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好的歌声相伴童年

2024-11-01宋雨霜

音乐世界 2024年5期

﹝摘 要﹞儿童歌曲作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教育价值。本文回顾近年来儿童歌曲发展历程,重点梳理新时代儿童歌曲的创作情况,分析其词曲与创作队伍、传播渠道、多元文化内涵,并指出其当前存在的局限,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儿童歌曲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歌曲;文化内涵;发展现状;优化建议

哪一首儿歌触动心弦,让你想起童年?从《卖报歌》《红星歌》到《蜗牛与黄鹂鸟》《捉泥鳅》《春天在哪里》《少年英雄小哪吒》,经典儿歌陪伴下的童年拥有了绚丽色彩和悠长回味。儿歌作为孩子们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出现了新形式、新题材。然而,当前的儿歌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儿童需要更多优质的新时代儿歌,作为陪伴他们健康成长的伙伴,引导他们成为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一、歌暖童心:儿童歌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长亭外,古道边……”李叔同的《送别》作为学堂乐歌的代表,也成为近代儿童歌曲的开端。近百年来,儿童歌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借他人曲调填词到自己作词作曲的变化。20世纪初,儿童歌曲先是借调填词,后与政治革命紧密相关。“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这首由聂耳谱曲的《只怕不抵抗》,在歌词中加入很多可爱的拟声词,活泼有趣。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歌唱二小放牛郎》,唱出了儿童与革命的关系。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歌曲的代表作,反映了儿童幸福的生活。这首歌至今被大家喜爱,可见生命力之旺盛。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儿童歌曲的发展迎来高潮,一些作品传唱至今。《一分钱》《小燕子》《小螺号》,还有作曲家谷建芬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等,都被奉为经典。21世纪以来,也有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少年英雄小哪吒》《你笑起来真好看》等歌曲广为流传。

儿童歌曲以其浅显生动的歌词、轻快富有生气的旋律被孩子喜爱,他们在听歌、学歌、唱歌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如经典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歌词富有画面感、语句优美,旋律轻快生动,体现出孩子游玩时的欢乐情景。《小燕子》《数鸭子》等富有童趣,充分体现儿童本位,从歌词内容到旋律都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

作曲家高志认为,儿歌也是一种语言,对孩子来说,学习儿歌就是学习一种更加丰富的语言,培养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歌词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儿歌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首先是品德教育,如《一分钱》教育孩子拾金不昧。其次是情感教育,如《我仰望五星红旗》教会孩子热爱祖国,《宝贝爱妈妈》培养孩子对妈妈的爱,理解妈妈的辛劳等;再次是行为教育,如《新健康歌》引导孩子早睡早起,坚持锻炼,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

“感人的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教育家吴伯箫在散文《歌声》的开篇这样写道。童年时期接触的事物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有趣动听的儿歌。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经典儿歌,数年过去再哼唱熟悉的旋律,回味童年时可感到内心柔软和澄澈。经典儿歌作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的怀旧心理,能解压放松身心,亲子同唱时可拉近距离,共享美好。

二、与时俱进:儿童歌曲不断创新发展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儿歌也有不少变化。第一个特点是题材越加丰富。以往主要是生活题材、革命生活、励志教育等。除了热爱祖国、歌颂民族团结、赞美家乡等,新时代儿歌也涌现出新的题材,如以下几种:一是反映国家重要活动的题材。如《我是一朵大雪花》为体育赛事主题,反映广大儿童迎接冬奥会的喜悦心情。又如歌曲《问月》童趣十足、富有古韵,从儿童视角出发,对月亮、宇宙发出询问,与探月事业相呼应。二是生态环境题材。儿歌中融入生态环保知识有助于孩子树立生态观,如《我是地球的清洁工匠》,表达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情怀。三是传统文化题材。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类题材也融入儿童歌曲的创作中。从2004年起,作曲家谷建芬为孩子们献上《春晓》《相思》等多个古诗词题材的歌曲作品,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也积极推广儿童诗词歌曲,培养孩子的文化素养。

第二个特点是创作队伍扩大。以往从事儿歌创作的主要是专业音乐人或者词曲家,如今,跨界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家长甚至儿童都积极参与,为儿歌创作注入活力和创意。如作曲家李凯稠有了女儿后,便为孩子创作了不少歌曲,如《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等广为流传。

此外,歌曲类型、演绎形式等也有创新。从diss到peace,从hate到love,说唱音乐在国内的受众越来越多,很多年轻人都爱上了它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感和自由表达的属性。在此潮流下,儿童说唱歌曲蓬勃发展。网易云音乐联合网易公益小蜗牛读书馆,发起了一项名为“说唱造梦者”的公益行动,鼓励孩子欣赏、创作说唱类作品。摇滚、民谣等多种音乐形式都融入儿童歌曲,提高了艺术趣味。

从创作者走向听众,传播十分关键。新时代以来,儿歌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而是拓展到了网络音乐平台、社交媒体、短视频软件等多种新兴渠道,不少孩子接受、学习儿歌的渠道主要就是短视频,如在网上爆火的《花园种花》。另外,儿童也可借助VR、AR等技术感受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三、助梦成长:儿童歌曲仍需探索前行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人口为2.5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5%。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2024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数据表明,2023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约4695.62亿元,同比增长10.75%。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社会对美育的高度重视、蓬勃发展的音乐产业,叠加媒介环境的更迭和审美观念的转变,这一切都是儿童歌曲创作和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这些年来,我国每年的儿童歌曲生产能达到1000余首。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多地小学、幼儿园“00后”“10后”孩子的生活中,儿歌的身影却越来越少。《小苹果》《老鼠爱大米》《爱情买卖》等歌曲成为孩子的喜爱,不时哼唱。不少家长和老师发现在教孩子唱歌时,被迫停留在过往的经典儿歌上,当下的一些作品歌词和旋律都不尽如人意。

这种“无歌可唱”的现状值得反思。从源头来看,儿歌生产的局限缘于创作群体的数量、心态、创作水平等。因创作的商业回报低,很多词曲作者创作儿歌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创作者没有较好地坚持儿童本位观,导致所写的歌词题材僵化、叙述视角和歌词表达不贴合儿童等。儿歌的发展局限还体现在影响范围变窄、传播力度变小。近年来,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成人歌曲的热捧,挤占了儿歌的展示空间。从出版机构到媒体,对儿歌的推广力度也不够。

优质儿歌为孩子的成长给予精神营养,是童年时代的珍贵礼物。一首好儿歌往往能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影响一代人的成长。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离不开优质儿歌的助力。因此,如何写出有时代感、受孩子们喜欢的歌曲,如何让更多好歌被听见、被传唱,还需继续探索。

坚持儿童本位观很重要,必须了解当下儿童身心特点和文艺口味,即在爱孩子、懂孩子的前提下开展创作。《你笑起来真好看》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传播很广。作曲家李凯稠表示,“创作这首歌源于自己对女儿的爱。”他想用音乐记录孩子的成长,这份父爱和童心的交织促成了一个优秀作品。流行歌曲《孤勇者》被孩子们喜爱,也体现出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创作者要把握这样的心理,用歌曲为孩子的心声代言。

“润物细无声”,儿歌要做到融教育意义于艺术表达。“无名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主题曲《无名的人》得到孩子喜爱。品味这首歌,不难发现它主题励志,表达细腻,没有宏大的词语,却能写进人的心里。这是宝贵的启示,儿歌创作也应该如此,多用孩子能认同、能共情的话语去表达。

优质儿歌生产需要相关部门合力推动。由政府定期组织公益性儿歌集中创作,既可保证作品的审美和质量,又能提高创作效率。同时,音乐院校、艺术团体、文艺机构等应该积极组织原创作品征集、评选、推广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儿歌生产环境。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举办的“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于2022年启动,面向全国征集了1200余首作品,参与者中既有专业人士也有业余爱好者,如教师、家长等。

此外,还需要多方面合力培养、建设一支职业化、年轻化的儿歌创作队伍,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现、培养儿歌创作人才,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比如从作词、作曲,再到租用录音棚、宣传发行等,都给予资金支持,适当提高儿歌创作的稿酬,加强对原创儿歌的版权保护。如2019年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儿童歌曲创作与数字化制作人才培养研修班》,就较好地培养了儿歌创作人才。

最后是把控传播渠道,减少消极作品的影响,让好作品传唱开来。一方面对网络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减少“灰色儿歌”等的传播,让/pmZ6fbHuOfwVxEKQBHUIQ==孩子在触手可及的网络中能听到健康绿色、充满韵律感、具有生活气息和欢乐奋发力量的儿歌;另一方面引导网络平台担负起社会责任,主动为优秀儿歌提供更多传播渠道和推送机会。

结语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一首首儿歌就像星辰点亮童年。我们生活的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需要符合新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新作品。同理,儿童也需要与这个时代相符合的儿歌。歌声嘹亮,童心飞扬,期待更多优质的新时代儿歌如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开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① 胡雅娟:《当代儿童歌曲题材发展研究》,《戏剧之家》,2023年,第16期。

② 马丹:《儿童歌曲创作现状与展望分析》,《艺术评鉴》,2019年,第4期。

③ 汤美灵:《新时代背景下儿童歌曲创作策略》,《剧影月报》,2022年,第6期。

④ 李先龙:《关于儿童歌曲创作现状的几点思考》,《黄河之声》,2022年,第21期。

⑤ 王一:《儿童歌曲在培养儿童音乐美感中的重要作用》,《戏剧之家》,2023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宋雨霜,成都文理学院写作课程负责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评论、创意写作教学。

责任编辑: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