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

2024-11-02田越王红

摘 要: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是为了满足应用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而推出的一种创新改革形式。本文介绍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国内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现状、运行机制与面临的挑战,最后为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

一、引言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指明了发展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022年4月20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34次会议通过,其中第四条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由此可见,国家把产教融合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产教融合是通过紧密结合企业和高等院校之间的资源、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来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种方式。这种模式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致力于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有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实践中更有着利益关系与运作模式[2]。

现代产业学院是指以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应用型高校为重点,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基础上,在高校建设若干个具有特色和产业紧密联系的学院。具有以下几个显著性特征:(1)产业导向。现代产业学院紧密围绕当地或国家重点产业的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通过提供与现实产业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2)实践教学。现代产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通过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建设,使学生在工作环境和项目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产学研结合。现代产业学院与相关产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的结合,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化,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4)创新创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创客空间等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5)职业发展支持。现代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就业技巧,并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资源,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代产业学院以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为核心,通过产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发展支持等多种方式,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主要基于以下发展目标:(1)推动产业创新与转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有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创新。民办高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2)培养复合型人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侧重于培养具备多元化、实践性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3)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促进了产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缩短了产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鸿沟。民办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对接,为企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并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创新与升级。(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和产学研结合,将教学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更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5)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高地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也能为地方提供更多具备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社会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现代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一)国内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发展历程

国内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2-2017年,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标志,出台了一系列相应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10月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模式的产业学院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个阶段为2017-2020年,以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起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依托或者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为2020年至今,以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和《职业教育提质优培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标志,现代产业学院进入了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新阶段。教育部、工信部于 2021年1月启动了国家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遴选计划,同年12月公布了首批50个建设项目。至此拉开了建设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提质优培”的序幕[4]。

(二)国内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与主要特点

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的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名单,共计50所。2023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拟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目前申报工作还在进行中。自2007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省物产集团共同创办物流产业学院以来,产业学院在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迅速发展。2017年,福建省成立了高校产业学院发展联盟,并评选出五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广东省从本科院校中选出两批共26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其中包括三个民办本科院校的产业学院项目。此后,广西柳州市特色产业学院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学院职教联盟等相继成立。同时,民办本科院校也积极创办产业学院,目前绝大多数民办本科院校都设立了不同形式和特色的产业学院。民办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的主力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市场经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多主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民办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产业学院是搭建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培养符合工程实际和产业需求的本科工科人才。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典型案例

本文选取长春财经学院进行介绍。2020年12月,长春财经学院联合俄速通集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俄速通数字贸易产业学院,学院实行企业-高校“双学院制”模式。学校已经促成八个二级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了鹏腾国际学院、清大数字经济学院、春雪学院、金恒学院、金蝶学院、农银学院、国融兴华税务学院、律师实务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吉广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这些学院致力于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是国家推行的一项产教融合计划,具有协同多主体办学、分流人才培养与共给、回归教育人本价值等功能性特征。当前国内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共同制订管理制度

传统学院由校方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单一管理具有较为明显的弊端,仅仅立足于高校自身,很难深入了解行业现状。现代产业学院应建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包括院长、副院长、委员会等。其成员不仅有高校管理人员,还应包括来自协会与企业等融合单位的管理人员。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着眼于校内和专业本身,而政府、协会、企业等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立足于国家和行业层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受行业欢迎的综合型人才[5]。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多赢的选择。

(三)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

现代产业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前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相较于高校,企业更加了解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根据岗位职责和要求,共同设立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有效结合,甚至将证书考核引入到课程体系。共同设置课程体系使得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课程更具有竞争力,学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符合行业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四)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传统教学主要由高校教师讲授专业课程。虽然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现实是高校教师缺少行业工作经验。而行业发展瞬息万变,专业教学需要与时俱进,所以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师不仅包括高校教师,还应囊括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他们从政府和行业的角度讲授课程,使得学生提前了解国家政策,了解该行业,了解未来进入该行业的各项要求,学生可以提前布局,明确努力的方向。此外,行业管理人员作为讲师参与教学,也可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对该专业的信心,榜样的力量也会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

(五)共同建设学科专业

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需要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建设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才能提高竞争力。企业可以与高校共建专业,设立订单班,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京东班”,企业与高校一起建立新能源专业的“东风班”等。校企共同建设学科专业更具竞争力。

(六)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政府、协会和企业的参与使得学校和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通过融合企业的资源和高校的教研资源,可以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京东物流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共建京东物流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建设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以行业标准、京东技术沉淀和人才培养模型为基础,在校内完成智能物流真实业务运营,实现智能存储、无人搬运、智能拣选、智能分拣、智能监控及智能数据分析的全流程功能,支持教学实训、实战、实践多种应用场景。

另外,行业协会和企业也可以联合起来,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院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建议和咨询服务。除了监督管理和执行以外,也可以为大学生参加“互联网+”“三创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这些运行机制的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推动学院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进步做出贡献[6]。

四、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开拓性试验区内的民办高校改革项目之一,与传统学院相比,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依托院系和所属的专业,立足于市场和行业需求,把实践融入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和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深入合作,共享资源优势。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当前国内民办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需求变化迅速

现代产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民办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满足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变化的挑战,现代产业学院需要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及时了解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

(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高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既具备行业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但是,如何吸引和留住这样的人才对民办高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他们可以在企业获得更好的薪酬和发展机会。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供良好的福利和发展机会,吸引高水平人才加盟,同时也要重视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准备非常重要。然而,民办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可能面临限制,例如缺乏现代化的实验室设备、实训场地和与企业的合作基础,可能会影响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质量。为了克服这一挑战,高校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共享资源,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同时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四)资金与资源不足

民办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建设实验室、引进先进设备、培养高水平师资等都需要巨额投资。然而,民办高校常常面临资金有限和资源不足的困境。面对这一挑战,现代产业学院可以积极寻求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高校的合作机会,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五)企业合作动力不足

在联合创办现代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如果合作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差,那么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企业会因为主观能动性不足,缺乏与高校合作教学的动力。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思维,过于重视眼前利益,使得产教融合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

以上是民办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面临的一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现代产业学院需要积极应对,灵活调整发展策略,加强内部管理与外部合作,以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Zv79G4qv9xHD+L04/BxSYFBuRVgubXzaPoLQgILxC3E=力,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

五、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策略与主要措施

针对上述提及的挑战,结合笔者所在的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当前正在积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经验来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成效。

(一)明确产业学院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7]明确指出,现代产业学院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促进高校知识的溢出,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于很多现实原因,民办本科高校在科研方面相较于综合型公立高校较弱,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应用型高校既要保持科研职能的重要性,又要与企业合作,实现与国家创新链的全面融合,从而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根植地方,服务产业”的具有区域性和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主题产业的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例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旅游学院采用了“政校合作”模式,由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吉林外国语大学共同建立。学院设有国际冰雪文旅研究室,致力于开展东北地区的文旅教育人才培养和冰雪国际思路课题研究。学院运行机制采用教学加科研加产业三位一体的模式,同时实施冰雪旅游加英语加小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提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

引进一批优秀的教师和行业专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增强与产业的紧密联系。

(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

与相关企业、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通过产业导向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够获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经验和技能。

(五)建立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定期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改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的评估和监督,确保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需要明确定位与特色、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结合、教育资源整合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这些策略和措施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六、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是促进产教融合的有效平台。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地方高校推进产业与教育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和引领者,它具备独特的优势,但也面临着在建设理念、定位、目标、机制与实施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挑战。让教育走出象牙塔,让企业走入学校,成为连接培养与使用的纽带,为国家培育具有行业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2] 杨克瑞.产教融合:问题、政策与战略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5):35-37.

[3] 李晓光,袁海军,肖萍萍.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特征、模式及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2):62-67.

[4] 石建威,高敏.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6):14-15.

[5] 苏新留,曹留成. 政校企协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逻辑、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1036(12):50-57.

[6] 马林才,王建林.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1038(14):47-52.

[7]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Z2):167-17.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2022XD76)

作者简介:田越(1992- ),男,北京人,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创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王红(1962- ),女,湖北宜都人,湖北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战略与管理,商品流通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