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的由来
2024-11-01
鲤城区,福建省泉州市中心城区。地处晋江下游,东与泉州市丰泽区相连,南与晋江市交界,西与南安市、晋江市接壤,北与南安市、泉州市丰泽区毗邻,辖区面积53.74平方千米。
鲤城区,1985年改制前为泉州,泉州古城形似鲤鱼,遂称“鲤城”。
泉州之有像样的城郭,除却早期的衙城外,始于唐天祐三年(906年),距今一千多年了。那时的泉州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有四门,称“子城”。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年),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郭,周长一下子从三里增加到二十里,称“罗城”。
到了宋朝,海外贸易发达,泉州商贾云集。但朝廷规定,外国人不得进入城内居住。于是“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于是乎集”。镇南门外一带逐渐形成一片外国人的商住区。但是,城南靠近晋江,地势低洼,年年都会遭遇洪水。为了保护来华经商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宋绍定年间(1228—1234年),郡守游九功在罗城以南,沿着晋江筑起一道四百三十八丈的长墙以防洪水,称“翼城”。
至于将泉州连成形似鲤鱼的大城,却是元朝的事。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监都偰立玉“扩罗就翼”,就是把罗城南城墙拆掉,将城区扩大到翼城,并把它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周围三十里的上宽下狭的长形城郭,鲤鱼城到了这时,才算形成。明洪武初年,在城东仁风门和通淮门之间辟小东门,直对城外有名的风景区东湖。何乔远在《闽书》中说:“小东门,其门直东湖之嘴,早日初升,湖光潋滟,如鱼饮湖水者然。”这也就是泉州民间盛传的“鲤鱼吐珠”之景了。
泉州因形似鲤鱼而别称鲤城,故有泉州属鲤鱼穴的附会之说。人们以人有肚脐,推断鱼也会有肚脐,其位置应在中心点,又因为脐是圆形,向下凹,所以把位于鲤城中心的一口古井说成是“鲤鱼脐”。此井俗称“城心井”,位于西街和花巷之间的井亭巷,井附近有座砖塔,名“定心塔”,建于明万历年间。虽说是无稽之谈,但是城心井出泉既多又快,每逢大旱之年都未曾干涸过,亦是一奇。
(据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政府网 龚书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