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健康投资

2024-10-29陈鑫

商界 2024年9期

从鸿蒙1.0到鸿蒙2.0,从AI1.0到 AI2.0,不只冷技术存在版本迭代,壶里的热茶也在不断升级。继乌梅汤1.0之后,浙江省中医院又推出了乌梅汤2.0版本,此款茶饮在互联网平台上异常火爆,成为养生新宠。

据了解,该茶饮于2024年5月21日凌晨在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上线,一上午便卖出7万帖。商家及电商平台观其火爆程度,蜂拥而至争相售卖,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假冒仿制产品。对此,浙江省中医院发布声明称,未授权任何第三方配售乌梅汤2.0。

乌梅汤2.0版的配料有乌梅、甘草、山楂、丹参、荷叶。食用方法较为简便,将方子用水冲洗后放入水壶,加1 000毫升左右的水焖煮,也可以直接用热水冲泡。

记者在某书上搜索“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出现的词条是“减肥、健脾、消脂、祛湿”等等,其功效性可见一斑。

功效之外,消费者还追求什么呢?

有消费者表示,“一句能减肥就让我无脑消费了。”如果说切中消费者的第一刀是其宣称的“减肥”功效,那第二刀则是低价,尤其是与动辄十几二十块的奶茶咖啡相比,乌梅汤的价格可谓是牢牢地抓住了打工人的心。1.91元一帖,一帖足够喝一天。

老中医,新流量

当中医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跨出医药的圈子,踏入餐饮界,这既是老中医求新求变的勇敢突破,亦是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的体现。

这一波“新流量”既是中医自己争来的,也是年轻人赋予的。

流量来临在演出市场体现为“一票难求”,在中医跨界上则是“一饼难求”。买月饼去哪里?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药膳月饼”、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饼”、贵州省人民医院“云腿月饼”都异常火爆,吃月饼不只在中秋,平日里贵州省医月饼就能日售三千个左右。临近中秋,其更是毋庸置疑成为流量担当。

中医药在餐饮界可谓全面进击,不仅有药膳、中药茶饮,还有中药面包、中药甜品等众多品类。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设面包店,以售卖“中药面包”为主;杭州的“無”烘焙店推出了多款药膳面包;便利店里随处可见的红豆薏米水……中药+餐饮遍地开花,老中医早已融入新时代。

不仅中医院开始向食品行业趋近,饮料行业也逐渐以健康为导向发展。“中药+餐饮”是双方主体相互靠拢的成果,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脆皮者”更“惜命”

不仅体质差、毛病多的老年人热衷养生,年轻人也成养生大军的一员。大批消费者的涌入一度使得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平台系统崩溃。需求饱胀是其发展的关键助力,“中药+餐饮”何以如此切合消费者的需求呢?

一是多重压力下的健康需求。当代年轻人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包括经济压力、社会竞争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早已负重累累,被称为“脆皮一代”。“脆皮”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身体素质差、心理脆弱的人。加班、熬夜……打工人在日常高强度的工作和不规律的作息中即便察觉身体有问题也难有闲暇寻医问药,这个时候,将养生融入日常就成了最便捷的就医方式。

二是高效养生的需求。中药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对健康的投资。加之快节奏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干什么事都寻求高效、快速。“药补不如食补”如果能用喝茶代替喝药,熬粥代替打针,“无痛养生”岂非良策?

三是对个性化体验的追求。打工人热捧中药产品为“治病”,年轻人紧随其后则为“时尚”。“中药+餐饮”是中医的跨界,更是餐饮的创新。追求味蕾上的新鲜体验使得年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对个性化体验的向往从未停止。

中药+餐饮,口感怎么样?

对于中药茶饮的口感,消费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酱香咖啡”巧妙地将传统酱香风味与现代咖啡文化相融合,这样的创新已逐渐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证明了跨界融合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酱香咖啡”尚且在人们的接受范围之内,那中药与奶茶,一苦一甜,搭配起来会好喝吗?

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推出后,有网络博主更是就近寻找样本,以身边的上班族为试验对象做起了测评,了解大家是否能够接受中药茶饮的口感,并统计测试者的反馈意见,进而提出相应建议。

“酸酸的真的很好喝。”“入口微酸,有中药味儿。”“喝不惯,荷叶味道奇怪。”

对于浙江省医乌梅汤,尝试者尚且褒贬不一。但近来火爆的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月饼虽非直接由中药制成却几乎收获了一致好评,不仅在贵州省内享有盛誉,还吸引了大量外地消费者排起长队购买。

养生不止保温杯里的热枸杞,还有打工人手中的冰美式。如果中药甜品这一苦一甜的结合让人充满好奇,那中药咖啡是苦上加苦还是负负得正?

“卷心堂·卷饼与咖啡铺”是重庆首家中药咖啡店。大多消费者都是冲着中西结合的中药咖啡+卷饼的新奇模式而进行首次尝试。

虽说“良药苦口”,但喝惯咖啡美式的年轻人好像还是接受不了苦口的中药,中药入饮,如何在保留养生功效的同时提升产品的口感与接受度,是每一个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加法由谁来做?

医学本是专业性极强的一个门类,但当它和餐饮结合起来,一下子门槛骤降。

那“中药+餐饮”这个加法到底应该由谁来做?

不同的个体身体状况不同,中药入饮需要因人而异,即使是受众广泛的酸梅汤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医院的产品是严格按照中医药传统和科学标准研制的,质量更值得信赖。

由院方来做加法?如浙江省中医院、贵州省中医院、南京同仁堂……浙江省中医院在出售乌梅汤时就明确告知“儿童、妇女、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等注意事项。在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下单前还必须要填写相关调查表单以了解“是否有胃溃疡病史”“是否有喝冷饮后腹泻”“是否中医药过敏”等情况,如果发现不适合则无法购买。在顾客下单购买后,浙江省中医院还在疾病科普专栏中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给予解答。一问一答中,具体细致尽显医学的专业关怀与责任感。在这一情境中,受众是患者。

由餐饮品牌来做加法?消费者对于茶饮的健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新中式养生茶饮品牌在市场上出现。

“草木里·新中式养生茶饮”是一种将传统养生理念与现代茶饮文化完美结合的茶饮品牌。记者了解到,门店内有荷叶清热饮、肉桂气血饮等多种产品,价格在12-22元之间。

与“草木里·新中式养生茶饮”类似,市场上的“中药+餐饮”品牌大多从以下几方面来经营。

第一,定位养生,受众明确。这些品牌精准定位养生餐饮市场,明确以关注健康、追求养生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为目标受众。

第二,产品多样,以药入食。茼蒿芝麻裸蛋糕、黄精黑芝麻吐司、山楂美式、桂圆拿铁、燕麦拿铁……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第三,装修独特,沉浸体验。中药房的布置,药方式的点菜单……门店的装修风格通常采用新中式设计,融入传统的中医药元素,消费者可以进行沉浸式地体验中医文化。郑州东济堂药膳餐厅甚至能在店内进行把脉看诊后再选择合适的食材进行养生。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必成大势,市场窥见了这一绝佳时机,但如若不正确利用,对其自身发展未必有助益。当传统餐饮企业推出药膳产品,当新式茶饮品牌研发中药饮品,一些相对专业的商家会聘请医师、药师,在其指导下进行产品研发,但大部分餐饮企业仍旧以盈利为根本导向,“中药+”“养生”不过是猎奇的噱头。在这一情境中,受众是消费者。

美食之味有了,中药之效有了,但“1+1=2”不足为奇。

“迈出步伐”只是第一步,“站稳脚跟”才是最终目标。“中医+”是昙花一现的绚烂光影还是愈加明晰的未来趋势?要想留住消费者,化流量为留量,未来“中药+餐饮”要追求的是“1+1=3”甚至“1+1>3”。38元一个的中药冰淇淋、52元一个的中药面包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做好这道加法,另外的加数要靠合理亲民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来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