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劳动理论视域下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研究

2024-11-02王秋辉陈红喜

摘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历史命题,也是现实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顺应时代潮流,作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生产要素维度理解新质生产力,可以发现其人本内蕴特性十分显著。以马克思劳动理论为观照,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人才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加快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体制机制,着眼培育新质劳动力人才集群,努力寻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人才工作现实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理论;人才;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1]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思想新论断既表征了理论范畴维度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又喻指了实践课题维度上数字智能时代生产力形态质变的最新向度。生产力系统是劳动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之“新”主要在于系统要素的革新,革新的基础驱动力则是科学技术的创新突破和产业体系的现代转型。新质生产力系统中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等革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构成其基本内涵[2]。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承载主体,也是新质生产力继续迭代演进和继续能级跃迁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脑力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基本特征要求必须围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体制机制,不断扩大新型劳动者人群规模,着眼yvffJv0hT/oIRsvP+xfI4wfOdgYXZ5pkWF5oFZqUpcs=培育新质劳动力以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客观评析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本范畴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其劳动生产理解框架展开的核心叙述要素。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活跃的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好各种“智力资源”。

第一,科学研究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技原始创新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之“新”根本上在于支撑生产力的基础动能发生了转向,科技水平的能级跃升决定了生产力的能级跃升,特别是依靠科技原始创新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前提。归根到底,科技创新驱动的本质就是人才驱动。人才是人类脑力劳动成果的主要承载者,充分彰显了在面对自然力时人的主体力量,客观上能动影响着科学技术物化力量转移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最终效度。从社会生产力的运行机制来看,科技原始创新人才以科学技术这一人类思想产品为中介,并以劳动资料为依托载体,从而进入社会生产领域,导引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迁,凸出呈现了“人类智性”的嵌入价值[3]。因此,寻求生产力从“传统”到“新质”的进一步解放,必须十分注重人才创新策源方面的关键作用,以科研型人才赋能引导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不断攀升。

第二,劳动技能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产业迭代运行的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体现为产业的迭代演进和高质量发展,从产业层面的变迁来看,主要是以航空航天、绿色节能、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国家总体产业发展的大潮流。这也就要求劳动者必须推动自身的革命性进步,既要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又要具备更深刻的科学素养,更要具备更卓越的实践技能。科技原始创新只有传导到并“正向”作用于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使命的闭环和产业形式的超越。而这一实践过程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多的新型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来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要依靠研究型人才来达成从“0”到“1”的科技跨越,以保证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被“卡脖子”;另一方面也要充分依靠技能型人才来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以高素质劳动生产队伍充分确保产业迭代运行的有序和稳定。

二、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价值启示

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范畴,“一般劳动”和“现实的人”的关系讨论构成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劳动理论中所包藏的主体性意蕴,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重视“现实的人”提供了哲学意义上的依据。

第一,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主体”。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场域中,劳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续的绝对基础,是人类自身最核心、最本质的实践活动,社会生产力则是人类在劳动生产历史过程中自然改造能力的阶段性表征。马克思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4]对于“现实的人”的关注和讨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必然地,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中也充分揭示和彰显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评析范式。劳动是人的对象性的物质资料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和实现,也是人的“类存在”的承认和确证。在社会历史层面,人的各类实践活动虽然受到强大的客观必然性规约,但同时也展露着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自在自为自觉的现实作用。区别于动物本能,人的劳动实践过程、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都充分灌注了人的“主体能动意识”和“主体理性观点”,既具有计划性,也具有目的性。因此,必须充分强调和高扬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参与者和推动者的主体价值和意义,祛除“自然主义”的遮蔽,合理安置好人的主体性。

第二,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终标的”。劳动生产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满足人类社会赓续发展需要的首要路径。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发展大图景中,要以人的发展为原初立足点、根本落脚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明:“劳动应该是自由的生命表现。”[5]劳动生产过程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特别是科技原始创新和工程实践创新)在多大程度上验证了“人智”,而是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积极体现人的真实生命张力,能够充分回应人在有限时空内创造无限可能性的价值理性诉求。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劳动者是唯一的“活要素”,一方面他以主体的形式参与当中,另一方面他又以受动的姿态裹挟其间,因而必须时刻关注好社会生产力的总体走向,避免其成为统治人、束缚人的异化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发展现状也都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过程体验感和结果获得感,避免陷入“人的空场”的困顿。

第三,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关键枢纽”。基于社会身份维度而言,劳动者既承担了“前教育客体”的角色,又承担了“后劳动主体”的角色,是“教育链”和“生产链”融通的关键环节。劳动者能否实现角色的次序迁移是社会劳动生产顺利展开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将和教育相结合,从而保证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6]这一理论观点既阐明了教育的过程要与劳动相联系,通过劳动的方式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喻指了教育的结果最终要以生产要素的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中,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能级跃升、“质性”变化。劳动资料内容的持续升级、劳动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条件,这也就要求劳动者依靠教育来达成以相应的劳动素养进行适配。总的而言,教育和生产之间要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圈层关系,教育要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需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方式的优化、教育内容的延展、教育载体的丰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供给更多的新型劳动者,充分体现教育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三、创新优化人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回答好人才建设事业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充分贯彻党和国家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理念战略、举措,持续在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扩大外部人才招引、强化自主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力。

第一,打通人才生态环境“建”和“优”的堵点。良好的人才生态是新质劳动力人才成长、发展和顺畅流动的环境底座,体制机制的“亲和力”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向心力”。一是必须充分发挥好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优化人才管理法治建设内容,适度放宽创新创业政策准入限制,有序引导人才转向新质生产力创新创业领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多元、公正的科技创新氛围和人文环境,搭建好引领新质生产力前沿发展的科创平台[7]。二是必须充分体现新质劳动力人才“智力要素”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现实成果反馈。在分配关系上,要构建表征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指向的合理科学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各产业链条中主动参与、积极贡献,持续加大金融对创新产业、创新人才的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强化“人才生态圈”的内生生命力。三是必须充分实现新质劳动力人才的顺畅流通,探索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的人才任用制度,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盘活沉淀140d895d50d4f008b40855336c04f165在科创一线的人才资源,将科研成果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增量”,逐步建立“成果检验”代替“文本检验”的人才评价范式。

第二,破解外部人才资源“引”和“用”的卡点。随着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态势的加速演进,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更高维的竞争和合作,国际人才争夺情况愈演愈烈。海外人才是新质劳动力人才集群的重要组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建设“近悦远来”的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一是必须抢抓海外人才回流的关键机遇,不断完善海外人才的引进方式,构建更加立体化、多元化的人才招引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各产业链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以赛引才”“专家荐才”“项目引才”“产业引才”“政策引才”等路径,柔性引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准对接人才,不断增强人才集聚“虹吸效应”和“磁场效应”,形成“人才吸引人才”良性循环。同时制定更加完备的海外人才往返制度、居留制度和移民制度,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保障好相关配套,以更加适宜的环境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二是必须用好用活各类海外招引人才,充分实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确保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对海外引进人才充分信任,有序引导海外引进人才深度对接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战略计划项目,大力支持他们参与科研攻关。同时要降低“政府热”“企业冷”的温度差,坚持以政府为指导主体,同时充分尊重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海外人才的市场化程度。

第三,聚焦自主人才培养“导”和“育”的重点。新质生产力的新样态、新变化要求必须深化新质劳动力人才供给侧改革,调和“数量过剩”与“质量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把“数量红利”成功转化为“质量红利”。一是必须充分明确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要着重围绕体现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智能化基本特征的相关产业门类,紧跟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新向度,指导“上中下游”学校科学合理布局学科和专业,有序引导教育对象进入,让“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达成协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多“智慧人才”。二是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新质劳动力人才培养中决定性和引领性功能。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支持各类型高等学校做好科研和教育分工,实现高校各自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等领域的不同价值,增强高校从“0”到“1”的科研能力[8]。也要发挥高校各自在研发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技能人才等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优势。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共建共享共管更多层级的现代产业学院;三是必须积极做好存量新质劳动力人才的再教育再培养工作,建立健全在职在岗人才的培训机制,持续增进其创新意识、科技素养和实践技能,让在职在岗的劳动者在新质劳动力发展中焕发新的生产活力,发挥出更加可靠、更为实在的支撑功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

[2]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3] 肖峰,赫军营.新质生产力: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4(6):37-44.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4,9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7] 蔡万焕,张晓芬.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产业革命视角的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2):29-38.

[8] 宁殿霞,王寅.自然力理论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理论渊源、历史契机与实践路径[J/OL].西安财经大学学报,1-10[2024-04-21].https://doi.org/10.19331/j.cnki.jxufe.20240329.001.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2021SJB0087);2021年南京工业大学统一战线研究专题项目(TZ20210209);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2023JSJG468)

作者简介:王秋辉(1994- ),男,江苏丹阳人,南京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陈红喜(1973- ),男,江西莲花人,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