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泥湾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2024-10-31许佳怡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南泥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宝贵的实践价值,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应继续弘扬南泥湾精神。本文旨在探讨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首先通过深入分析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其次从现实角度出发探析南泥湾精神在当今社会的实践价值,包括其对个人的塑造、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引领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南泥湾精神在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力。最后,总结南泥湾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以此阐释弘扬南湾精神的重要性。

关键词:南泥湾精神;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63

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深入研究南泥湾精神可以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和实践。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研究和传承南泥湾精神,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

1南泥湾精神的形成

南泥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精神力量,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源于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南泥湾地区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活动。当时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加紧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在这样的困境下,党号召全体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第三五九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赴延安南泥湾地区开荒。在这段时期中最大程度地调动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推动陕甘宁边区从“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的恶劣条件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从荒无人烟,到欣欣向荣,为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被我们总结概括为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革命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2021年9月,党中央正式将南泥湾精神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

2南泥湾精神的科学内涵

南泥湾精神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团结合作和求实创新的实干精神。这些价值观念构成了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并且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2.1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南泥湾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强调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其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积极为人民谋福祉。359旅的将士团结带领边区人民努力搞生产,讲求以身作则,不仅要保证日常训练还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制作劳动工具,开垦荒地,建厂房造窑洞。将士们和百姓同吃同住,一心只为革命战争的胜利,用自己的血汗为国家谋和平,为百姓吃饱穿暖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没有怨言,真正阐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1995年,湖南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成立时,王恩茂同志作为359旅副政委特别出席并且为研究会题词:“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这句话不仅是对南泥湾精神的概括也是他在亲身经历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后的切实体会。

2.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精神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调坚定的革命意志和为实现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在面对敌人包围、经济封锁以及物资匮乏的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成为唯一的生存出路,军队参与生产便成为大生产运动中的重要一环,在朱德同志领导,王震同志的率领下359旅在一边练兵一边生产,开启了一段生产自救的征程。南泥湾位处延安南45公里外的狭窄溪谷,被称为“烂泥湾”,但在军民的不懈奋斗下,制作生产工具、开荒种地、建立工厂,短短四年间,军民开垦荒地26.1万亩,甚至创下个人单天开荒4亩以上的惊人纪录,上缴公粮1万石,取得了“耕一余一”的优异成绩。359旅还建造了“1048孔窑洞”,创办纺织厂、肥皂厂、磨坊、油坊等不仅解决了边区的生存问题,还成为前线补给的大后方。从此“烂泥湾”也成为人人称颂的陕北好江南。

南泥湾精神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边区军民不畏困难、发愤图强的坚韧品质,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

2.3团结合作和求实创新的实干精神

南泥湾精神强调团结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特色。旨在困境中人们通过相互帮助、共同努力,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在南泥湾大生产中,359旅的所有将士都无一例外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例如朱德总司令不仅指挥有方,还带头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在军民的团结努力下南泥湾连年获得丰收。还有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到纺织工作中,在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的纺线比赛中,任弼时获得纺线比赛第一名,授予周恩来同志“纺线能手”的称号。南泥湾和谐平等、团结合作的劳动氛围使得边区功绩卓著,给了军民以巨大鼓舞。

求实创新则是南泥湾精神的另一重要方面。面对特殊的生存环境南泥湾军民不断更新技术,涉及农业、纺织业、工业和军工业,例如吴满友研究并改良了农作方法;赵占魁带领工人革新工业技术,制造出来的犁铧既光滑又美观,还有吴运泽通过自学的兵工知识,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带领工人建立了兵工厂并成功制造出了步枪。除此之外还更新管理模式,展现出了强烈的实事求是和创新创业精神。

3南泥湾精神的当代价值

南泥湾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产物,也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精神面貌。南泥湾精神所体现的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和创新进取的价值观念在当代社会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它们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首先,弘扬南泥湾精神,将经济建设落到实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励人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挥内部潜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例如在朱德同志领导的南泥湾大生产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发掘边区资源,利用可用资源来发展经济。朱德同志在指导中发现,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可调动的资金极其有限,二是缺少生产的重机器,并且不易购买,经过实地考察工业、农业、商业的具体情况。认为边区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急于一步登天,而是首先利用边区的劳动力织毛呢、毛衣并且开展纺毛运动,调动起边区军民的劳动积极性,切实解决军民的穿衣问题。随后,朱德等同志在实地走访考察时发现,食盐在陕甘宁边区的储藏量很大,于是创办盐厂,不仅解决了边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还产生了经济效益。朱德同志提出要充分利用边区丰富的石油、煤、盐、碱和一切铁矿资源以及边区的森林,羊毛和药材等资源通通要有效地利用起来,边区政府也看到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可行性,制订了《经济建设计划》开发当地资源,成为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朱德同志还提出发展经济单单利用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力促进边区发展商贸,他认为发展经济不能靠让将士百姓节衣缩食,主要还是应增加生产,保证温饱的同时去发展商业,他多次强调要抓紧时机,大力发展畜牧业、运输业和手工业,做好商业工作。由此可见,南泥湾精神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力量,不倚靠外部力量,自力更生;陷入困境不轻言放弃,艰苦奋斗。

继承弘扬南泥湾精神,使其在新时代仍然熠熠生辉,焕发强大生命力。目前我国实行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我国经济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国内多重考验时能更好地统筹,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其自力更生理念,在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当下意味着不依赖他人或外部资源,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和智慧创造财富和价值。这种精神可以激发人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其次,弘扬南泥湾精神,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引。南泥湾精神强调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质,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引作用。它强调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积极向上、发愤图强的精神追求,对于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行为准则具有宝贵价值。边区政府为了调动广大军民的劳动积极性举办了生产竞赛、劳模运动等。树立了一批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人物,人民群众争相学习,向劳模们看齐,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绩。例如由359旅的李位班长单人单天开垦荒地3.6亩,被战士郝树才突破到单人单天开荒4亩以上;如在中央印刷厂工作的21位排字工人每天要干之前24名工人的工作,他们没有时间休息甚至没有时间喝水,但工人们毫无怨言,兢兢业业、保质保量地工作,还有纺织女工黑玉祥,本是家庭主妇的黑玉祥积极投身劳动生产中共织布368丈、纺线165斤。女工高兰英还同劳动英雄黑玉祥写了挑战书至今还存放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这些不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起到了带头作用,指引了整个边区的价值观发展。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所以在当下社会更应该注重传承优秀精神品质,发挥其价值指引作用。

当前社会个人主义和竞争意识过强,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社会关系的不和谐,南泥湾精神的团结协作价值观可以提醒我们关注集体利益,增强团队合作和社会凝聚力;对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日益突出问题,自力更生的价值观可以引导我们发愤FC82m7hqO204egbMH+Vn1A==图强而不是坐享其成;在推动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价值观使个人精神品质得到升华,有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南泥湾精神能够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南泥湾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最后,弘扬南泥湾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在社会治理方面,南泥湾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对政策的把握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上。领导南泥湾大生产的朱德同志不仅重视军事,也注重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在不影响部队训练、作战的同时积极发展经济,初到南泥湾朱德同志首倡“军垦屯田”,为了更好地实施屯田政策,朱德同志耐心地在部队中宣传解释,其政策通俗来说,敌人来了打仗,敌人不来专心搞生产。颇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意味。实行“军垦屯田”后部队将士投入生产不仅可以修养民生,融洽军民关系,还能使得边区指战员得到训练,与士兵们更好地磨合。朱德总司令和王震旅长在南泥湾大生产中身先士卒,以“普通士兵”的身份投入劳动生产,为广大军民树立了榜样,获得了南泥湾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没有战事时全民劳动,战事一旦打响士兵们放下锤头端起枪杆,而百姓就为战士们做饭烧水做好后勤补给工作,久而久之增强了边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军垦屯田的提出,为边区发展经济,摆脱困境提供了新思路。这种求实创新的实干精神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了社会稳定与发展,为社会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提供了新思路。

南泥湾精神所体现的创新进取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南泥湾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改善管理模式,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种创新进取的精神鼓舞着当代人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现在的南泥湾不再是荆棘丛生的烂泥地,而是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集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休闲养老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创新耕种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守住生态红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使南泥湾充分发挥其特色,讲好陕北好江南的动人故事,继承弘扬南泥湾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使南泥湾精神成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不竭动力,努力拼搏,奋发向上,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建设更多更美好的“南泥湾”。

4结论

南泥湾精神的当代价值着重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南泥湾精神不仅为个人提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动力和方法,同时其具有的思想教育意义也能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生动教材。通过深入研究和宣传南泥湾精神,可以激励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南泥湾精神是时代发展需求,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南泥湾精神所倡导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品质,对于应对当代社会中的变革和挑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研究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以及思想教育意义,弘扬南泥湾精神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激励个体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陕西省档案馆等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5、8、9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5]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韩伟.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9.

[7]高志伟.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脉络及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21.

[8]杨凯雯.抗日战争时期奔赴延安爱国青年的初心[J].陕西档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