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些养老机构里,“小老人”照看“老老人”

2024-11-01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41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既是重阳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老年节。护工短缺,一直是各类养老机构面对的共同问题。前不久,记者走访江苏省镇江市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发现那里护工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农村“小老人”的“挺身而出”,不仅缓解了护工短缺的问题,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找到一个好去处,或能实现“双赢”。

护工干的是良心活

69岁的王顺保和66岁的戴美珍是夫妻,戴美珍2016年就去九久老年康复中心做护工了,王顺保第二年才去。

“当时收入不算高,每个月工资2500元,现在涨到每月4400多元。加上奖金,平均每月5000多元。”戴美珍说,“那时如果去集镇上打零工,每个月最多2000元。在养老院,不仅收入高一些,一日三餐和住宿还免费。”

九久老年康复中心收住20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84岁,大多数失能失智,一半以上需要全护理。一个护工,要照顾3位老人。

按照规定,护工每天早晨5点起床,简单洗漱后,开始给3位老人轮流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喂营养餐。

晨会结束,帮助老人活动活动;午饭后午休到下午2点,再次给老人擦洗身体、换尿不湿、泡脚;晚饭后,给老人擦洗身体,换尿不湿;凌晨2点,再次给老人换尿不湿。

日复一日,天天如此……

“我们每周要给老人洗三回澡,每位失能老人,每天要换6次尿不湿……不管是打饭,还是给老人洗澡,护工都要相互帮忙,否则忙不过来。”戴美珍说。

“护工干的是良心活。比如给老人翻身、拍背,要把床倾斜到三四十度,每天拍三四次,减少老人肺部感染。比如尿不湿,多换一次少换一次,外人不一定看得出来,但我们坚持每天换6次,否则,老人身上不仅有异味,还容易生褥疮……康复中心每周也会检查两三次,如果老人生褥疮,我们会被罚款。”戴美珍说。

见到戴美珍的时候,正是她休假的第3天。“我们每月有3天假期,必须休息。明天我又要去上班了。在家没什么事,土地都流转了,没田可种就忙忙家务、走走亲戚。护工这份工作,对我而言,还是不错的。养老院每月14号按时发工资,能挣到钱很开心。”戴美珍笑着说。

“小老人”同样要养老

今年73岁的吴龙儿,也是2016年去做的护工,那年他65岁。“我一直忙到71岁,养老院说我年纪大了,劝我别再干了,我才回来。其实,当时我还想再干一两年。”吴龙儿有点不服老。哪怕回来后查出了胃病,吴龙儿也不后悔去做护工,“农村老人,大多数都是真正忙不动了,才不忙的。”

吴龙儿的女儿在市里上班,难得回家,他全由老伴照料。吴龙儿一直心疼老伴吴小妹,因为“她一辈子没打过工”。现在,吴小妹在家里接了一些针织类的零工,每天能挣20多元,补贴点家用。

与吴龙儿相比,王顺保更加“洒脱”。去年2月,王顺保决定不再做护工了, 68岁的他“急流勇退”,选择回家养老。

现如今,周边农村的“小老人”因为年迈或能在家门口就业而不来做护工了,九久老年康复中心董事长刘彤的目光只能再次转向外市、外省。曾经有养老机构的负责人开玩笑说,将来如果找不到护工,估计就得靠机器人了。随即又说:“冰冷的机器,怎么能替代得了有温度的手呢?”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10.10 朱旭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