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阶》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2024-10-30杨浩予
《台阶》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新台阶的故事。阅读这篇小说,同学们要把握“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接下来,笔者就来对“父亲”的性格作简要的分析。
一、要强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是小说的第一个句子,也是“父亲”反复念叨的一句话。这个句子开门见山,很好地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一个“总”字强调了“父亲”的想法是持久的、强烈的,说明他对台阶的高低这件事非常在意。
“父亲”之所以很在意自己家台阶的高低,是因为乡下有这样一种说法:房屋台阶的高低代表了其主人地位的高低。房屋的台阶高,其主人的地位就高,才能被人尊重、看得起。 “对于父亲来说,台阶既是他的物质期待,又是他的精神追求。” “父亲”追求的不仅仅是高台阶,更是要获得乡邻们的尊重。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自己家低低的台阶像一根刺一样卡在了“父亲”的喉咙里,让本来就自卑的“父亲”更加想要换台阶了。在小说的第六、七自然段中,“父亲”反复提及: “我们家的台阶低。”他仿佛是在对“我”倾诉,又像是在独自慨叹生活的艰辛。这句话照应了小说的开头,再次强调了“父亲”对台阶低的介怀。
“我”家的旧台阶是由三块沉甸甸的青石板铺设而成的。每块石板都重达三百余斤。
当年, “父亲”从山上一次就背下来了三块青石板。因为走了太多的山路,一双草鞋都被磨破了。 “父亲”在托举青石板时,腰部突然闪了一下。 “我”急忙劝阻他,让他不要继续抬了,他却说没事。在抬石板的过程中,他始终用一只手紧按着腰,仿佛在忍受着某种疼痛或不适。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要强与执着。他为了家庭,为了家人的幸福,一直在默默地付出与坚持着。
二、勤劳
小说中的“父亲”还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付出了很多的艰辛。他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来兴家立业,不惧辛劳,甚至不惜耗尽自己的青春和健康。
造新屋,换高台阶,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父亲”为此准备了大半生。比如, “父亲”今日拾得一砖,明日又觅得一瓦,亦或时不时地往那黑色的瓦罐里投进几张角票,慢慢地积攒着点点滴滴的希望。这些努力虽然都是微不足道的, “父亲”却坚持了下来。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攒,终于有一天“父亲”开始了“造屋”工程。在造屋的日子里,他满怀激情。白天,他与工匠们并肩劳作;到了晚上,他仍独自忙碌,搬砖、担泥,直至深夜。有的时候只睡了三四个钟头,他便又早早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劳作。他的兴奋与勤劳,无不彰显着其对造屋的热爱与执着。
在建好新屋之后, “父亲”又投入到了砌台阶的劳作中。破晓时分,他便早早起床,在新屋的门口非常专注地踏踩黄泥。等到泥瓦匠和工人们陆续到来时, “父亲”已经将一整凼黄泥踏得紧实而均匀。这些细节不仅表明“父亲”为砌新台阶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而且表明他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事事都要亲自做。
三、谦卑
在文章中,作者提到: “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 ‘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父亲”劳累了一辈子,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可以说,建成新屋、砌好台阶的那一天,是父亲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但是,当这一时刻到来时, “父亲”却没有欢天喜地地庆贺。 “我”开心地放鞭炮迎新,当鞭炮的纸屑落在“父亲”的肩头时,他的两只手像没地方放似的,不知所措。 “父亲”的梦想终于成真了,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本应是欢庆的时刻, “父亲”却露出了一丝尴尬的笑容。
坐在高台阶上,乡亲和“父亲”打招呼,问他吃过午饭了吗。 “父亲”回答道: “还没。”其实,他已经吃过了,但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此时的他不是故意答错的,而是因为“不自在”。每当坐在高高的新台阶上时,他总会觉得不自在, “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的一级,还是觉得不自在,最后便直接坐到了门槛上。这些细节,均展现了他的谦卑、内敛、淳朴、不善与人交往。
《台阶》中的“父亲”是要强的、勤劳的、谦卑的,他有长远的人生目标且愿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坚持不懈地付出。他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用辛勤的汗水为家人筑起了一个稳固的港湾,成为家人们心中最坚实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