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优化路径

2024-10-29任婧梁译文

行政与法 2024年10期

摘 要:数字经济为拓展文旅发展模式注入新的生产动力与社会机能,文旅产业在数字技术赋能下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实现经济效益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文旅产业“上云用数赋智”,通过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实现消费模式转型升级,更新完善文旅产业链发展,打造文旅产业新经济形态。各地拥有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赛事要素、山水元素等不可复制的文旅资源,但数字文旅产业仍存在拓展创新不足、观光形式单一、数字资源缺乏等短板,既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基于数字经济助推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以S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从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支持、培育文旅产业数字思维、强化数字生产要素保障和拓展文旅数字化发展模式的角度提出利用数字经济建设文化旅游枢纽和文化创新高地,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 键 词:文旅产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4)10-0106-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将重点放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上,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旅产业,可与数据核心生产要素相融合,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智能技术赋能文旅产业重点工程,在文旅产业智能化发展中逐渐占据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基于数字经济对于文旅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笔者选择S省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政府核心引导:实现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普惠政策和专项政策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普惠政策方面,政府开展的系列助企纾困服务活动,有效助力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同时,政府合理下调数字文旅企业新增贷款利率,也有效引导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进程。专项政策方面,政府相继出台的数字经济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专项措施,引领文旅产业数字化的走向;细化落实稳定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为数字文旅产业政策措施的发展提供指向;设立的专项资金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提升质量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项目支撑和投资引领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政府加强培育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对于当前文化旅游市场萎缩、投资增速减缓等问题,政府对重点文旅工程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以高质量文旅项目作为核心点进行布局建设,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二是政府不断扶持中小微文旅企业发展。针对中小微文旅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为采用数字技术新形式的文旅企业设立专项融资需求库,加强对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将部分精品项目纳入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为推动中小微文旅企业推广数字文旅项目提供动力。三是政府有效加强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文化演艺等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文旅项目,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为其提供发展动力,促进文旅数字化相关产业链的形成。[2]

精准监管和公平竞争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政治保障。一是加强“放管服”改革。政府通过持续落实“放管服”改革任务,不断强化综合执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积极维护数字文旅市场运行和管理秩序。二是健全工作机制。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协作机制,与宣传部门、广电部门、文物部门等单位密切合作,使各部门职责界限清晰,文旅产业综合行政监管治理机制完善,使文旅产业与数字产业综合监督管理工作形成合力。三是强化专项治理。深入开展文旅产业专项整治工作,突出解决旅行社无证经营、不合理低价游等突出问题,引导文旅企业实现公平竞争,营造良好的文旅产业竞争环境。

(二)数字化发展思维:数字技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要素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一是数字技术有效赋能文旅产业。数据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智能技术赋能文旅产业重点工程,在文旅产业智能化发展中逐渐占据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数字技术成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发以博物馆、遗址和红色旅游景点为基础,同时具有互联网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数字技术有力拓展文旅模式。数字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将文旅产业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打破传统旅游模式的空间壁垒,将传统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优质数字资源要素集中起来系统整理,促进文旅资源跨区域流动。线上旅游形式逐渐丰富,数字化旅游、数字化表演、线上购买文创产品等融合与创新持续推进。

标准体系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是文旅产业数据标准体系建设逐渐完善。数字技术为建设文旅资源数据库、数字创意文旅数据库提供内在驱动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文旅资源数字化标准试点工作,数字文旅赋能工程和标准化示范工程稳步实施,有效实现了文旅资源信息数字化采集的系统化、专业化和技术化。二是文旅产业网络共享机制逐步健全。例如,长城、长征和黄河文化公园等重大项目筹备过程中的网络共享,促进了对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力和主题意义重大的文物数字资源的深度挖掘。[3]这些历史文明、红色革命、中国地理的标识性数字成果也兼具经济价值和历史意义,为旅客提供了有序的、公开的共享体验。

文化价值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内在活力。一是数字技术助力文化传承。借助数字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文化遗产标本库、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库和数字创意资源数据库相继建立,这种信息化手段促进了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整理、修复和传承效率,弘扬了文旅产品的历史文化价值。二是数字资源丰富文旅品质。陵墓殉葬文化、文物挖掘、景区和风俗习惯等数字资源整理系统化发展,数字博物馆呈点状分布的陵墓资源和纷杂繁复的文物资源系统整合,既涵盖多类型、高级别的陵墓数字信息,又富含丰富的文物挖掘数字资料,提高了市场吸引力和游客体验度。此外,景区的智能化预约、预订、游览形式高度普及,各地风俗习惯的数字化采集和古建筑、古遗址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都赋予了文旅产品新的时代价值。

(三)数字文旅生产要素:激发文旅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内核动力

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数字文旅产业的先决条件。一是数字化设施覆盖度逐渐提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的“十四五”时期“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各地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主的新一代数字化设施得到广泛发展,特别是边远景区网络覆盖率明显提升,这为文旅产业升级和数字化发展提供了设施基础。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将文旅产业资源系统动态地集成于共享网络当中。二是景区智能化改造进度逐步加快。数字化升级项目增多,5G、人工智能、互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创造出数字文旅新型消费场景,延伸出云旅游、数字艺术、网络视听、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消费模式,文化数字旅游的内容、形式、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得到了持续推进。

产业发展资金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是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为数字文旅行为提供资金保障。政府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服务带动作用,通过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设立文旅产业数字化专项资金和专项债券,持续推进“政银企”有效对接,为数字文旅经济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二是社会资金充分涌入壮大数字文旅行业。良好的商业投资环境吸引数字领域龙头企业布局文旅产业招商,更多金融资本自发参与到数字文旅建设之中,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文旅项目,社会资本持续投入,促进资金要素、数字和文旅要素优化重组,推动数字文旅产业投资主体多样化发展。

新型人才储备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内在保证。一是行业人才得到培育储备。高校数字文旅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相关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确保数字文旅拥有数字技术运用和管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储备。文旅产业数字化政策优惠,以及对高技术人才在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也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度。二是人才激励效果逐步显现。文旅企业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创新型人才保障机制的逐步形成,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创新动力,扩大个性化需求产品设计和虚拟深度体验等产品供给。通过激励促进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使原创设计、原创视频等数字化新形式的文旅企业增多,促进文创网络消费、线上娱乐和沉浸式旅游等文化创意基地和产业迅速发展。

(四)产业数字化供给:夯实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资源数字化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实体基础。一是数字文旅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汇集高密度文旅数据信息,锻造创新型智能化产品结构的产业链条,吸引文旅产业链上下游与数字企业形成高密度集聚,促进文旅要素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文旅融合数字化应用未来图景的培育进度加快,线上展览、网络旅游等文旅新业态创新发展势态强劲,文化旅游资源经济效益转化率逐渐提高。二是数字文旅使特色文化得到彰显。文旅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各地的文化特征,借助技术集成和数据平台赋能文旅资源生产,增强文化旅游消费体验与特色人文底蕴深度融合,提升文旅产业智能化技术发展水平。

新型创意产品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是特色项目融合度增强。诸多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项目的融合度进一步提升,优秀的文旅演艺数字化产品和特色小镇数字化项目大量涌现。富含历史文化故事的原创IP将特色文旅资源的开发和数字化高度融合,5G、AR、沉浸式体验技术与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动漫影视音像、电子图书、新媒体等领域相融合,带动科技性、创意性、沉浸式文旅项目的发展。二是文旅原创产品增多。在革命文化、数字古遗产、文物数字化体现等方面,运用数字手段进行文旅原创产品的艺术加工,如建立以传统特色文化为底蕴的漫画平台,通过科技技术加快动漫与文旅资源融合产业发展,推动文旅新业态形成。

文旅数字平台是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一是数字文旅产业体系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互联网旅游产业链逐步健全,旅游景区、餐饮、交通等各个方面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提高文旅景区的运营监控、紧急救援和协调指挥效率,推进全域多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数据服务体系的建立。二是文旅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崭新的文化旅游消费模式,如以线上定制、互联网体验、智能互动等形式开展体验推广,高质量的服务平台建设逐渐完善,沉浸式体验场景的拓展范围在逐步扩大。

二、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S省为例

S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呈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旅游产业发展尤为快速。近年来,省内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一直超过文化产业。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游客5.22亿人次,同比增长78.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96.72亿元,同比增长123.93%。游览景区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22.33亿元,增长15.3%,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2.74亿元,增长263.3%。[4]2018年起,省政府对文化产业实行宏观政策引导,建设重点文化项目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显著加快。S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1627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862.76亿元,同比增长7.0%;文化服务业企业共1076家,实现营业收入409.84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47.5%,比上年同期增长6.7%。

S省文旅产业创新融合步伐加快,形成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S省文旅产业深入推进“三个年”(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坚持以高质量项目带动,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筑牢文旅强省硬支撑。截至2023年9月,552个项目被纳入全省“四个一批”文旅高质量项目库,总投资2705.61亿元,项目个数和总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9.4%、5.6%。全省在建文旅重点项目270个,总投资1564.7亿元,完成投资102.5亿元。全省文旅系统围绕8条重点文旅产业链,谋划布局和规划建设重点产业链项目库,入库产业链项目97个,投资金额1394.84亿元。建立文化旅游高质量项目建设“工具箱”“政策池”“资金库”,签约重点文旅项目29个,签约金额143.48亿元(见表1)。强化“政银企”对接,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投融资项目139个,为11个地方典型项目实现融资42.94亿元。[5]

数字经济成为推动S省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和重要支撑。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实现12618亿元的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到38.5%,增速为13.9%,列全国第5位。其中省会X市数字经济总量达到524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接近50%,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见表2)。①截至2023年7月,通过两化融合升级版贯标企业达1154户,位居全国第8位,入选国家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试点地区,累计贯标通过企业28户,全国排名第10位。[6]截至2023年11月,全省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8.8万座,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达85%,千兆光网覆盖能力超过2600万户家庭,所有地市均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7]从企业侧来看,全省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44.4%,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1.5%,实现网络化协同的企业比例为33.1%,工业云平台应用率达到40.3%,数字经济已成为S省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强劲增长极。[8]

数字经济推动S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效应显著增强。S省积极顺应高质量发展新变化,突出抓好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打造文旅新业态。2023年新增1个国家绿色旅游典型,1个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试点,1个全国“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2项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3台全国旅游演艺精品,有效激活文旅产业发展后劲。[9]省会X市在深挖区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手段持续构造文旅新场景,努力打造文化新地标、新名片。[10]此外,数字化技术赋能文旅行业智能管理服务系统,提升了游客游览、娱乐体验度。S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旅客新需求,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在元宇宙NFT(本质是一种可靠的数字权利凭证,是可以在链网上对多维、复杂属性进行记录和处理的数据对象)、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为文旅扩增提供更多可能,推动文旅新型发展途径的拓展和数字化消费场景、新业态的构建。

三、数字经济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政府政策引导支持

第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双循环”战略机遇下,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应充分利用政策导向,明确引导各区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发展,发挥各区域的当地特色优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新的发动机,带动并引爆各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出台数字文旅专项扶持政策,对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税收、土地使用、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创新型文旅企业扎根落户,促进数字文旅产业集聚。[11]政府应引导地方文旅企业深度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结合数字化手段推出更多高技术、智能化的文旅融合项目。政府应设立数字文旅专项基金,为数字文旅企业制定政府贴息政策,组织引导金融资本进入数字文旅市场,为文旅企业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第二,发挥政府的规划作用。政府应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做好数字文旅产业规划,将数字技术与文旅资源有效结合,延伸文旅数字化产业链,逐步打造数字文旅产业集群。要吸引多种类社会群体涌入数字文旅产业,积极开发数字文旅重点项目,让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文化旅游产业,提高文化资源的数字经济价值。由于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历史习俗不同,政府应引导文旅产业挖掘本地特色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杜绝文旅产品在数字化发展中存在同质化现象。[12]要结合各地区文化特色,立足各区域旅游资源、目标人群做好“文旅+互联网”融合发展,确保各地区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应摈弃传统思维、工作惯性,积极顺应文化旅游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潮流,重点瞄准年轻消费群体。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现代化阐释,结合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经验,创造出更多符合新时代潮流的旅游产品。

第三,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作用。政府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旅景区的信息通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政府为打破文旅地缘的空间壁垒和市场分割,应积极推进文旅活动网络中心、数字博物馆和线上图书室的建设,逐步打破数字鸿沟。以“双碳”为指导,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各地旅游、文化旅游产业给予一定的补助与激励。要提高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发展数字化文旅提供场地及设施支持,对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应用,增加更具吸引力的创意产品供给,提升文旅产业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和管理效率。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国际艺术节、“一带一路”博览会、国际电影节等节会活动,扩大文旅产品贸易规模,加强招商推广,推动优秀数字文旅产品营销。[13]

第四,发挥各级政府的监督作用。为了确保政策能够落地,政府应组建与数字文旅产业相关的基层督导工作部门,明确制定各级文旅政府机构的权责清单,有效推动“互联网+行政监督”服务文旅产业发展。应将文旅产业与数字化经济相融合的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上,将其纳入到当地的绩效考核、督查、督导范围之中,建立统筹联动工作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形成党委有效领导、政府部门协同推动、社会群体积极参与、人民群众共享的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政府部门要督促实施云端旅游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信息化为基础,促进与文旅产业数字化相关的政务公开。

(二)培育文旅产业数字思维

第一,培育文旅产业全过程数字化发展思维。引导市场主体强化数字思维,充分发挥数字化集聚的优势,共享数字化旅游的发展红利。成立支撑文旅产业发展的数字技术中心,系统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数字体验、信息统计的创新发展,实施科技引领、大数据运营,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引领企业走上智慧化、数字化、精准化、高效转型发展的快车道。[14]利用数字技术平台搭建虚拟景区,与历史文化讲解、网络共享等数字功能相结合,有助于提升景区的品牌形象,加快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借助小红书等新媒体发布相关数字文旅资讯,结合数字技术打造网红旅游玩法,根据旅游资源优势,提炼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和旅游标语,提高当地文旅的知名度。

第二,强化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理念。数据要素与文旅产业具有高度耦合发展的属性,数字技术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的科技化、高效化和集约化,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推进智慧导游系统的建设,以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售票系统和云计算作为数字技术支持,将旅游景点融合整理,为游客搜索、购票和制作旅游攻略提供便利。综合展现各景点的联合活动,及时、高效地进行信息更新,以多种数字形式展现其文旅内容,运用5G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为广大旅客提供全面的旅游指导。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加强景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据资源的分析与利用,提高景区的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第三,培育文旅产业智能化管理思维。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旅产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建立文旅产业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各省文旅大数据资源库,引进和培育本地文旅企业,让文化旅游产业的数据汇集,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建立文旅产业数字监管体系,基于文旅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文旅景区生态资源、旅客流量、环境保护进行动态监测,完善旅游景区应急管理措施。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有效解决“大数据杀熟”“欺客宰客”等文旅产业的痛点问题,实时获取旅客投诉信息做出反馈,及时综合协调处理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政府、企业、游客”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

第四,强化数字文旅安全发展意识。积极解决旅客信息安全、景区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景区巡查管理体系,为安全保卫人员配置巡查装备,为管理者研发精准的位置管理软件,以达到对景区巡查和区域管理员的实时定位。游客拨打求救电话提供个人编号,即能对其进行定位,安保部门通过安保负责人员运动轨迹指挥择近救援,及时解决游客遇到的问题,提高景区突发情况响应速度。[15]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积极发展文旅新业态,研发数字新产品,提供新型数字化服务,让信息安全和文旅产业数字化完美融合,着力发展基于数字经济的文旅产业的新业态和新服务,实现文旅行业的信息安全和数字旅游的价值统一。

(三)强化数字生产要素保障

第一,建设多平台多层级的设施保障。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大数据“基地+园区”布局,建立大数据承载与服务平台,承建大数据研发与应用创新基地,创建大数据储备基地,推进5G基站建设和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区、市县、重点乡镇全覆盖。完善文旅景区的数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形成集信息调度、咨询服务、投诉受理和文化产品销售于一身的“一站式”服务。在重点交通节点和商业场所建设文旅信息丰富的智能化多功能游客咨询中心,提高A级景区和基层旅游点的游客服务能力。完善文旅线上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导游导览、景区、酒店、交通、餐饮、购物、娱乐”多方位智能化服务。[16]加快智慧停车场、交通电子标识和智能化线路导向系统的建设,为数字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确保多途径多主体的资金保障。雄厚的资金支持是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保障,应积极落实国务院扎实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确保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资金保障,加快社会资本、高技术数字文旅人才和数字技术等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数字生产要素在文旅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加大数字文旅产业的普惠政策推行力度,积极开展以“送政策、解难题、办实事”为主题的助企服务活动,为中小微文旅企业纾困解难。政府积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数字文旅旅游产业基金,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数字文旅项目,引导社会群体参与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区应逐步开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保险试点,搭建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合理下调新增贷款利率。

第三,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保障。高校、文旅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完善数字文旅复合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做好数字文旅重点学科建设,培养文旅人才的基本数字技能、数据综合素养和数字发展思维,开展数字文旅学术研讨会,拓宽数字文旅行业复合人才培育的渠道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数字文旅管培单位,建立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示范点和发展基地,开设旅游数字化研究、文旅景区智能化管理、大数据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具体模式等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术文化旅游人才,积极承办各种类型的文旅交流活动吸引优秀人才。重视文旅产业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文旅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对于特色历史文化、原创文旅产品、地方风土人情的讲解素养,提高旅客满意度和体验感。[17]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中数据要素的应用,提升文旅资源运行效能,提高文化旅游景区服务质量。

第四,提供文旅产业服务一体化保障。推进主题化空间布局,整合各地的旅游景区资源,集成创意文旅、网络预订、线上支付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文旅讯息咨询,实时查询景点地理位置,推荐当地特色美食、导游导览、交通电子信息及意见反馈等服务,打造系统化智能化数字文旅产业服务体系。完善旅客集散中心建设,开辟历史主题、文化主题等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文旅资讯并实时更新景区官网通知,为旅客提供网络信息查询预订等智能服务。加强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建设,广泛应用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以文化旅游线上服务平台为基础,建立游客喜好偏好信息数据库,全面储存游客的偏好信息,统计游客体验度信息和收集旅客投诉反馈意见,根据数据信息改善服务质量,优化定制化智能服务。

(四)拓展文旅数字化发展模式

第一,拓展文旅数字演艺模式。旅游景区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出新型表演模式的网络作品,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宣传本地特色,提高文旅景区的知名度。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演绎经典历史故事,传播当地优秀文化。应顺应游客喜好导向,借力5G、VR、AR等数字化手段,拓宽艺术节目云展览、云表演新路径,为旅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将其打造为知名文化创意品牌,进一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应在传统表演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据要素更新演艺形式,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演艺节目花絮和拍摄片段,提高传统艺术节目的知名度,将当地独具特色的歌舞文化、演艺文化、历史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品牌效应和文化价值的特殊符号。[18]在鼓励社会群体共建文旅创作的前提下,引导人民群众进行二次创作和艺术加工,增强社会群体在数字文旅演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借助5G、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手段吸引社会群体参与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吸引潜在游客。

第二,拓展数字文旅度假模式。探索数字化语境下文化旅游的度假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数字共享度假服务,秉持让广大消费者共享数字文旅产品成果的服务逻辑,吸引更多潜在游客观光消费。借助互联网平台将知名自然、文化、历史资源相对整合,完善娱乐基础设施和数据信息基础设施,创立要素齐全的数字文旅基地并健全互联网旅游产业链,为游客提供虚拟现实疗养、云度假、沉浸式文旅观光等服务。要聚力数字文旅创新展示和历史文化表现,结合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利用模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旅游形式中开发网络虚拟旅游,同时以博物馆、遗址公园为载体,把历史文化故事作为剧本融入数字展演、虚拟旅游网络游戏、全景体验等形式,增强旅客情景虚拟体验感。[19]另外,通过3D模拟现实技术或AR虚拟技术,以文化遗产、遗址、博物馆等资源为基础,打造现实网络相结合的沉浸式数字旅游模式;借助现代化的科技辅助工具搭建富有文化内涵的设施,如旅游休闲客栈、历史文创产品网店、高科技主题酒店等,为游客打造云端旅游体验的数字共享度假模式。

第三,拓展数字文旅主题模式。除历史文化外,还可将乡村文化与科技设施相结合,借助数字图景诠释山水文化,通过数字传播技术将赛事文化进行创新延展,将多元文化资源要素和数字文旅产业相互结合,打造数字主题文旅精品,通过数字要素实现特色数字旅游品牌的构建,进而为乡村文旅的科技生产提供多元化产品内容的选择,促进行业涌现更多数字文旅精品项目。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体验技术对独特的乡镇古建筑和独具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进行开发,降低游客的游览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实现足不出户也能在三维空间身临其境地体验当地特色景点。培育具有较高科技显示度的、具备当地特色风情的精品古镇、古街示范项目,理顺在文旅产业数字主题发展过程中本地区民俗特色的数字化链条,在数字文旅场景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告重要投射点。[20]在数字传播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特色美食文化和古镇传统文化,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营销,开展线上推销活动,在带给游客新鲜感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各地已经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但各地文旅产业的规模和质量参差不齐。因此,需精准把握以数字经济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将数字经济作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建设具有代表性的文旅数字化产业,促进文旅数字化消费。以文旅融合、数字产业带动、线上线下文旅产业联合发展为抓手,持续做大产业规模,增强文旅企业实力,聚力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文旅数字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与数字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文旅产业链。全力开展文创品牌营销,持续举办更多文化旅游产业相关文创产品、线上主题活动,全力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2]杨佩卿.陕西数字经济现状及发展路径优化探析[J].理论导刊,2019(4):106-112.

[3]华萍,王迎涛,王明月.数字经济助推郑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23(8):22-24.

[4]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盈利情况保持稳定[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anxi.gov.cn/zfxxgk/fdzdgknr/tjxx/tjgb_240/stjgb/202311/t20231130_2308841.html.

[5]陕西省委宣传部、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陕西全力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anxi.gov.cn/xw/sxyw/202309/t20230920_2301246.html.

[6][8]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贯彻二十大精神 深化‘三个年’活动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anxi.gov.cn/szf/xwfbh/202308/t20230824_2298318.html.

[7]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数字经济“新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EB/OL].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anxi.gov.cn/xw/sxyw/202311/t20231130_2308773_wap.html.

[9]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023年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亮点回眸[EB/OL].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http://whhlyt.shaanxi.gov.cn/content/content.html?id=18560.

[10]李锋,陈太政,辛欣.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1):69-76.

[11]蔡尚伟,丁锦箫.产业融合视阈下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对成都的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18-123.

[12]庞闻,王舒,王果.1978-2018年陕西入境旅游发展地位演变及其动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8-35.

[13]把多勋,王瑞,陈芳婷.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廊道构建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9(9):97-104+136.

[14]周锦,王廷信.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1(5):70-77.

[15]戴斌.数字时代文旅融合新格局的塑造与建构[J].人民论坛,2020(Z1):152-155.

[16]李亚男.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企业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21(9):64-67.

[17]董晓英.文旅融合背景下陕西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西部旅游,2023(16):34-36.

[18]白迪化.陕西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研究[J].营销界,2021(13):26-27.

[19]赵磊.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维度[J].旅游学刊,2022(4):5-6.

[20]侯燚,蒋军成.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特色小镇持续助力精准扶贫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20(8):125-132.

The Basic Logic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Digital Economy Boo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Taking Province S as an Example

Ren Jing, Liang Yiwen

Abstract: The infusion of digital economy introduces a new impetus for production capabilities along with societal functions that broaden avenues for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Leveraging digital technology enables this sector to craft a distinct regional brand image while driving economic growth benefits alongside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cognizing its significance in propelling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progress, governmental initiativ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emphasizing “Utilizing cloud and data to infuse wisdom” strategies aimed atPnfdiAXI2fp7Grlw3um3Ig== transforming consumer patterns through digitization-thereby enhancing overall industrial chains while fostering novel economic paradigms within this domain. Despite possessing irreplicable rural culture nuances coupled with distinctive event and landscape features across all regions, deficiencies persist within our current digital cultural tourism framework including limited expansion and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longside monotonous touristic formats compounded by inadequate access to requisite technological resources-thus failing both tourist diversity requirements whilst impeding swift economic advancement. Grounded up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underscoring how digital economy catalyzes superior local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evolution-this study conducts empirical analysis utilizing S province as an exemplar case study scenario. Proposals encompass bolstering governmental policy directives support mechanisms whilst nurturing digitally-oriented mindsets within our cultural tourism sphere alongside fortifying essential production factors integral towards expanding our digitized developmental models-ultimately advocating for establishing a centralized hub promoting innovative advancements via digital economy interventions geared towards eleva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igital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马海龙)

作者简介:任婧,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府经济学、经济理论与政策;梁译文,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