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旴江医学酒文化及酒的功用与发展初探

2024-10-31胡城浚李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4年9期

【摘要】旴江医学,发源于自古以来便人才辈出、文化繁盛的旴江流域,其中,旴江流域的酒文化对旴江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深远。文章旨在以酒文化为出发点,从酒文化的形成因素、酒入药用的认识沿革、酒的药用三方面探讨酒在旴江医学中的功用与发展。

【关键词】旴江医学;酒文化;药酒;中药酒制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8-0001-04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8.zgmzmjyyzz202418001

Abstract:Xujiang medicine originates in the River basin, where talents have emerged in large numbers and cultures are flourishing.The wine culture at Xujiang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ine.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development of wine and Xujiang medicine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its formation factors, the evolution of the knowledge of its application as a medicin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wine as a medicine.

Key words:Xujiang Medicine;Wine Culture;Medicated Wine;Liquor Processing Chinese Medicine

旴江,古名汝水,现称抚河,杨卓寅教授[1]指出,旴江起源于广昌县之血木岭,流经江西省的东部(今江西省的抚州地区流域),包括广昌、黎川、南丰、南城、宜黄、崇仁、临川、进贤等几个县市,并首次将江西旴江流域的“医学群体”称作“旴江医学”,从古至今,旴江流域文化繁荣,交通便利,环境宜人,促使医学兴盛,名医辈出,影响深远。旴江流域酿酒的历史亦十分悠久,其浓郁的酒文化氛围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旴江医学之中,酒的用法十分丰富,种类繁多的药酒与酒制中药,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是旴江的医疗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旴江酒文化形成因素

在旴江流域两岸,肥沃的土地与发达的交通造就了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潮湿闷热的环境酿成了人们对酒的需求,对求仕途修道的渴望推动着儒、道哲学文化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成就了旴江流域酒文化的形成与繁荣。

1.1地理因素旴江流域地处赣东,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位于江西平原东部,四季源流不竭,其东南邻福建,北接南昌,交通运输四通八达,并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更是享有“赣抚粮仓”之美称,为旴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稻谷资源与水资源更为酒的酿造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南三面俱环山,造就了其潮湿闷热的自然环境,为酒的发酵也提供了绝佳的环境,为酒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由于旴江流域特殊的潮湿闷热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居民容易感受湿热邪气,产生身重肢痠,胸闷脘痞,纳差乏力等不适,十分影响日常生活与劳动生产,而人们发现在饮酒后,可以起到提神、增气力、开胃口等效果,故酒逐渐成了旴江流域劳动人民必不可少的饮品,酒文化应运而生,同时也可以初步体现出酒的药用价值,如《本草拾遗》载酒可“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李梴《医学入门》也载:“昔有三人触雾晨行,空腹者死,食粥者病,饮酒者健。此酒之辟恶也。”说明了酒对旴江流域的人民有着重要的养生保健作用。

1.2人文传统因素酒文化的发展,是与以儒、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发展齐头并进的,西周时期,随着酒曲的发明,酿酒工艺逐渐完善,在饮酒大规模流行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春秋末期,孔子将“仁”与“礼”与饮酒实践相结合,要求“唯酒无量,不及乱”,形成了以“酒礼”与“酒德”为内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的酒文化思想。而旴江流域两岸各县市自古崇尚儒雅,重视教育,并孕育出一大批儒家思想家与儒医,在此思想的影响下,也有不少医家对酒情有独钟,如明代御医龚廷贤《种杏仙方》中,用酒的方剂多达165首,其用法也是多种多样。

道家对自然的崇仰和对自由逍遥的崇尚,更是与酒结下了天生的缘分,江西以旴江流域特有的山水形胜,吸引着八方道士汇集,修道结庐,道教的炼丹术则为中国蒸馏酒的诞生提供了技术条件,道医葛洪承葛玄、郑隐之衣钵,采药炼丹,治病著书,其《抱朴子内篇》中就有对蒸馏术的记载。

2酒的药用认识沿革

古体医字即“醫”字从酉,殷商时期崇尚鬼神,于是产生了巫祝与巫医,古医字从巫,而当药酒一类的药物治疗终于取代了巫术后,古医字就从巫演变成了从酉,说明酒与中医药关系密切,酒的药用由来已久,所谓“医药源于酒”。

2.1历史源流人们对于酒入药用的认识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古人以酒治病的起源可追溯至夏代。明文记载最早见于殷商时代[2],殷墟甲骨文上有“鬯其酒”的记载,后汉班固《白虎通义》解释道:“鬯者以百草之香,郁金而合酿之,成为鬯。”即此时已经有用郁金酿成的药酒了,至周代,药酒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如周礼中的“医酒”,至春秋战国,在《五十二病方》中,酒就已经广泛地参与到医疗实践之中,其中记载了30余例内、外用酒的配方,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制药辅料,如“口淳酒渍而饼之,毁一垸咅(杯)酒中,以清煮胶”。

至秦汉时期,汉代王莽诏曰“酒为百药之长”。《神农本草经》中也有用酒制药的记载:“药性有……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黄帝内经》将酒分为“醪”(浊酒)与“醴”(甜酒),设酒作药用的专篇,如《素问·汤液醪醴论》篇,其对酒的性能、功效、危害也都有精要的论述。《伤寒杂病论》对酒的临床运用已是十分丰富,包含入药同煮、修制药物与送服丸散等用法,据考证[3],书中所用的酒应该是用米与酒曲酿造的米酒,并分为陈酿清纯的“清酒”与新酿浑浊的“白酒”。此后,随着酿酒技术与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酒的药用也与旴江医学的发展一起经历了兴起于隋唐,发展于宋元,繁荣于明清的过程。

2.2旴江名医对酒的看法旴江流域孕育出众多医学名家,在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永修崔嘉彦、临川陈自明、南丰危亦林、金溪龚廷贤、南丰李梴、金溪龚居中、新建喻嘉言、宜黄黄宫绣、南城谢星焕等九人都出自旴江流域,各医家在旴江酒文化的熏陶之下,将酒广泛运用于临床,对酒也有各自独到的看法,不但对酒的功效有详尽的阐述,同时也论述了饮酒过度的危害,详见表1。

2.3酒的分类酒在中国古代种类颇多,据考证[4],历史上有白酒、醪醴、醪药、老酒、水酒、清酒、豆淋酒、灰淋酒、无灰酒、黄酒、烧酒等分类,且都可入药,并多把酿造酒称为黄酒,把蒸馏酒称为白酒,旴江流域的酿酒历史十分悠久,生产出了南城麻姑酒、临川贡酒、李渡高粱酒、樟树四特酒等名酒,孕育出了旴江流域浓郁的酿酒、饮酒、爱酒的文化氛围,并逐渐地渗透到旴江医学实践之中。

3酒的药用

酒有多种入药方式,可分为内服与外用,内服包括以酒炮制、以酒送服、酒方内服之法,外用则有嗅、涂、洗、蒸、喷五法,总的来说,其发挥药用价值的形式又可分为两种,即直接入药与参与药物炮制,直接入药可分为酒服、酒渍、酒煎、酒煮、酒和、酒敷、酒(外)洗、酒淬、酒淋几种类型,以及浸泡中药材作为药酒(酒剂),参与炮制则有酒润、酒拌、酒炙、酒蒸等多种形式,而在旴江两岸,自古就流传着“药不到樟树不灵(齐),药不过建昌不行”的谚语,两帮药材备全、炮制精良、饮片上乘,其对酒的运用也是有独到之处的。

3.1直接入药中医学对酒有一个总的认识,即酒性辛温,味甘苦,善升提,具有通血脉、散湿气、行药势、壮气力等功效[5]。同时,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作为一种较好的溶媒,其与药物制成的药酒可使得药物有效成分更易析出。

3.2作为主药不同种类的酒入药亦有不同之功效主治,现参考唐氏之研究,将古今各种类入药用酒的功效进行整理,详见表2。

3.3作为药酒药酒是中药材放在酒中浸泡所制成的,通过饮酒可以达到治病健身的功效,并且可随其所浸泡的药物不同,而起到不同的功效,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具有助行药势、引药归经、减毒增效、易于服用等优点,其主要适用于外感痹痛、跌打损伤以及慢性虚损性疾病。旴江医家亦十分重视药酒的养生保健功效,如龚廷贤所推崇的保健酒类型就十分全面[6],包括神仙延寿酒为代表的滋阴类药酒,以仙茅酒为代表的补阳类药酒,以徐国公仙酒为代表的补血药酒,以八珍酒为代表的气血双补药酒,以仙酒方为代表的气血阴阳俱补药酒,以红颜酒为代表的美容养颜药酒。

3.4药物酒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对用酒炮制药物的记载,至南朝《雷公炮炙论》成书后,作为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系统地论述了药物的酒制方法,如酒蒸、酒渍、酒煅淬、酒煮等,酒制对药物作用可以归纳为改变药性引药上行、调整药性引药归经、降低毒副矫味矫臭、增强药物活血通络温补功效、增加溶解度等效果[7],旴江流域的樟树帮与建昌帮对于酒洗、酒炙、酒蒸等酒制法亦是十分擅长的。

3.5旴江医学酒制用酒“建昌帮”常用黄酒作为酒制辅料,有米酒与麻姑酒两种,均为米和曲酿成,而麻姑酒作为旴江流域的名酒,本身就是药酒,其制作始于唐代,载于《本草品汇精要》及《本草纲目》,系用麻姑山神功泉重水、银珠米与灵芝菇、何首乌等药物一同酿制而成。

而樟树帮炮制用酒也与其他帮有所不同[8],其所使用的米酒旧时称“醴”,为糯米和酒曲酿制而成的糯米酒,其制作工艺复杂,据老药工述,炮制所用米酒的制作,共有淘洗糯米、上甑蒸熟、冷却加曲、座窝发酵、密封陈酿五个步骤,两帮炮制用酒正是因为严格遵循“凡炮制,依古法”之古训,并加之技法创新,才能保证炮制药物上乘的品质,而广销全国,闻名古今,如建昌帮炆蒸地黄、四制香附,樟树帮的酒润麸炒柴胡、酒炒黄芩都深受推崇。

3.6旴江医学酒制法酒作为一种重要的液体辅料,广泛运用于炒、炙、润、蒸、煮、炆等法,而樟树帮以酒炒为长[9]。炒药时俱用糯米酒,有先下酒、中途下酒、后下酒三种方法。先下法,即先将药物加酒拌润,待吸尽酒后,再入锅炒,以便切厚片,并可助其升提走上,如川芎黄芩一类;中途下酒法,则是先将药物下锅翻炒,同时洒酒,适用于益母草等草类药材,更助其活血之功;后下酒法即酒淬法,一般用于虎骨一类,使其更易吸收而发挥补肾壮骨之功效。

建昌帮以炆制为长[10],炆即小火慢煮,炆法作为建昌帮炮制滋补类药材的特有炮制法,其属水火共制法,多用于地黄、何首乌、黄精、远志等药物的炮制,其中除了远志都需用到黄酒。此炮制法有方便炮制、操作古朴、炮制药物气味纯真、滋补力胜等优点。

以炆蒸地黄为例[11],取生地黄,去杂质,分档大小,以水洗净润透;取药放入炆药陶罐中,加清水浸没过药面,以干糠为燃料,炆1天后往罐内加入砂仁、陈皮末拌匀,再炆1天至糠尽灰冷、药熟汁尽后;取出炆好的药物,晒至半干,再移入容器倒入黄酒拌匀,闷润至酒吸尽,置于木甑内,蒸6~8小时,停火焖至过夜后取出,晒至六七成干时,用竹刀或铜刀切为斜长厚片,干燥药成。本品色黑亮似漆,富有光泽,质地滋润柔软,味甘甜如饴微有酒气,生地性凉,经炆制后转为微温,其滋补之力胜于单蒸法,更能滋养精血而不壅滞脾胃。

3.7旴江医学酒制中药经过两帮的用酒炮制后的中药,其药用价值是要高于普通药材的,据祝婧等[12]研究,樟树帮的酒麸柴胡经过酒润麸炒后,其有效成分含量损失较其他炮制方法要更少,故其中的柴胡皂苷a、d的含量比其他炮制品更高,升举清阳的效果也更为显著。据张凌等[13]研究,樟树帮的酒炒芍药苷的含量为1.62%,要高于其他炮制芍药苷含量平均值的1.15%。据芮成[14]研究,建昌帮酒大黄中起抗菌、消炎等作用的游离蒽醌含量上升,具有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类则有所下降,说明建昌帮的酒大黄能缓和其苦寒之性以减弱大黄泻下作用。据胡志方等[15]研究表明,生地黄经炆制法制成熟地黄后,单糖含量增加6倍,低聚糖含量下降20倍,使得难以消化的低聚糖大量转化为易吸收的单糖,从而更顾脾胃,以达补而不滞的效果。

4小结

旴江流域浓郁的酒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旴江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医疗实践当中,是旴江医学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得旴江医药家形成了善用酒、擅酒炮的特点,充分地发挥了酒的药用与养生保健价值,为旴江流域人民健康以及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卓寅.地灵人杰的“旴江医学”[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53-55.

[2]徐少华.中国酒与传统文化综述(续一)[J].中国酿造,2000(3):1-4,8.

[3]郝万山.经方中的白酒与清酒[J].中医杂志,1991(5):59.

[4]唐德才.药用辅料酒类的简介[J].中成药研究,1983(5):13-14.

[5]李晨晨,王莹,向孙敏,等.酒的功用及发展历史[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365-369.

[6]冯倩倩,潘鑫,何友花.旴江医家龚廷贤酒疗特色初探[J].江西中医药,2016,47(3):11-12.

[7]孙希峰,王雷.浅谈酒对中药药效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4(4):276.

[8]李洋,吴蜀瑶,吴志瑰,等.浅谈樟树帮炮制辅料米酒[J].江西中医药,2017,48(8):3-5.

[9]卢文清.樟树中药炮制特点及其历史地位[J].中药通报,1986(7):26-28.

[10]孟振豪,钟凌云.建昌帮中药炮制概况[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1):110-112.

[11]易炳学,钟凌云,龚千锋.江西建昌帮炆法特色炮制及其现代研究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55-1756.

[12]祝婧,钟凌云,刘礼平,等.樟帮特色酒润麸炒柴胡的炮制工艺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0):9-12.

[13]张凌,罗晶,雷志强.白芍樟帮与其他炮制品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含量测定[J].中国药师,2008,11(12):1403-1405

[14]芮成.“建昌帮”酒大黄传统炮制工艺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7.

[15]胡志方,王小平,郭慧玲,等.江西建昌帮炆制地黄中辅料作用探索(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4):1-5.

(收稿日期:2023-12-20编辑:刘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6082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2BABL206141);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JZYC21S71)。

作者简介:胡城浚(1999—),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学。E-mail:1149966496@qq.com

通信作者:李林(1982—),男,汉族,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心血管疾病研究。E-mail:lilin330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