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文化理论”建构下的中国大学生生涯发展思想研究

2024-11-02李鸿肖晗

摘 要:我国高校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经历过去二十年的实践发展,其重要性已形成观念共识,但基于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性问题逐渐显现,“构建中国特色职业生涯教育知识体系”正当其时。基于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结合“历史-文化”视角,笔者提出并构建了以“个体-家庭-社会”为内容的“生涯三元文化理论”,阐述了“七种生涯类型”的内涵,通过内外部视角描述了个体在内部意义世界构建和外部世界实践的过程。运用“建构主义”“叙事主义”“远景思维”“思政融入”等方式推动高校生涯文化教育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生涯方案。

关键词:生涯;三元理论;中国大学生;文化;理论建构

一、背景与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递增,“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100.9万人,2024年全国高校预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79万,20多年间应届毕业生人数翻了11.68倍,加上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稳就业、保就业”成为国家当下最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位列“六保六稳”首位[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2]大学生“就业问题”本质上是职业规划问题,是生涯教育问题。过去各地各高校在“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检索“职业规划”,截至2023年12月共有1926篇文章,其中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文章176篇,以“篇名”检索“生涯教育”共有1385篇文章,其中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文章330篇。然而以篇名为“生涯教育”或“职业规划”,同时以“大学生”为“篇关摘”检索出南大核心或北大核心u3ON9qm8siqsHIdrOBng8w==文章数量分别为90篇和78篇。二十年间,“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跨文化适应”的问题,以至于存在学生接受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后仍对于未来感觉迷茫的现象[3]。生涯教育的本质是积极心理学,文化对于心理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忽视本土文化而将西方理论“生搬硬套”的教育难以适应新时代下“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开展本土文化的生涯思想与理论研究极为迫切。

2023年2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发布工作要点,强调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时代新人”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要命题,因此当下中国大学生教育的目标自然聚焦到了“培养时代新人”的主线上[4]。2023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通知”,强调全国和各地各高校要努力将大赛打造成强化生涯教育的大课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的大平台、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大市场,大赛提出的“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指引未来”对于高校生涯育人具有借鉴意义[5]。

基于过往二十年来在高校生涯教育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基于当下全国和各高校将“生涯育人”提升到了新高度的机遇,基于新时代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目标,结合“历史-文化”视角开展中国本土化生涯发展理论探索研究具有极强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生涯“三元文化理论建构”

三元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三元”是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起点或构成要素,在国内外的诸多领域中都有不同的“三元理论”,诸如智力三元论、医学三元论和爱情三元论等。其中爱情三元论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提出的,认为爱情由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部分组成,对于大众系统、科学地理解爱情起到重要作用。

(一)“生涯三元文化”的理论建构

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大学教育分析,个体在职业规划方面同时受到自我、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国”与“家”对于生涯的深刻影响是中西方生涯思想的根本性差异[6],“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经过几千年时间沉淀植根于中西方个体的内心世界,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本土”文化作用于每一个中国青年的生涯规划当中。因此笔者以传统的“三元理论”为框架,构建了基于三种文化的生涯规划理论,认为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个体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家庭文化”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为影响生涯规划的“三元”,个体的生涯发展和职业规划都持续性地受到以上三种文化的影响。文化影响是外界环境与内心价值互相作用的结果,“三元文化”聚焦的是内在意义世界,回答了职业生涯道路选择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值得的”这一根本问题,然而生涯选择是主体思想依据相应原则投射到外界生涯道路的过程,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至关重要,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与真实职业世界对话,才能形成内在价值与外在选择的生涯闭环,因此行动体验深刻影响着内在三元文化的平衡与发展,个体在内在“三元文化”与外在“探索体验”的动态交互中完成生涯世界的建构(见图1)。

(二)“生涯三元文化”理论下的七种生涯类型

“生涯三元文化”通过影响个体生涯目标确定、生涯规划行动动力、生涯意义的自我架构三个方面影响个体生涯规划。当前大学生存在职业生涯目标不确定、不清晰、不具体的现象,生涯目标对于生涯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学生价值观因素在生涯目标确定过程中作用效力远远大于兴趣和性格[7],基于价值驱动的能力提升效果也远大于基于兴趣驱动,因此“个人-家庭-社会”三元文化因素通过价值观决定了中国学生的方向与目标。

依据生涯三元文化的相对有无情况,将生涯分为七种类型,这七种情况能够解释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生涯选择,对于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视域下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见表1)。

1. 完美型生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平衡、均衡”,将“发展个体-照顾家庭-贡献社会”三元平衡协调发展的生涯定义为“完美型生涯”,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基于中国情境的追求方向,指向普遍意义上的“幸福”,是中国生涯理论的底层文化。

2. 自私型生涯:个体在生涯方向或发展中如果仅考虑个人发展,或者相比个人发展而言家庭与社会文化可以忽略不计时,笔者将此定义为“自私型生涯”。随着功利主义思潮的蔓延,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压倒了“集体文化”,加上短视频时代“金钱至上”等不良文化的作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高校出现并不断增多,这类学生在生涯规划方面必定会指向“自私型生涯”,因此这也是当下中国大学的育人挑战。

3. 顾家型生涯:如果个体在职业生涯选择方面忽略个人与社会而只考虑家庭的期待和需要,笔者将此定义为“顾家型生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在当下仍有一定比例。某些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完全是基于父母认知选择,在择业时完全尊重父母想法,这种就是“顾家型生涯”的体现,更多还在于“传统中国家庭”家长制的惯性作用,个人生涯规划卷入过多家庭建议是中国特色的又一种体现方式。

4. 奉献型生涯:如果个体在职业生涯选择上完全尊重国家社会需求,或个人与家庭因素让步于国家社会需求,笔者将此定位为“奉献型生涯”。诸如“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一心为公、一心为教育,书写着“奉献型生涯”的感人故事。奉献型生涯是国家和社会提倡鼓励的,需要较高的思想境界和个人道德水平,也是人生阅历丰富后思想升华的表现,是生涯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

5. 孝道型生涯:也称为“传统型生涯”,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人的生涯发展方式,一方面是追求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兼顾到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是以“子欲养而亲不待”思想为内容的传统孝道的生涯体现。目前绝大多数工作地点靠近原生家庭的学生所选择的正在“孝道型生涯”,一方面在工作事业上自我提升,一方面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陪伴父母照顾家庭。

6. 离家型生涯:诸如一些军工行业的科技工作者,选择为国家科技攻关十年如一日在偏远环境中坚守奉献,实现个人价值,因为涉密等因素无法照顾家庭,笔者将此类生涯定义为“离家型生涯”。离家指的是身体离开小的家庭,内心却是投身到大的国家,是“既已许国,何以许家”所描绘的生涯类型。

7. 忘我型生涯:诸如在传统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于自我的关注被家庭和社会所替代,个体从事职业的目标变为“养家糊口”同时“为社会贡献自身的价值”,这种将关注点放在家庭和国家上而忽视了自身的感受,笔者将此类生涯称为“忘我型生涯”。

(三)“生涯三元文化”理论的内外部解释

生涯三元文化理论可以从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进行解释,其中内部视角聚焦的是个体的思想世界或意义世界,三元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个体职业生涯目标的选择,三元文化背后的“个人-家庭-社会”以引力形式作用于个体思想,因而造就了大学生不同的生涯价值观。个体是如何感知或解读三元文化,很大程度要依靠外部视角的探索体验,在一系列真实的情境或事件中厘清自身对于三元文化的解读和看重程度,家庭、教育、经历等作用于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在思想之间的认知通路。诸如榜样的力量在外部影响着个人对于三元文化的理解,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以“爱国”为榜样的大学生自身便会更加看重“社会文化”,一个以“自我成长”为榜样大学生则会更加看重“个人文化”。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以文化互动和认知互动的方式构建了生涯三元文化的状态,进而促进个体通过选择与行动去靠近倾向的生涯道路。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很难在静态过程中思考三元文化的重量与价值,哪怕内心有量化的状态也仅是初始的状态,随着接触世界广度与深度的增加,这种状态会不断变化直至趋近稳定,因此在外在世界的探索实践对于个体理解三元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四)“生涯三元文化”与中国当下大学生生涯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三元理论”目前在心理学、医学等领域均有着成熟的运用,相关理论被西方学者提出,那么“生涯三元文化”理论与中国当下大学生生涯教育适用性如何?笔者从理论背景、理论与个体关系、理论内容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1. 理论背景:文化对于中国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有着五千年传统文明,文化基因作为每名中国人的底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因此国家提倡人民要“文化自信”[8]。作为现代人,文化来自历史与当下,来自本土与外界,因此整合后的“三元文化”正是每一名当下大学生的内在写照,文化也在意义世界方面影响着个体。

2. 理论与个体关系:三元理论强调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笔者提出的“生涯三元文化”理论尽管属于“三元理论”,但是其提出的具体过程是基于个体的分析,特别是基于中国大学生内在世界的分析,按照“内在决定外在,外在影响内在”的思想构建的三元文化理论起源于中国大学生个体分析,也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分析,尤其在生涯方向选择方面。

3. 理论内容:通过将三元文化的单独或复合分析所提出的七种生涯模式是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生涯状态的归纳总结,“个体-家庭-社会”会持续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内在选择,就理论内容来讲同样适用于当下大学生生涯的解释分析。

三、“生涯三元文化”视角下中国大学生生涯教育思考与建议

当前中国大学生生涯教育包括“课程-咨询-比赛”三个主要层面,底层的逻辑来自西方传统生涯规划理论,包括帕森斯“特质因素论”、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舒伯“生涯发展理论”等,思路是“知己知彼,决策行动”,内部因素包括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等。过去二十年我国生涯教育是将以上西方理论或思路整体迁移到中国大学,较少进行本土适用性验证和本土化创新,缺少“家庭”和“社会”层面的考虑分析使其在解决中国学生的生涯困境时遇到诸多问题,因此笔者尝试以“生涯三元文化”视角思考中国生涯教育与实践。

(一)以“建构主义”“叙事主义”开展生涯文化教育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9]。叙事主义则关注个体如何把已有经历和成就转化为故事来理解和表达自己[10]。“生涯三元文化理论”既需要个体通过外部世界的探索体验建构内在三元文化,又需要基于内在世界指导外部的方向与行动。这一理论摆脱了传统单一因素彼此割裂的问题,通过文化将内部整合成三元统一的整体;通过生涯文化教育,形塑个人身份认同和职业目标。

鼓励大学生思考和记录自己在学习、实践和工作中的经历,并通过分享这些故事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加深对于“个体-家庭-社会”三元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想象和动力。生涯文化教育可以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学习环境,以“综合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实践和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强调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职业环境。

(二)以“生涯+思想政治”开展国家社会文化教育

通过“生涯+思想政治”形式开展国家社会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生涯教育注重学生个体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则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将两者结合起来,为中国大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1]。生涯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优势和目标,从而制定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并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思想政治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始终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国家社会文化教育通过生涯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强调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实习实践”增强对自身“三元文化”的理解

以“实习实践”增强自身对于“三元文化”的理解,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点,理解个体、家庭、社会的文化内涵,提高自身对于“三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参与实习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并融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生活,与不同背景的人们交流TNGLuU63gZM0osJr5JRSmw==互动,感受和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传统。这样的亲身经历有助于拓宽视野,使学生更加敏锐地把握文化差异和共通之处。同时,实习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三元文化”的机会。他们可以观察、体验和参与各种工作深入了解三元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通过与工作或环境的互动,可以感受到文化所承载的情感、意义和价值,并逐渐形成对于自身“三元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

实习实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学生不仅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还能够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经历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信心和职业素养,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四)以“生涯远景”构建自身大学长线规划

依据内在“三元文化”确定“生涯远景”,以“生涯远景”思维构建中国大学长线规划,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行动计划和学习路径,在行动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三元文化”,并实现这些目标。

首先,构建自身大学长线规划需要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远景”,也就是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用以指引其努力和行动。所谓远景应该是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文化和才能相契合的,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例如,大学生可以设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或领导者等为目标。

在明确了远景之后,大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所选择职业领域的相关信息和趋势,以及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其更加准确地制定长线规划,明确需要达到的里程碑和目标。例如,在大学期间有计划地参与相关实习、课外活动或研究项目,以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

此外,构建自身大学长线规划还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短期和中期目标。这些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量化的,以便其能够有条不紊地朝着远景迈进。同时可以设定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参与社团或义工活动的计划等,以培养自己所需的技能和经验。

最后,要持续评估和调整自身大学长线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碰到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因此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规划。通过反思已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地修正和优化。

通过明确远景、获取相关信息、制定具体目标和持续调整规划,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在大学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轨迹,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华.扩招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测量与就业变化[J].高教探索,2021(2):121-128.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杨云.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位与补位——以重庆市部分普通高校生涯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1):15-17.

[4] 冯刚,徐先艳.时代新人的生成逻辑、基本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2(4):92-101.

[5] 教育部启动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3(9):114.

[6] 付文科.先秦生涯发展思想论纲——以孔子、庄子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20-23.

[7] 张革华,彭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审思[J].思想教育研究,2013(1):90-93.

[8] 王超,郭娜,肖小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基于1949-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4):8-13.

[9] 姚志红.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5):58-59.

[10] 宫睿.叙事主义中的人格及其对传统自我观念的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2):5-14+254.

[11] 李俊杰.生涯发展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基本策略[J].理论导刊,2013(9):105-107.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品牌)“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实践”(鄂教思政[2023]7号-22Z220)

作者简介:李鸿(1990- ),女,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生涯教育;肖晗(1990- ),男,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与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