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探析

2024-11-02邓昊杨敏丽杨志鑫

大学教育 2024年20期

[摘 要]“四史”教育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与“青马工程”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耦合性、教育方法的互鉴性;“四史”教育拓展“学马”题材、筑牢“信马”信念、激发“行马”动力,对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意义重大。推动“四史”教育与“青马工程”深度融合,需要坚持学员主体,引导学员正确学习“四史”;坚持教师主导,打造一流“四史”教育队伍;围绕教育目标,构建“四史”教育内容体系;拓展学习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

[关键词]“四史”教育;“青马工程”;内在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0-0103-04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1],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抓好“四史”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四史”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全社会弘扬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践行者的内在要求,“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对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政治人才,激发其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的内在逻辑

“四史”教育与“青马工程”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让青年人才从党史中总结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从新中国史中探寻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厚植爱国情怀;从改革开放史中看到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踏步赶上时代的辉煌历程,坚定历史自信;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探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增强历史自觉。“青马工程”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青年政治人才的一项重要工程,其培养目标主要包含忠诚政治品格、浓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等。可见,“四史”教育与“青马工程”都是为了使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为实现民族复兴不断增强开拓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党和国家的人才事业,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积蓄人才力量是二者的共通之处。将“四史”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与“青马工程”的教育实施深度融合,两者同向同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史”教育与“青马工程”在教育内容上具有耦合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着力点[2]。首先,从政治性来看,“青马工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使其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本色,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立场不移,而“四史”的展开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无论是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于流血牺牲中展现出的崇高的革命信仰,还是在和平年代于复杂多元的利益格局中表现出的清廉的政治品格,都为新时代培养具备政治性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历史资源。其次,从先进性来看,“青马工程”力图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使其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较高的素质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探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形成的历史经验,感悟凝结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文化基因的党的精神谱系,从而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和高远的价值理想,在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中把握前进方向,坚定前行信心,成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引领者和中坚力量。最后,从群众性来看,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本质要求。“青马工程”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常年的实践中主要是以政治培训、实践锻炼和自我修炼为主,鼓励多吃“粗粮”,深入基层、深入青年,主动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学习,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涵养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本色。通过“四史”教育,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够深入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更能体悟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展现出来的实践伟力,从而不断激发投身群众、投身实践的历史自觉。

“四史”教育与“青马工程”在教育方式上具有互鉴性。“四史”教育和“青马工程”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借鉴。一方面,就理论而言,“四史”教育拓展了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时空维度,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历史长河中,以生动真实的故事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方法讲深、讲透,避免了纯粹理论灌输的枯燥晦涩,并能够在历史讲解中综合运用比较教育法、感染教育法、典型教育法等多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就实践而言,“四史”教育与社会实践大平台的结合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紧密结合,全面推动建设“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开展提出的切实要求。“四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不仅局限在课堂中,更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无论是走进博物馆、革命遗址、历史展览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还是以感悟“四史”中的精神财富为契机开展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抑或是走进群众开展“四史”教育宣讲和知识竞赛,丰富多样的载体和多元化的实践方式都延展了“四史”教育的广度。以“四史”教育为抓手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应借鉴其实践教育法,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使广大青年真听、真看、真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夯实信仰根基。

二、“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的价值意蕴

“四史”教育拓展“学马”题材。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具有开阔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革命性,以其洞察历史真相的真理力量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指导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3]。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过程,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书写马克思主义新的历史篇章,创造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可以说,“四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中国延续的辉煌历程,“四史”的创造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更加灿烂。学习“四史”能够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思维,使其更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的百年征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革命性、科学性、时代性,厚植“学马”“信马”“言马”“用马”的志气和底气。

“四史”教育筑牢“信马”信念。“信念”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既是教育的产出,也是环境浸润的结果。“青马工程”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既是“青马工程”教育内容的基础,也是“信念”教育的途径之一。“学马”是为了“信马”,“信马”才能“行马”。“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4]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特别是“两个大局”下一些西方国家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文化输出”,甚至企图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样的风险考验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能否坚定信仰、保持信念信心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5]“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6]开展“四史”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在于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而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7],从而筑牢理想信念,汲取奋进力量,成为“根正苗红”的共产主义接班人。

“四史”教育激发“行马”动力。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学说,“学马”“信马”“言马”的实践指向“行马”。“行马”就是言行一致,以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指导行动,“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8]。因而,为了使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和理论逻辑,有必要开展“四史”教育,通过“四史”教育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发展性,领会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以及在各个时期形成的红色精神,以一种历史思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懂弄通,从而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提供动力、方向和科学理论支撑。

三、“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的实践路径

坚持学员主体,引导学员正确学习“四史”。一方面,“四史”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的社会群体拥有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是不同的,因而将“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要充分考虑青年群体的思想现状、认知水平、价值兴趣,据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最接近学员认知规律的方式进行课程建构,使其在真听、真看中真信、真行。另一方面,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四史”的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在“青马工程”中进行“四史”教育要重点突出“大历史观”的历史思维培养,让学员掌握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的方式方法。例如,引导学员用全面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分清主流支流,进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侵扰,坚定历史自信;学会用抽象和具体的思维看待历史事件,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一般道理、道德品质。当学员掌握学习“四史”的科学方法后,不仅能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特定历史时空的“人、事、物”,正确认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而且能够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待当下的实践,增强前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学员为主体更要考虑到学员群体的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要结合新颖生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学员愿意学、主动学、深入学的学习形式。

坚持教师主导,打造一流“四史”教育队伍。“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对教师队伍也要有新的标准和要求,不同于通识思政课的是其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学习对象也更加具体。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在广大高校中选聘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门的“四史”研究,同时鼓励专业课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结合“四史”内容开展课程思政,完善“四史”学习培训的内容体系,形成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教育队伍。要定期召开“四史”专题集体备课会,将“青马工程”的授课教师集中起来分享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搭建专业学习平台,定期开展“四史”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为人才队伍的扩大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支持,邀请具有优秀青马班管理教学经验的负责人开展经验分享,共同探讨“四史”学习背景下“青马工程”培训班的教育问题。最后,加强评价激励机制。要予以对“四史”研究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学术界形成研究“四史”的浓厚氛围,激励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四史”研究。

围绕教育目标,构建“四史”教育内容体系。首先,完整把握“四史”的内容。当前将“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尚缺乏系统的教育内容,存在一定的零散化、碎片化现象,不利于“青马工程”学员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要把握好贯穿“四史”的总基调、主题主线、落脚点,把“青马工程”教育目标与之贯通,在组织内容时既考虑目标性,又考虑历史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形成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内容结构。其次,充分挖掘“四史”教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发掘英雄模范的光辉品质、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历史遗迹的教育价值等,为“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丰富的资源,使学员在生动鲜活的历史中感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怀。再次,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容起着促进作用,在“四史”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学员的实际需求,不断开拓创新,不仅可以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而且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教育、典型教育、混合教育等方法,运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提升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针对性。最后,要创新“四史”教育内容,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历史的发展逻辑与现实的发展状况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的跨时空对比,比如在讲述社会主义发展史时可以借助深圳的发展过程这一经典案例,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将原本生硬的文字变为身边具体的事物,便于学员理解。

拓展学习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首先,打造线上学习平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资源的构建迎来了“井喷”时代。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四史”教育应当充分利用中国慕课、智慧树等线上学习平台,其既能为“四史”的讲授提供丰富多样的载体,又能为“四史”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名师课程,促进“四史”教育在时空维度最大限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其次,打造线下学习平台。“四史”是真切发生在中华民族大地上的历史,而是不仅仅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符号,讲好“四史”不能停留在课堂,而是应该走入社会生活。教师可以带领“青马工程”学员参观红色基地、复兴之路纪念馆,从真实的历史遗迹、文物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可以带领“青马工程”学员走进现代化产业示范园、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地、共同富裕先行区,感受“四史”在今天的续写,增强学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可以开展志愿服务、劳动实践,让学员用自身行动践行“四史”学习心得,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最后,利用碎片化时间拓宽学习渠道。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已经成为学员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四史”教育也不能忽视这些平台,例如“跨时空与英雄对话”就是利用自媒体和零散时间学习“四史”的好形式。时代和科技都在迅速地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下自学的形式固然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但通过目前学员们“喜闻乐见”的渠道开展“四史”教育则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四史”教育融入“青马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更能够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种融合不仅为当前“青马工程”学员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也为我国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随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这种融合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青马工程”的推广和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2] 万资姿,舒乙钉.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6(5):29-33.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4.

[4]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2.

[5]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33.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19.

[7]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8]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83.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