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物流与供应管理宏观审慎政策、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

2024-10-31李曲然张晓敏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着眼“去杠杆”治理的结构效应,遏制企业脱实向虚和过度金融化的投资决策,有效信息披露维护金融资本稳定,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从而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本文利用2010—2020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通过监控流动性和控制信贷规模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变动时,供应链端的成员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替代银行信贷,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商业信用渠道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研究对于会计行业发展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盈余管理;供应链金融;商业信用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13

0引言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历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转型期。制度创新引领经济转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金融创新驱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经济发展政策,以应对危机影响。中国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创新性宏观调控措施,解决市场主体融资困难,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拓展资本市场发展空间,增强市场主体信心。同时,防范和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以更好地推动改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国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中共中央宣传部,2020)。

随着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企业通过社会资本网络,联通链条上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推动流程再造,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市场竞争力(Atasu,2008)。现有研究文献表明,资金流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的基础生产要素。据报道,80%以上的破产企业是由于资金紧张造成的(Baas和Schrooten,2006)。因此,融资策略对供应链间的商业合作具有重要影响(Kouvelis和Zhao,2012),而商业信贷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作为基础融资渠道,商业信贷作为强化供应链合作的载体,Kouvelis和Zhao(2008)发现,制造商应该向零售商提供利率低于或等于无风险利率的融资,与银行融资相比,零售商总是更倾向于供应商融资(即商业信贷)。与Kouvelis和Zhao(2008)不同,Jing(2012)研究了制造商作为斯塔克伯格博弈模型中单一渠道的领导者参与融资策略选择。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平衡状态下,制造商的融资策略选择可以是银行信贷或贸易信贷。此外,在Weibull分布的随机需求下,研究表明需求的不确定性越大,制造商就越优先考虑银行贷款融资。这种结果的背后原因是,随着需求不确定性的增加,制造商将更不愿意承担与商业信贷有关的融资风险。此外,由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效应,各地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及其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绿色贷款贴息,可以促使借款人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银行贷款融资。

本文选取2010—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影响了微型企业的内部治理,宏观审慎政策显著降低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这可能为管理层提供了从融资渠道中获益的机会,同时降低了其操纵真实交易的动机。结果显示,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交易。当信贷政策收紧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改善企业融资渠道,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此外,加强供应链金融治理有助于减少成员企业对信贷政策的机会主义利用,凸显了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有助于监管者规范管理行为,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治理效果。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1)本文的研究拓展了宏观审慎政策制度经济后果相关研究,基于社会各界对政策导向和风险导向的广泛讨论作为切入点,考察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2)本文的研究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政策措施颁布规划落实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等提供诸多启示。风险管理正从传统的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转变。企业高管应注重企业内外部风险,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化解企业战略决策、监督和管理风险。同时,对政策的解读能力提升,有效将政策措施落实到企业战略管理,锚定高质量的企业发展。

余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第五部分进一步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研究假设

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审慎政策作为有效应对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和资源错配的政策工具有助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国外的融资环境不同,我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融资渠道较少,且信贷渠道占主导地位(周英章等,2002)。李天宇(2017)研究指出,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实现金融监管,并经金融体系而影响实体经济。

供应链金融围绕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依靠供应链所搭建的信用制度,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的信用捆绑,并维持成员间债权债务关系;作为创新性金融衍生品,以供应链的商业价值为基础,为供应链成员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在有效的金融市场融资约束的情境下,央行通过宏观审慎制度监控成员企业的流动性,从而降低多方信息不对称以及有效抑制供应链成员企业盈余操纵(侯可欣,2022)。但是,万红波(2010)研究指出债权人为了保证借贷资金的安全,需要对企业进行持续监督,甚至凭借债务契约对债务人约束投资行为。然而Christensen和Nikolaev(2013)研究指出,债务人为获取新增的贷款,通过价值创造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从而企业须以良好的经营业绩来迎合融资需求,因此,更有动机操控公司盈余来获取新的贷款。许晓芳(2020)研究指出,当前债务人可能面临“三去一补”的压力时,可能利用会计准则和监管规则的不完全性等非常规手段,有意识地将杠杆率向更低的方向调整,从而达到操纵盈余的目标。特别是债务人利用表外负债和名股实债等真实财务活动安排,以及其他向上操纵资产或向下操纵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的会计手段来降低账面杠杆率的行为(陆正飞,2020)。另一方面,李天宇(2017)研究指出,在金融体系外部,央行政策变化通过银行信贷渠道影响贷款配给变化,从而影响企业投资水平。李杨(2017)研究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揭示了货币金融的本质。其根本目的就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有效发挥其媒介资源配置功能,从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金融的中介效率和分配效率。宏观审慎政策改善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评估体系,拓展了银行的融资方式和渠道,缓解金融机构与合作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相较传统信用评估体系,围绕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物流企业所展开的风险监控,通过金融创新,为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全过程。这意味着供应链信用评估对企业盈余管理存在重要影响,强化银行和供应链风险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则更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减轻盈余操纵问题。

故认为,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进一步以收紧信规模提升银行信贷质量,改善供应链渠道信息不对称,有效抑制供应链成员企业以高杠杆和金融化所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放松供应链金融渠道信贷规模,从而改善营商环境;进而改善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缓解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有效遏制供应链成员企业高管机会主义动机所引发的盈余管理行为。

H1: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宏观环境会影响微观财务行为。内控质量不同的企业而言,宏观审慎政策变更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策略和财富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当面临不确定的宏观审慎政策环境,政策不确定性导致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债权人面临更高的道德风险以及无法准确评估企业投资预期回报,从而债权人要求更高的融资成本和外部融资溢价(Dechow等,2000);同时,企业经营风险和偿付风险增加,从而使得企业预期收益的信号噪声变大而使信贷供给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促使企业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高昂的交易成本和营运的压力迫使企业高管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并试图在会计年度内通过供应链关联方交易、降低酌量性费用、扩大产量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或改变赊销政策以扩大销售等与企业目标相背离的真实交易活动来操纵盈余;尽管可能使企业面临更高的风险,导致更大的盈余波动(Ghosh和Olsen,2009)。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降低由政策变动所导致信息不对称。内部控制是为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如实反映提供合理保证的前提,一方面,陈汉文(2010)研究指出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有助于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控制和非政府控制公司;政策的变动推动制度创新,推动治理结构和监管环境的变化,进而推动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肖华(2013)发现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提升企业盈余质量持续性。另一方面,张玲等(2009)发现制度环境能有效约束公司的债务契约行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不仅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Doyleetal.,2007),减少受货币政策影响的市场定价机制所引发的供应链系统内部错误定价或决策所导致损失(徐红等,2015),进而有效抑制内部人治理的机会主义动机,最终限制供应链成员对剩余控制权的滥用和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占。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由于货币政策变动而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

2研究设计

2.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20年A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剔除:(1)存在退市风险的ST样本;(2)金融行业上市公司;(3)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11年共27495个有效样本,涉及3664个A股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intscore)据来源于迪博(DIB)数据库,宏观审慎政策指数数据来源于IMFiMaPP数据库;宏观审慎政策、利息费用、投资效率等手工整理得到,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股权集中度、供应链集成度、客户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等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CSMAR)。为缓解极端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本文所涉及的所有连续变量均在1%和99%进行缩尾处理。

2.2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为检验研究假设,本文设定了式(1)加以检验:

REM/DA=α0+α1MPIt+∑i=2αiControli+β0(1)

REM/DA=α0+α1MPIt+α2intscoret+∑i=3αiControli+β0(2)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REM和DA),根据国泰安数据库披露的盈余质量数据。解释变量为MPIt表示我国t年度的宏观审慎政策指数。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情况的最新调查报告,选择逆周期资本缓冲等17种政策工具作为我国宏观审慎政策代表性工具。然后,将上述政策工具分别定义为虚拟变量,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相关政策文件,判断各个政策工具实施情况。借鉴ZohairAlam和AdrianAlter(2019)、黄继承等(2020)、陈艳和李佳颖(2022)等研究,按照如下原则构建MPI指数:当上述某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开始生效或者收紧时,将该虚拟变量记为+1;当某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失效或者放松时,将该虚拟变量记为-1;当某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没有变动或者虽有变动但无法确定影响时,将该虚拟变量记为0。鉴于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组合实施具有差异性,将各期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各虚拟变量进行汇总求和,并将17种政策工具进行逻辑回归,得到的预测值即为宏观审慎政策指数MPI。但需要注意的是,累积指标法只能反映宏观审慎政策实施的方向是收紧还是放松,不能反映政策工具实际变化程度。

Control是一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盈利能力(Roa)、成长性(Growth)、固定与无形资产密度(PPI)、债务成本(intcost)、短期偿债能力(Shortliab)、股权集中度(Shrcr)、供应链集成度(supcon)、客户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cushhi)、客户集中度(cuscon),此外,还有年份和行业虚拟变量。所有变量数据结果如表1。

3实证结果分析

3.1基准回归结果

表2报告了宏观审慎政策(MPI)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的检验结果。采用递进式的回归策略,在模型M(1)和M(3)中仅控制了年份和行业固定效应,宏观审慎政策(MPI)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00244.0和-3537594.9,仅模型M(3)在1%的水平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M(2)和M(4)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组,宏观审慎政策(MPI)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495630.5和-3498663.7,且同样在1%的水平显著。这意味着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假设1得到验证。

3.2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

本文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相关结论均与前文保持一致。第一,替换解释变量。重新生成宏观审慎虚拟变量(mpi),当MPI期望值大于0时,mpi取值为1,当MPI期望值大于<0时,mpi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模型M(3)和M(7)报告了检验结果,mpi的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显著为负。第二,更换样本区间。以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作为宏观变更的标志性事件,故该部分重选样本区间,仅保留2013年以后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模型M(4)和M(8)的结果显示,MPI的系数同样在1%的水平显著为负。第三、滞后变量缓解内生性。在模型M(2)和M(6)中采用滞后一期的宏观审慎政策(L.MPI)变量重新检验,以期缓解内生性问题,L.MPI的系数也在1%的水平显著为负。

3.3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本文借鉴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执行情况的最新调查报告,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模型M(1)至M(5)依次报告了资本保全缓冲(Conservation)、特定交易税(Tax)、流动性(Liquidity)、系统重要性银行限制(SIFI)以及其他宏观审慎工具(OT)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模型M(1)至M(5)中,系数均在1%的水平显著为负。

3.4异质性检验

我们从行业和产权性质两个角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对财务人员数量需求的影响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设定了式(2)和式(3)加以检验:

REM/DA=β0+β1MPI+β2MPIIndustry+β3Industry+∑βiControl+ε(3)

4pFD0pd52Cwik5+ZrzqtFbhCwm060Jvkkur1bZsAPuM=REM/DA=β0+β1MPI+β2MPINature+β3nature+∑βiControl+ε(4)

其中:式(2)中Industry为行业虚拟变量,制造业取值为1,其他为0;式(3)中Nature为产权性质虚拟变量,国有企业取值为1,其他为0。其他变量情况和定义与式(1)同。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M(5)和M(7)显示,宏观审慎政策与行业的交乘项(MPI*Ind)系数分别为-112367.7和-174969.8,但结果都不显著。在模型M(2)和M(4)中宏观审慎政策与产权性质的交乘项(DT*Nature)系数分别为301362.7和125952.3,仅真实盈余管理在10%的水平显著。说明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在非国有企业中宏观审慎政策更显著地降低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4研究结论

全球金融危机将监管机构的注意力从微观审慎制度转移到宏观审慎政策。本研究通过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内部控制)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盈余管理的相互作用,填补了文献中的空白。基于最近的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风险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融资特征。我们的工作还补充了关于供应链治理和风险承担的研究,以及一些关于微观审慎监管和供应链治理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文选取2010—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会计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显著提高了供应链企业的盈余质量,减少了成员盈余管理行为,在多种稳健性和考虑内生性问题的情况下,以上结论依然成立。具体来看,商业信用在供应链领域运用较为成熟,且替代效应大于互补效应,导致供应链成员企业减少。且在非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得更显著。(2)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深化,行业规程也在不断提升;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在营造良好经济运行环境,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自身的商业信用,激发企业自身经济实力,从而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综合以上研究结论可以知,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减少了会计工作岗位的数量,同时促使会计转型,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向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撑转变。

参考文献

[1]陈艳,李佳颖.宏观审慎政策与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兼论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改进[J].会计研究,2022,(04).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J].金融研究,2011,(01).

[3]方意.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与度量研究——兼论宏观审慎政策实施[J].管理世界,2016,(08).

[4]郑军林,钟高,彭琳,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增加商业信用融资吗?——基于货币政策变更视角的检验[J].会计研究,2013,(06).

[5]徐虹林,钟高,余婷,等.内部控制有效性、会计稳健性与商业信用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28(03).

[6]PeterBalogh.MacroprudentialSupervisionToolsintheEuropeanBankingSystem[J].ProcediaEconomicsandFinance,2012,(3):642647.

[7]ChrysovalantisGaganis,AnaLozano-Vivas,PanagiotaPapadimitri,etal.Macroprudentialpolicies,corporategovernanceandbankrisk:Crosscountryevidence[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andOrganization,2020,(1):126142.

[8]EliasBengtsson.MacroprudentialpolicyintheEU:Apoliticaleconomyperspective[J].GlobalFinanceJournal,2020,(11):100490.

[9]EugenioCerutti.,StijnClaessens.,LucLaeven.Theuseandeffectivenessofmacroprudentialpolicies:New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Stability,2017,(2):203224.

[10]AlvaroFernandez-GallardoS.Preventingfinancialdisasters:Macroprudentialpolicyandfinancialcrises[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23,(1):10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