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目标及路径
2024-10-31韦柳丝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梳理电力类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价值意蕴基础上,提出电力类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以促进职业技能提升、工匠精神塑造、岗位创新实现为具体目标,可行路径包括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打造突出思政教育的电力特色课程、构建电力行业特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了电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力高职;课程思政;价值目标;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91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并为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具体指导意见。电力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电力行业人才的重任,如何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有效途径,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电力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K30IYxTBTG4UzE0et16tS3xSsQjmiWPYhUefPvT/I3A=题。本文结合电力类高职高校实践,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具体目标和可行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电力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推进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1电力类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1.1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途径。在电力类高职院校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符合国家人才培养要求,也是电力行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必然趋势。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电力类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高尚品德和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2课程思政建设是价值引领的重要平台
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复杂化给学生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冲击。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电力类高职院校而言,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满足了电力行业人才需求,更为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3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电力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力职业岗位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工程伦理等方面的要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锤炼品质。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发展需求,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2电力类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目标
2.1促进电力职业技能提升
电力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电力职业技能。电力职业技能不仅包括发电、输电、配电等方面的专业技能,还包括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既要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深化电力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也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让高职学生亲身经历电力生产过程,提升职业劳动技能,增强职业劳动素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方面能力,更好地适应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
2.2促进电力工匠精神塑造
电力工匠精神是职业认知、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体现,是电力从业者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良好的电力工匠精神塑造对电力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的电力从业人员中,年轻化趋势明显,许多“90后”“00后”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服务工作的深入理解和荣誉感。因此,电力类高职院校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智,展现出积极的人格气质。培养学生在工作中以匠人精神对待自己的职业,坚持踏实做事、诚实做人,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严格遵守电力职业道德标准,不断提升电力服务质量,努力做到“忠诚、敬业、勤奋、坚持、创新、主动”。
2.3促进电力岗位创新实现
电力岗位创新是推动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要求电力从业者具备敏锐观察力、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力岗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涌现。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应通过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电力生产、传输和使用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减少能耗。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方法或系统,改进现有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在电力行业中,管理创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组织资源、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运营成本。服务创新是指为电力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通过了解用户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满足用户需求,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3电力类高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
3.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
电力类高职院校党委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这包括明确建设目标、确定核心内容、设计实施步骤等,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将思政育人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确保其在实施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应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一线教师代表组成,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评估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学校党委全面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确保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还应建立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效果应作为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不断加强思政育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夯实课程育人根基,加大学校思政工作保障力度,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3.2提升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育德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电力类高职院校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合作交流、完善培训与评价机制等措施,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电力专业师资队伍,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先,加强对课程思政实施主体的育德意识教育,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明确自身在育德过程中的重要职责,自觉将育德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电力类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强化职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搭建协同创新的课程思政教学交流平台,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紧密合作,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思政课教师应发挥专业优势,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策略指导和理论支持;专业课教师应主动加强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共同研制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目标,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各课程团队应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第三,加强课程思政实施主体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标准,掌握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将企业文化、职业岗位素养等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
3.3打造突出思政教育的电力特色课程体系
电力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电力行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电力类高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落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融进每门课程里。通过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明确课程目标。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明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定位,确保课程与电力特色紧密结合,以培养具备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电力人才为根本目标。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与电力企业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感受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实践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3.4构建电力行业特色“3+N”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能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电力类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思政教育内涵和形式。电力类高职院校应逐步建立形成“四史+电力发展史+专业发展史+N”(即“3+N”)的课程思政展馆资源,这些展馆资源旨在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内容,以及中国电力发展史、各专业(产业)发展史等内容,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实地学习机会。通过建设完善校史馆、二级学院展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展馆”“红色革命资源展馆”等,与校企合作企业、群众艺术馆、博物馆等单位共建校外课程思政教育基地,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实践场所,服务课程思政教学。此外,电力类高职院校还应着力完成“电力发展史+专业发展史+优秀校友成长史+基层校友奉献史”的校级特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将紧密结合能源电力类院校办学特点,面向相关产业及学科专业,有机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工程伦理、优秀企业文化以及校友先进事迹等丰富思政内容。这将形成一套覆盖各二级学院和学科领域、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为系统、完整和有特色的支持,有助于深化学生对能源电力行业认识,强调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能源安全,培养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3.5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具有电力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部门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党支部党建考核等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中。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维度。在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例如,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查其是否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等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督导制度,并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督导体系中,形成常态化课程思政教学督导,对课程大纲、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进行审查,确保其与电力行业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点相符合,切实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电力行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设立相关奖项,表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同时,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表现纳入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考核中,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启鸿.高职院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教育,2022,(02):8387.
[2]贾玉凤,杨朝升.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路径探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6770.
[3]万平.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路与策略[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