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D理念下的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
2024-10-27陈颖超
摘 要:本文以UbD理念为指导,转变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模式,以终为始,从整体设定预期学习结果、适切确定评估证据和递进设计阅读活动三方面,探析通过逆向设计路径设计一堂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的过程与方法,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浅层信息获取走向深度学习。
关键词:阅读课教学;UbD理念;教学实践;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陈颖超,厦门市天安小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新审视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状态、阅读学习形式及阅读思维方式进行调整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旨在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的获取走向深度学习。
一、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准确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目标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当前的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关注语篇的词句及语法,忽视阅读策略的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及文化意识的渗透。如果教师只是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单纯的词句、语法记忆,学生的学习就仅能停留在识记、再认等浅层学习,无法走向深度学习,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二)语篇研读缺乏单元整体性
新课标指出,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在研读教学语篇时,忽视阅读课与前后课时的联结,未关注单元主题,无法从单元的角度解读文本,使阅读课教学脱离单元整体,过于强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词句段落的认识与表达,使学生忙于操练语言、复述故事,无法深入语篇,无法从整体上把握语篇所传达的主题意义。
(三)活动设计缺乏层次性
在课堂上,学生仅仅单纯配合教师完成其设计的教学活动,并没有真正参与学习。而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主线不清晰,教学活动间关联性不强,缺乏层次性和整合性,呈现零散化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仅停留于表层,无法深入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无法进行深度学习。
(四)评估证据缺乏有效性
部分教师将教学视野局限于文本,所设计的评价活动仅停留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知识的机械记忆,无法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无法检测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评估证据缺乏实际意义与有效性。
二、基于UbD理念的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路径
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从知识的灌输转变为知识的理解,以帮助学生获得持久的、可迁移的理解,从而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针对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基于UbD理念,改变传统阅读课教学设计方式,基于逆向教学设计,对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课教学进行实践探究。
笔者将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Read and write板块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一)第一阶段:以单元为基,整体设定预期结果
根据逆向设计的逻辑,如果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让学生理解并迁移创新所学知识,那么需要证明学生有能力理解并迁移创新这些知识,因此学习活动必须围绕获得理解和迁移创新能力展开。
在进行阅读课设计时,教师应整体把握该阅读课在单元中的作用,明确本节课的课文与单元其他课文间的关系,从单元整体的角度确定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为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将阅读课板块设置为第三课时,对单元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课时将在学生学习了解基本交通出行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更多不同地区的出行方式,为后续对比不同文化交通差异作铺垫,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将了解同学们的上学方式,在采访的基础上,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调查结果及同学们选择不同上学方式的原因。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能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连贯、灵活地进行口语表达。
(2)学生能通过绘本资源多元地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上学方式,在阅读文本及补充绘本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思维导图梳理Where、how、why、what(学生居住地、上学方式、原因、注意事项),并能够进行书面表达。
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能写出意思连贯、结构完整的短文;能通过文化对比,形成理解、包容的态度。
(3)学生能通过多媒体资源多元地了解中外交通规则的异同,通过多元学习渠道,了解更多交通规则。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能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能通过文化对比,形成理解、包容的态度。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有关交通方式及交通规则的知识和语言,通过小组合作畅想未来交通方式及规则,迁移创新所学知识。
2.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1)怎样展开关于同学上学方式的调查研究,调查之后怎样用英语表达调查结果?
(2)怎样借助思维导图梳理世界各地不同的上学方式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怎样用英文将梳理的内容整合成完整的小短文?
(3)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外交通规则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了解、收获些什么?
(4)怎样与同伴深入地探讨交通方式及交通规则的话题?怎样用英语阐述自己与同伴对未来交通方式及规则的畅想?
3.预期的学习结果。
预期的迁移
(1) 能用英语调查同学的上学方式,交流选择交通方式的考虑因素。
(2)能通过阅读绘本等方式搜集更多的上学方式,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各地不同的交通方式。
(3) 能通过网络等多媒体方式搜集世界各地不同的交通规则,整理自己搜集到的交通规则并描述。
(4) 在了解交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未来交通方式及规则,编写一份详尽的报告或进行详细的汇报展示。
预期的理解
(1) 调查中有意识地积累各种上学方式及考虑因素,既可以丰富认知,也可以为后续报告做准备。
(2)通过阅读绘本、杂志可以拓宽视野,加深对世界不同地区学生上学方式及注意事项的理解。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展示各地不同的交通规则,既可以了解规则背后的安全意识,又便于开展多渠道、可持续的自主学习。
(4)交通演变史可以展示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二)第二阶段:以结果为导,适切确定评估证据
在学生学习结果的导向下,教师需思考以哪些方式作为评估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证据。在评估证据的的确定方面,教师要明确证据能证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
通过对第一阶段的分析可以发现,本课时预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能通过阅读绘本等方式搜集更多的上学方式,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各地不同的交通方式。因此笔者基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表现性任务、其他证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三方面入手,确定评估证据。
评估证据
表现性任务 根据预期结果,需要搜集的其他证据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
交通方式知多少——“How do children go to school in the world?”,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自己所知道的上学交通方式及选择某种交通方式的原因。 “Make a picture book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to school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mind-map”, 依据思维导图,小组合作设计有关各地不同上学方式的绘本 。 组内互评英语绘本“The different ways to school in the world”
同时设置伴随式评价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同步性,使教师及时把握教学情况,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
(三)第三阶段:以探究为引,递进设计阅读活动
教师有了明确的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理解的证据后,就可以全面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在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前两个阶段进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设计哪些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活动的顺序如何递进,以帮助学生获得预期的结果?
本案例中,以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证据为导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1.问题镜像,初构语境探究。
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的吸引度和效度。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语篇伊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构建学习语境,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生成文本阅读兴趣,并完成英语阅读学习状态的调整。在本案例的学习活动设计中,笔者通过呈现世界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图片,初构本课学习情境,并提出问题“Do they use the same way as yours?” ,让学生在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同时,思考世界不同国家学生的出行方式,初步感知世界不同国家学生的出行差异。
2.活动联结,体悟语篇探究。
基于预期的学习结果及评估证据,教师应从表现性任务出发,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由浅入深地设计具有层次的阅读活动,形成活动链,为最终完成表现性任务搭建脚手架,促进“理解”结构化。
本案例中,为完成“Make a picture book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to school in the world a32bca61184c1d3f88f6279cfb79b5362ccording to the mind-map”这一表现性任务,学生需通过阅读文本,从Where、How、Why、What等方面获取文本所提及国家和地区的出行方式。
学生首先根据课本配图,预测文本内容“What's the magazine about?”, 宏观获取语篇大意,而后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阅读文本,验证预测,微观获取语篇细节信息,包括“How do children go to school? Where are the children from? ”,梳理世界各地不同的上学方式,接着再借助图片和视频,理解选择某种交通方式的原因,并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适当的安全建议。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学生逐步结构化梳理文本内容。
3.思辨评析,深入价值探究。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理解以研究对象的价值为起点,通过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的过程使之具有文化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拘泥于对文本的理解,应通过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主题意义,促进深层思考的产生。
本案例中,在梳理文本后,笔者提出思辨性问题“Why do they choose different ways?”,引导学生讨论并深入思考,探究分析不同地区学生上学出行方式存在差异的原因,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化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感知。
4.学创实践,达成意义探究。
基于理解的逆向设计强调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学习和体验,这有利于促进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并理解所建构的意义。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亲历知识的建构,而教师要做到顺学而引,帮助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帮助其获得持久的理解,而持久的理解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本案例中,笔者补充多模态语篇,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新的阅读活动,了解并梳理更多地区学生的上学方式,并分享给组内伙伴,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并通过小组活动完成本课时所要达成的预期结果“Make a picture book about the different ways to school in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mind-map”,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评价,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ways to school? What will you do in life then?” ,探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在态度与价值上也得到迁移,升华育人价值。
三、结语
UbD理念下的小学英语阅读课逆向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阅读课教学设计方式,基于预期的学习结果,从单元前后关联的角度整体设计,从结构到评价,再到活动设计,实现教学方式的整体转变,以终为始,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季洪旭.单元教学探索: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