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驱动加快成都高质量发展步伐

2024-11-02杨伟宾

先锋 2024年9期

加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赛道、新领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方面创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部署,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强音。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引领性改革上攻坚突破。成都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之一,以创新驱动加快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

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新业态新领域。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将食品、装备制造、汽车、家具制造、服装、冶金、化工等成都传统优势行业进行科技赋能,不断对其进行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再造传统行业新优势。培育前瞻性未来产业落实变现,遵循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规律,紧扣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新型材料等未来产业,明确各产业近期、中期、远期培育重点,不断孵化新技术、新成果,锻造未来产业新赛道。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落实变现实际需求,建设好、用好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成都未来医学城、全国规模最大的氢能装备产业基地、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一系列平台,建强新业态新领域的孵化器加速器。

持续增强制度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加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制度创新,坚持在未来产业赛道细分、资源配置、应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受市场认可的新赛道、新领域;坚持在共性技术、基础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在纠正市场失灵、规范市场秩序领域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作用,形成二者协同创新制度。加强民主法治的制度创新,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在民主环境中尊重各类创新主体的平等地位,在协商民主中汇集最广泛的创新智慧;在法治轨道上建立创新包容试错制度、创新成本分摊制度、创新成果权属制度、创新利益分配制度。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创新“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制度、重点科技项目研发国际合作激励制度、科技成果引进来走出去促进制度等,强化新机制新模式的制度保障。

深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引擎。分层分类发挥高等教育对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强与全国著名高校共建重大科技项目平台,持续建好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生物技术研究院、四川天府新区西工大先进动力研究院、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等平台,与驻蓉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属高校共申共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强市属高校,促进职普融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同向发力,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高校院所创新动能、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造、加强创新要素保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推动人才强市战略,用好“中国最佳引才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等品牌,紧扣《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精准施策、靶向用劲,持续深入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等计划,把成都打造成世界级人才聚集地。

创新引领未来,创新改变生活。我们要明目标、建机制、促改革、强动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世界性的创新策源地、创新先行地、创新聚集地,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