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乡间日子过成诗

2024-11-02王国平

先锋 2024年9期

9月27日,离国庆节还有三天,而在都江堰市石羊镇的田野上早已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节,讲述日新月异的乡村振兴故事,展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献上对新中国75周年华诞的深情祝福。

在活动现场,有一群特殊的参与者——他们是活跃于田间地头,吟哦着日升月落的农民诗人,他们“锄头种粮笔种诗”,用丰收的五谷和滚烫的诗行礼赞祖国。

石羊镇七里社区曾经是都江堰最遥远、最偏僻、最落后的村庄,自从有了诗歌的浇灌与滋润,它成了名副其实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

以往的七里社区,鸡犬桑麻、风光如画,但是因为缺少“灵魂”的挖掘,也曾被冷落。2003年,当地文化人邱岗、程光林、周兴强、刘宗德等发起成立了柳风农民诗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有会员上百人,外围学诗、写诗者500多人,稻田边、竹林下、茶园内……到处都是诗歌的沃土。到现在,社员创作了诗歌3万多首,发表4000余首,编印成书数十种,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了诗社或集中刊发了社员作品……就这样,一群“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来相聚共吟哦”的农民诗人,让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昂扬朝气。

谁能想到,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七里社区竟然在诗中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崭新出路,它不仅拥有诗情画意的乡村风情,更有诗意浓郁的美好生活。七里社区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石羊镇也相继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都市首批非遗特色小镇”“川西林盘文化之乡”“中国田园诗歌之乡”等称号。尤其是近年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会场、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分会场等均落户于此,成就了一段诗歌与乡村振兴的佳话……

在柳风农民诗社社长邱岗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七里诗乡的黄家院子,只见掩映在川西林盘里的道路整洁、屋舍俨然,“春浅半篙荣锦华,碧柔堆翠梳绦柳”“邻妇荷锄种瓜豆,画眉枝上翻羽衣”……沾满泥土芬芳的农民诗歌以竹简、瓦片、木刻等形式在房前屋后巧妙呈现,与小桥流水、茂林修竹辉映成趣……

七里社区以诗歌为魂,以灌渠为轴,联田园、联林盘、联景区、联社区、联产业,形成多功能叠加的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消费新场景,让村民们的生活融入了甜蜜的诗意。

今年29岁的李冬琼是七里社区2组的村民,8年前大学毕业后奔走在找工作的路上,对未来感到茫然。后来发现家乡变美了,游客增多了,干脆在家里开起了田园风情的民宿“亦竹小院”,还把乡村诗歌也植入其间,深受客人喜欢。说起往事,李冬琼满心欢喜,“民宿于2019年开张,15个房间常常爆满,当年就收入50多万元,一家人开心得合不拢嘴。今年国庆,游客早早就订了房……”

说着话,我们来到七里社区3组村民杨奇旭家中,只见院落整洁、窗明几亮,门口挂着“诗人之家”的小牌,精心设计的书房里陈列着他的诗集《七里坝之恋》。

杨奇旭是地道的农民,也是四川省作协会员,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诗人,傅天琳、大解、林雪、李龙炳等著名诗人还参加过他的作品讨论会。“以前听见别人说‘把日子过成诗’,总觉得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愿望,不敢相信,现在我们的生活美好得真像一首诗,肉眼可见、伸手可及。”说着,杨奇旭为我们朗诵了他创作的诗歌《七里坝田间的炊烟》:在阳光和暖的日子/我们接过春天的请柬/放下手上的琐事/换上浅蓝的春衫//约来了翩翩的燕子/约来了儿时的伙伴/把记忆的脚步/踏上割猪草时走过的田坎……//七里坝田间的炊烟/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梦幻/这祖先经营的土地/才是寄放乡愁的港湾。

不远处,几个孩子正在唱着流传于石羊的薅秧歌,稚嫩的童声抑扬顿挫,那些带着秋风、泥土和稻谷芬芳的句子,被孩子们的声音托起来,在炊烟上停一停,又飞向了远方。

(作者系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