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2024-10-28程霞

摘 要: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语文课外活动为载体,通过课文教学、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语文园地教学等理论教学和画手抄报、板报制作、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教育

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搭建小学生体验观摩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平台载体,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传播,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理念,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等权威文件、标准及中国知网、超星图书馆等权威学术文献,探讨小学语文教学承担体认中国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化传统的重任,解决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的问题。

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一)在课文板块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领略精读课文中的美景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文,如描写桂林美丽漓江和象鼻山的《桂林山水》,描写北京万寿山和昆明湖的《颐和园》等,也选编了许多描写人文景观的课文,如《登鹳雀楼》《浪淘沙》等。以这些课文为着眼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发现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小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各地的风土人情。阅读这些课文,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例如《藏戏》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点。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认识和了解藏戏,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藏戏所蕴含的艺术魅力以及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方式了解当地的剧种及主要特色,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

3.感悟课文中的精神品质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传达的优秀品质去培养学生的习惯,塑造学生的品性。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被审问时”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抓住“乱蓬蓬”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被捕后遭受了什么,再抓住“平静而慈祥”“安定”“沉着”等关键词,体会一位革命者在敌人残酷的折磨下依旧坚贞不屈的内心世界。

(二)在古诗词板块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美

韵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结合文字和思想的纽带。古典诗词中的结构和节奏,是音调的动态表现。古诗词的声韵之美主要体现在韵脚的安排、用韵的选择和声调的运用上。每个韵部都带有固定的情绪,影响着心境,影响着语境。通过诵读,学生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这是学习古诗词的一条必经之路。

2.在古诗词中渗透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

如学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学生生活的时代与诗歌中所写的时代有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图片等资料来初步了解长征,了解那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了解那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进而体会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作者的豪迈之气。

3.在古诗词中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在无意中延续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元日》,学生了解了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寒食》,学生了解了寒食节及寒食节禁火的习俗;通过《十五夜望月》,学生了解了中秋节以及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4.在古诗词中继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向心力的源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浪淘沙》描写了黄河源远流长、波涛汹涌的雄伟气势,抒发了一往无前、逆流而上的豪迈气概。《书湖阴先生壁》表面上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隐藏着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对山水自然之景的选择,往往也是古人对自身心性、志趣的表达。这些精神品质都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在文言文板块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通过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具有生动的气韵、严谨的布局、简洁的行文,文采斐然。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的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注重对文言文深层意蕴的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达到古为今用的教育目标。

2.通过文言文了解中国的古典名著和名人

小学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通过《学弈》,我们认识了孟子这位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通过《两小儿辩日》,我们看到了一个实事求是的孔子;通过《伯牙鼓琴》,我们认识了相互理解和赏识的古代音乐家俞伯牙、钟子期,了解了《吕氏春秋》……

3.通过文言文了解文人志士的理想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影响着后世的子孙。这些思想也在文言文中得以体现,例如《囊萤夜读》,车胤利用萤火虫光亮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都应勤奋苦学。《铁杵成针》,李白受老婆婆磨针的启发,完成学业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通过学习文言文,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了解古人生活,解读古人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四)在口语交际、习作板块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口语交际中表达中华优秀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把“口语交际”编排在每一个单元的“积累运用”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口语交际课“聊聊文化”,学生就可以联系《淮南子》、二十四节气、中国孝文化等,在自我表达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在写景作文的教学中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果说作文是一座大厦,那么观察就是建成大厦的基石。观察的根本目的是获取输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因此,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有话可说,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表象材料,如图画、视频、歌曲等。例如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教师可以播放长城、黄山、日月潭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在写人作文的教学中发现人们身上的闪光点

古人云:“文以载道。”传统文化的精粹篇章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教师在写人的作文教学中结合这些篇章,能使学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发现自己身边类似的人,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拾金不昧、正直善良、尊老爱幼等,可以深化传统文化的深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在语文园地板块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地编排了古诗词、成语、对联、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里让学生了解习俗的寓意。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日积月累”里编排了汉乐府的《长歌行》,学生既了解了乐府是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又受到时光易逝,要奋发向上的教育。

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教育的平台

(一)画手抄报、制作板报

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就是一个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单元。在学生了解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藏戏以及中秋节、七夕节、寒食节这三个传统节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画一张关于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习俗的手抄报或制作一期相关的板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拓展对中国更多的传统节日的认识。

(二)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课外兴趣小组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健康、全面地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是课内教学活动的拓展和延伸。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以古典名著为内容安排的。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对四篇古典名著片段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组成阅读古典名著的课外读书兴趣小组,在读书活动中了解古典名著,激发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学习了《北京的春节》一课之后,可以开展熬腊八粥、写春联等活动。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传统。孔子周游列国成就“儒家学说”;司马迁22岁开始外出游历,终成《史记》;“诗仙”李白更是游历祖国千山万水,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拓展教育的边界,使其在研学的真实情境中体验、探究,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封闭圈,让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让素质教育变得可视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和可贵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霁,许鹏,何怡男.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