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创新路径探究
2024-10-27闫芷毓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迎来新挑战。面对这一现实,辅导员应积极顺应信息技术演变趋势,创新学生工作理念,探索契合新媒体时代特点的管理模式。文章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多方面影响,探究传统的“说教式”管理方式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不足。研究发现,不少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信息化管理能力欠缺,要破解管理困境,需要辅导员从理念、模式、载体、机制等方面着力创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育人理念,坚持网络属性与教育本质相结合,坚持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坚持人性关怀与科学管理相统一;积极发展“互联网+”学生管理新模式,依托网络平台推进思政教育、事务管理、实践育人等工作;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打造集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事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辅导员工作室”,为学生提供精准化、一站式服务;建立学情分析、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及时发现和干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网络育人;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195-0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一般项目“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07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QFal14Gm9SQmIsp9WdD8TDCy/wh8v4MBHWvfrxAi+4Q=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实时互动、泛在连接等特点,深刻影响并重塑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指尖上的校园”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规模庞大、个性鲜明、差异显著,加之受新媒体的影响,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辅导员亟须转变理念、创新方法,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主动顺应信息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本文旨在梳理新媒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深入剖析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创新路径,为新形势下辅导员优化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一)内涵与定位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管理工作内涵丰富,涵盖学生成长成才的诸多方面。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随着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深入探索,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逐渐呈现出去行政化、去权力化、精细化、温情化等新趋势[1]。
(二)主要职责与任务
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2]。二是强化党支部和班集体建设,抓好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和推优入党工作,健全班级自我管理制度,完善班干部培养、选拔、管理机制,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三是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服务,落实学生考勤、请假销假等日常管理要求,以及勤工助学、困难生认定、助学贷款、学生资助等学生资助管理服务,指导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做好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指导、职业素质教育等工作。四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干预。五是促进校园和谐稳定,建立学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化解各类矛盾[3]。加强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全面落实安全管理措施,完善应急预案,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一)新媒体使用现状及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渗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工具有极高的适应性与依赖度,习惯利用新媒体获取资讯、表达观点、展示自我、满足社交需求。大学生使用新媒体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即时性等显著特征。在媒介载体上,短视频、H5、直播等多媒体形态更受青睐,图文、视频、音频等媒介表征多元交融,相较于纯文本内容,更具沉浸感与代入感[4]。在媒介内容上,娱乐休闲类信息占据主流,知识性、思想性内容则相对匮乏,泛娱乐化特征凸显。在媒介使用上,移动化、碎片化趋势显著,大学生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信息,深度思考、系统学习能力比较欠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人际沟通、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需要予以密切关注和积极引导[5]。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与高校教育深度融合,为大学生个性化、泛在化、协作式学习提供了支持,同时给传统的学习秩序与师生关系带来了挑战。首先,在学习空间上,慕课、微课、电子文献等数字化学习平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藩篱,大学生可借助新媒体工具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拓宽知识视野,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从真实场景拓展到网络空间。但与此同时,海量信息可能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割裂知识逻辑,媒介使用的碎片化、娱乐化倾向不利于深度学习。其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自适应学习系统、个性化推荐引擎的结合,促进了学习的智能化、个性化,但也可能造成学习视野被困入“信息茧房”的问题[6]。网络学习小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涌现,有助于集体智慧生成与协同互助,但虚拟组织的非正式性特征,也对传统师生关系、生生互动模式产生了冲击。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在极大地拓展大学生人际互动广度的同时,对其人际交往模式、人际关系质量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即时通信工具跨越时空阻隔,让大学生社交打破地域、身份限制,半径不断拓展。人际传播由面对面情境向移动互联网空间迁移,由同步互动向异步互动延伸,人际联结更加立体、多元。大学生可借助弹幕、点赞、转发、话题讨论等社交化功能分享观点、交流看法,表达个体诉求。但另一方面,发展性人际关系需求与工具性人际关系需求的失衡、真实人际互动与虚拟社交网络互动频率的悬殊,导致人际交往趋于浮泛化[7]。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互动形成依赖,人际互动呈现出草率化、粗陋化倾向,出现了不分场合“玩梗”冒犯他人、“群对单”的网络暴力等不当行为。
(四)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的影响
新媒体不仅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复杂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为大学生开启了通向多元文化的窗口。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拓宽视野、获取新知提供了渠道,多元价值观的涌入也让其在比较中反思、在碰撞中成长,加速了价值体系的自主构建。但同时,算法推送使个性化偏好不断强化,部分学生难以突破原有的认知框架,形成偏执、极端倾向。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不足,价值观念错综交织,低俗、庸俗内容对学生价值选择具有误导性。部分学生在裂变的话语景观中迷失自我、难辨是非,价值认同出现危机。另一方面,新媒体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空间的隐蔽性与虚拟性,支持大学生表达诉求、寻求认同、获得情感慰藉,但同时阻碍了其现实情境应对能力的发展。过度沉浸于网络社交、电子游戏,可能出现网络成瘾、社交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比较心理与从众心理在新媒体语境下亦被无限放大[8]。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管理方式效用降低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与交互性显著提升,即时通信、信息推送、社交网络打破了传统的管理边界,改变了大学校园的传播生态。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教育、“说教式”管理在新的技术语境下效用大减。单向度说理阐述、静态化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情感共鸣。部分高校辅导员仍沿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事再去管事”的管理思路,秉持经验主义做法,对媒介环境变革的敏感性、前瞻性不足[9]。
(二)学生管理信息不对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真伪难辨,不实言论、负面情绪在网络空间快速传播,可能引发不良舆论甚至群体性事件。由于对学生网络行为缺乏有效监测,辅导员难以全面、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学生日常通过微信、微博、QQ等渠道获取资讯、表达诉求,而辅导员对学生的媒介使用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管理,难以与学生有效互动,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动。部分学生热衷于在网上宣泄情绪,传播负面信息,而辅导员缺乏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无法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认知偏差,消除网络谣言、不实信息的影响。
(三)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有待提高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目前不少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信息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成效受cc2d0b3fd9b8ec441157958506f2ace36c23be661d776b01d5a947b64c8ee20e到制约。部分辅导员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信息技术发展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适应新媒体生态、探索创新路径dd0350198a1e1057ac7fb80fed514bd7f5829ade46b7c124c5f8ab399e0cd62f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对新媒体传播规律、话语体系的把握不到位。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也需优化,不少辅导员缺乏相关领域的系统学习和实践锻炼,对先进信息技术的认知、驾驭能力不足[10]。客观上来说,专兼职比例失调、专业化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制约了辅导员在履职尽责中兼顾创新的深层意愿。
(四)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亟须创新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和方法构成了新的挑战,亟须进行创新性重构。传统的管理体制相对僵化,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学生教育对个性化、精准化、互动性的要求。一方面,现行制度在赋予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自主权、表达权方面还有欠缺,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辅导员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有待深化,亟须建立师生平等交流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弹性不足、包容度不够,未能很好地兼顾不同学生群体的成长需求,“一刀切”“齐步走”的管理尺度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创新路径
(一)理念创新: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育人管理理念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育人管理理念。一是坚持网络属性与教育本质相结合。辅导员要认识到,新媒体作为育人工具,能够增强工作的时效性、扩大工作的覆盖面,也要注重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实现媒体属性与育人内核的统一。二是坚持虚拟网络与校园生活相融合。学生在线上与线下的生活轨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为补充的。辅导员既要掌握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特点,也要立足学生现实校园生活,促进二者良性互动。既要关注学生在网上的言行,也要在现实交往中加强引导,做到网上网下同向用力、虚实结合。三是坚持人性关怀与科学管理相统一[11]。辅导员开展网络育人,要坚持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用真诚、平等、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而不是将学生简单视为管理对象。同时,要坚持科学的管理思维,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二)模式创新:发展“互联网+”学生管理新模式
“互联网+”为辅导员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提供了嵌入式思路。一是构建“互联网+思政”新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载体。通过开设辅导员工作网上平台、思政教育专题网站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制作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产品,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网上主题班会、云端党团课堂等形式推动思政教育进网络[12]。二是打造“互联网+事务管理”新模式。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自助终端等网上服务平台,促进学籍管理、请销假、奖助学金申请等事务的网上办理,推动管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运用移动App,探索学业预警、心理测评、就业指导、校园生活等事务移动化应用。三是发展“互联网+实践育人”新模式,依托网络“第二课堂”,实现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活动的信息化、系统化,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网上培养、服务、考评、激励机制,拓展网络实践育人途径。
(三)载体创新:打造“网上辅导员工作室”等新媒体管理阵地
辅导员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创新“网上辅导员工作室”等工作载体。一是要优化工作室整体架构。整合辅导员个人网页、QQ工作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搭建集思想引领、学习辅导、心理疏导、事务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工作室,向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同时,要与学校学工管理服务平台、各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联通[13]。二是要丰富工作室内容供给。要紧紧围绕学生所思所想所盼,适时发布权威资讯,传播主旋律正能量。要创新话语体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H5、漫画、短视频等形式提供优质内容。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答疑解惑。要定期举办网上主题团日、网上班级论坛、网上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三是要深化朋辈互助功能。广泛吸纳学生骨干参与工作室事务,发挥学生的“朋辈导师”作用[14]。开辟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专区,组织优秀学生为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分享经验,实现学生点对点互助。同时,要建立学生干部网上值班制度,及时倾听学生的心声,化解学生的困惑,形成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四)机制创新:建立基于新媒体的学情分析、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完善学情分析、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一要健全学情分析机制。通过网上问卷、在线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理想信念、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内容分析、数据挖掘等方式,捕捉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情绪表达、行为特征,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计划,精准推送教育资源。二要完善预警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异常行为触发条件,及时发送预警,提醒学生改进,督促相关方面加强关心指导。构建分级预警响应机制,对不同严重程度的问题,针对性采取谈话教育、学业帮扶、心理辅导、线下干预等措施[15]。三要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加强校园舆情监测,做好重点人群、敏感事件的网上动向分析研判。制定科学的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工作流程、职责分工、应对措施,提高校园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妥善处置能力。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网评员的作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澄清谣言,消除不良言论的影响。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更新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客观需要。辅导员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大学生发展的深刻影响,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应新媒体生态的管理路径,重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工作方式,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不断推动辅导员角色更新、能力提升,为开创大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卢永.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及创新策略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6):56-58.
[2] 吴雨斐.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63-65,70.
[3] 王海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4(22):118-121.
[4] 金诗语.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策略探析[J].时代报告,2024(2):140-142.
[5] 刘学奇.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和优化策略[J].山西青年,2024(9):151-153.
[6] 黎兆萍.高校辅导员“云思政”育人实践与路径研究[J].天南,2024(3):25-28.
[7] 师亚萍.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提升策略[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6(3):37-40.
[8] 李睿,王凯文,周建军.辅导员网络素养的内涵建构、培育目的及提升路径[J].教育探索,2024(7):73-76.
[9] 潘映铼.新媒体语境下辅导员网络思政能力提升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7):26-28.
[10] 宋达,于超,胡福超.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路径[J].西部广播电视,2024,45(8):115-118.
[11] 文志娟,黄祯雄.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加强网络育人的路径[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76-78.
[12] 巩佳艺.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思考[J].采写编,2024(4):190-192.
[13] 卢航.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8):135-137.
[14] 张瑜敏.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路径:评《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J].传媒,2024(10):98.
[15] 刘慧.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提升的四维建构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3):106-109.
作者简介 闫芷毓,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