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些道理
2024-11-02龙德芳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4月8日,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称,经最高检审查,依法决定对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针对这一热点事件,拥有流量和权威的人在喊:三个小恶魔,凌迟不为过;甚至有网红学者说,家长应该连坐。
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是否推动对三个少年犯的顶格判刑,他们的家长是否有连带责任;如果整个社会对少年的犯罪、霸凌、反社会人格的关注,依旧只停留在表面;如果时代和社会,并不打算拿出足够的诚意和行动,去关注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悲剧会不断重复。
少年残忍吗?残忍。有反社会人格的小恶魔吗?有的。但那不是基本面。我们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个体的残忍和反社会,以及个案的顶格处理层面,显然远远不够。这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经历了什么?背后的成长轨迹缺失了什么?我们这些成年人,看到了多少?又为这个群体做了什么?他们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书包、课本、爱心午餐、旧衣服,以及各种光鲜的关爱仪式。我们应该看到个案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心理健康、内心缺失,是复杂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时代病了,逃无可逃。
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教师还是姑且不厌其烦地讲些道理吧,即使是老生常谈,也难说就完全没用。
认为别人有义务照顾你,是你和所有人翻脸的逻辑起点;认为别人没有义务照顾你,是你和所有人团结友爱的逻辑起点。
斑马为何没有被驯服?因为它反抗,而且是拼死反抗,踢死了很多驯兽师。后来,人类痛定思痛,发现还是马好欺负,还是马好骑。所以,马成为人类的标准坐骑,而斑马,则获得了自由。一味地“隐忍”,往往就成了“允许”。因此,遇到压迫和欺负,不必忍气吞声,你的反击增加对方欺压你的成本,进而减少你受欺负的概率。
不打不相识。适度的冲突,有助于你和人建立更深层次的、更稳定的关系。不敢冲突,就没有磨合,两个人就无法找到双方相处的公约数,无法订立真正的规矩,双方永远都在演戏,都不是在做自己,也就无法真正建立深度的、真实的关系。
人一旦习惯了一件事,就会变成理所当然。演员丛飞十几年来坚持依靠演出赚钱资助贫困儿童,后来他确诊得了胃癌,被资助的家长打来电话:“你不是说要资助到大学吗?现在刚上初中,你就不管了?”他病逝后,受资助的人无一前来送行。你对一个人好,他习惯了,就会认为你对他好是应该的,只要有一次你对他不够好,他就开始恨你了,所谓“不记千般好,只记一时错”。所以,你对一个人好,要有分寸,更不要指望他能给你什么回报。
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在承认和尊重人性自私的前提下,和别人发展互惠互利的关系。没有互惠互利,你和任何人的关系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让你的秘密烂在你的肚子里。你告诉某人一个秘密,叫他不要对外人讲,最终迟早他都会对外人讲。不是因为他有恶意或者不够朋友,而是人都有忘性,时间一久,他就会忘记此事不能对外讲了。
讨厌的本质,是因为恐惧而产生的防御性情绪。你讨厌一个人吝啬,你的潜意识在向你报警:这个吝啬的人会占你便宜,但你永远占不到他的便宜,所以你要防御。
人的行为往往都有路径依赖。一个人爱发脾气,说明这个策略在他以前的人生里是有效的。从小父母宠坏了他,他一直都靠发脾气解决问题,这进一步纵容了他。
不要迷信权威。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而历史事实是,火炮、火铳(枪支的原型)恰恰都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西方人是后来居上。所以,任何人都一样,都会说错话,都会做错事,古今中外,无一例外。
最大的否定不是诋毁而蔑视。因此,当你在背后议论一个人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输了,你在乎他,他却未必在乎你。
莫与傻帽论长短,不管你怎么做,他们都会指手画脚。当事态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尽量闭嘴,静就是吉,只要心不乱就不会出错。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可悲之人必有可笑之事,可笑之人必有可怜之隐,这似乎是一个闭环。
在多数情况下,好人和坏人,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人在不同的场景,表现并不一样。
人与人之间真正健康的关系,不是天长地久,而是好聚好散。前者彼此期望太高,却往往做不到,徒增怨恨。后者顺其自然,互不执着,一别两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