)(7)小题〕和选拔性、创新性〔第(3)小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进一步考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注重实验过程考查,引导实验教学深入探究
化学实验是研究和学习物质及其变化的基本方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途径。高考主要考点有常用仪器的辨识、基本操作、实验目的、实验数据处理等,如实验题第28题。
例4 (第28题)吡咯类化合物在导电聚合物、化学传感器及药物制剂上有着广泛应用。一种合成1-(4-甲氧基苯基)-2,5-二甲基吡咯(用吡咯X表示)的反应和方法如下: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将100 mmol己-2,5-二酮(熔点:-5.5 ℃,密度:0.737 g·cm-3)与100 mmol4-甲氧基苯胺(熔点:57 ℃)放入①中,搅拌。
待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加热至65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回流20 min,趁热过滤。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己-2,5-二酮应使用的仪器为 (填名称)。
(2)仪器①用铁夹固定在③上,③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名称是 。
(3)“搅拌”的作用是 。
(4)“加热”方式为 。
(5)使用的“脱色剂”是 。
(6)“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用 洗涤白色固体。
(7)若需进一步提纯产品,可采用的方法是 。
【评析】本题情境新颖,考点较常规,要求学生辨识常见仪器,分析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步骤,根据实验操作和过程分析实验目的,考查中学化学实验核心知识,难度虽然不大,但得分率不高。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实验、视频实验代替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没有进实验室的机会,没有对相关实验进行实际操作的经历,无法猜想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没有组装过实验装置,便无法从“仪器①用铁夹固定在③上”来分析出③的名称是铁架台;在分析“趁热过滤”的目的时,考虑到“趁热”的理由,但没有考虑“过滤”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开展实验探究活动,重点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强化实践育人。
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认真研读课标、评价体系和教材
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依据是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考查的核心知识来源于教材,部分情境直接源于教材。利用教材内容和重组教材资源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生长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化学教材,依据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部分把教材相关知识点有效落实,使复习有目的性、针对性。我们应特别注意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这些栏目也可能成为高考试题的命题情境或考点,如新课标理综化学第30题的第(6)小题考查的手性碳原子,就源于化学教材选择性必修3(2020年版2024年7月第6次印刷)第104页的资料卡片。
(二)规范书写及表述
1.存在问题
历年高考都有学生因书写不规范等非智力因素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如将“铁架台”写成“铁夹台”,“水浴”写成“水欲”,“Pb”写成“Pd”,“Fe3+”写成“Fe3+”,“〔Al(OH)4〕-”写成“AlOH4-”等。还有部分答案属于“象形文字”,不仅容易失分,还会给阅卷带来麻烦。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语言表达不规范,答非所问,如将新课标理综化学第28题的第(6)小题“‘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误答为“防止反应物随着产物游出”“防止产物析出而与溶液反应”“防止固体凝固”等,与题意毫无关系。
2.解决办法
教师在教学及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强化规范答题。我们可以用“规范答题格式”小专题来让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答题习惯。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落实,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手、动嘴、动脑,从原因分析出结果,注重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化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的规范化要求在平时做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学生稳定输出。
(三)避免过度复习
新课标理综化学总体难度适中,考查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等必备知识和能力,注重方法引导,积极探究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考有所得,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如第27题考查原料预处理、方程式书写、Ksp等基础知识;第28题装置简单,考查实验核心知识;第29题难度适中,第(3)(4)小题属于综合题,选拔功能强;第30题难度适中,第(3)小题内容有创新性。以上这些都是刷题刷不到、死记硬背无效、套路不起作用的题目。面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将出现每题都会做,但得分率均不高的情况。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当好指挥者和策划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计划,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复习的进度、节奏要与学情相匹配;精讲精练,深入理解必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度教学,不宜总结太多解题方法,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难题讲解过多,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和自信;讲课为主,学生阅读、思考时间严重缺失,导致学生自学能力和有效获取信息并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成为短板。避免过度教学可以有效避免无效内卷,让教学与高考有效衔接。
(四)创新化学情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关注和化学有关的新质生产力、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将情境与化学知识密切关联,建立“分析并提取情境信息→联系相关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型和解题模型。加强对富有时代特色情境的图表等信息的提取和绘制训练,通过“建模认知”的方式,对重要考点如“陌生情境下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图像分析”和“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进行优化处理。构建模型,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同时进行适当加工、拓展与延伸,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
总之,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依据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注重考查化学核心知识、基础实验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对化学教学的引导作用。在复习过程中,精析高考试题,明确方向和目标,有利于精准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